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29:10
文档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标题:(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发布者:内容:辅导教师23(发布时间:2011-11-2916:28:31)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2011-12-913:36:33)答题内容: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推荐度:
导读高中地理优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标题:(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发布者:内容:辅导教师23(发布时间:2011-11-2916:28:31)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2011-12-913:36:33)答题内容: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标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

 发 布

 者:

 内容:  辅导教师23  (发布时间: 2011-11-29 16:28:31)

 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

  提交者: 林敏  (提交时间:  2011-12-9 13:36:33)

 答题内容:

 高中地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 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 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篇二: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

 篇一: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 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欧洲和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斯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  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5.掌握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本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  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通过地图分析记忆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  的关系。

 3.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原因。

 (二)难点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4.俄罗斯的气候分布及其特点

 三、教学步骤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结板书】:

 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洲西部了解些什  么?

 3.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

 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体会理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  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国组成。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

 验,搞好对外开放。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  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  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这里  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

 细了解一下欧洲西部的一些工业设施和更多的著名产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点题板书)

 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教师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  人口比重大。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同学们应明确这些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

 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

 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  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写—篇文章,关

 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问题探究】

 1.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

 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③地势

 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

 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

 区内贸易量大。

 问题探究2.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

 增长及其原因

问题探究3.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案例分析:分析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

 钢铁是基础

 衰落原因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

 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使用量减少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

 用,

 ④新技术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严重

 ①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造煤炭、

 钢铁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

 少、规模扩大,新建迁入的以技术精良的

 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西

 综合整治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网,莱茵河鲁尔区段航运最繁

 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

 融报务业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

 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典型例题:例题一和例题二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篇二:高中地理俄罗斯导学案

 ( 1)俄罗斯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区域地理——俄罗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和填写学案,掌握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图,掌握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并能根据影响气温因素的模板分析奥伊米亚康 气温低的原因。

 3、通过自主查图,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名称,并分析俄罗斯河流的水文特征。 4、通过读材料和看视频,结合高中必修地理知识,探究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俄罗斯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填写下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____平原,③____________高原, ④____________山地,⑤____________山,⑥____________山, 1、 总结:请读图描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上图回答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特征是什么?该地的自然带是什么?

 3、知识回顾:影响气温因素模板?

 4、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拓展训练:读俄罗斯1月等温线分布图。

 0℃

 -20℃

 -10℃

 -30℃

 说出图中1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 页 共 2 页

 1

 《俄罗斯》第

 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毕河的水文特征。

 二、俄罗斯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基于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并指出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6分)

 2为图1中a城气候资料图。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俄罗斯两国中,任选其一,说明上述合作对该国的积极影响。(4分) 图1  图2

 1.该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你的收获和反思写下来

 《俄罗斯》第 2 页 共 2 页 2

 以融雪补给为主。图

 篇三:区域地理复习俄罗斯教学案

 【教案背景】

 1、高考文综中地理知识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通过复习初中地理,用高中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区域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地理规律。 2、本教案适用于高二年级 【教案课题】  区域地理复习俄罗斯教学案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1、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因此,本人在编写时,贯彻教案即学案,学案即教案的思想。

 2、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自主与合作探究 3、在复习中,注重地理思维的建立 【教学过程】

 俄罗斯  学案

 知识目标:1. 俄罗斯主要地形区及其分界线。  2. 俄罗斯的气候特点。

 3. 俄甸斯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4. 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5. 俄罗斯农业、工业和交通特点。

 能力目标:1.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  2. 能够根据俄罗斯国土特点说明其气候成因。

 3. 能够根据俄罗斯的位置和气候,说明其农业分布特点。

4. 能够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工业特点,分析俄罗斯交通方式的选择。

 一、概况:

 1、 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位置

 2 、面积和人口: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______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但是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俄罗斯传统上被视为________国家。俄罗斯人口约1.44亿,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民族最______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人约1.2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3%。 3、填图识记  ②.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⑤.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第二巴库油田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是欧洲国家

 ① 3/4的人口在欧洲部分。②首都莫斯科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③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二、地形

 1、简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右图

 说出俄罗斯各地形区的界线

 3、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大片沼泽地?

 三、气候

 读上图,回答:

 2、简析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气候东西差异大

 4、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河流与湖泊

 1、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最深处达1600多米,是世界上最______的湖泊,轮廓狭长,成因分类上是构造湖。

 思考:

 伏尔加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

 3、简述西伯利亚三大河流的水文特征

 4、西伯利亚三大河流在春初和冬初可能出现的一种水文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形成条件有哪些?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山区有色金属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水能储量仅次于中国,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是世界资源能自给的国家。80%的资源在北亚。

【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

 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课时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

 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论述太阳系的概括。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p8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

文档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标题:(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发布者:内容:辅导教师23(发布时间:2011-11-2916:28:31)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2011-12-913:36:33)答题内容: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