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名称 |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级别 | 市级 | ||
| 开课内容 | 《台阶》 | 执教者 | 薛孝军 | 执教班级 | 八(1)班 |
| 开课级别 | 全校 | 开课时间 | 2012、10 | 执教学校 | 大河坎小学 |
| 教学设计 理念 |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 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 | ||||
| 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这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更深入的理解了文章主题。 | ||||
| 教学设计 与课题研 究的相关 性分析 |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 ||||
| 活动反馈 | 学生讨论积极充分,效果良好。 | ||||
| 课题名称 |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级别 | 市级 | ||
| 开课内容 | 《秋天》 | 执教者 | 刘妮 | 执教班级 | 七(3)班 |
| 开课级别 | 全校 | 开课时间 | 2012、11 | 执教学校 | 大河坎小学 |
| 教学设计 理念 |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 ||||
| 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 ||||
| 教学设计 与课题研 究的相关 性分析 | 一、多媒体展示秋天的风景画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引用古诗词,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显示作者照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利用多种渠道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三)、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再加以强调。 2、师范读课文 。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学生自选喜欢的诗节赛读,其余学生点评。(多媒体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整体感悟。 1、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 a、通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秋景图? b、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你能为它命上好听的名字吗? c、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同时完成《资源也学案》相关习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另外,讲练结合,更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背)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既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另外考虑学生不同情况,不做统一要求,鼓励部分同学试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可以自己写几句,也可以引用古诗词、唱歌、绘画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同时,让学生自选方式,给每一个学生表达内心感受的平台。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的合作真的很开心!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支歌,秋天是一个梦。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拓展练习情况进行小结,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书面作业:展开想象,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一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预习作业: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同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 ||||
| 活动反馈 | 多媒体展示秋天的风景画创设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给学生很好的示范。 | ||||
| 课题名称 |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级别 | 市级 | ||
| 开课内容 | 《观舞记》 | 执教者 | 刘妮 | 执教班级 | 七(3)班 |
| 开课级别 | 全校 | 开课时间 | 2013、4 | 执教学校 | 大河坎小学 |
| 教学设计 理念 | ①、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②、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③、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 ||||
| 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通过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教学设计 与课题研 究的相关 性分析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可以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时,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 ||||
| 活动反馈 |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好。 | ||||
| 课题名称 |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级别 | 市级 | ||
| 开课内容 | 《五柳先生传》 | 执教者 | 薛孝军 | 执教班级 | 八(1)班 |
| 开课级别 | 全校 | 开课时间 | 2013、5 | 执教学校 | 大河坎小学 |
| 教学设计 理念 | “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在略读、精读、品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大胆交流想法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点拨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 ||||
| 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 通过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 ||||
| 教学设计 与课题研 究的相关 性分析 |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 ||||
| 活动反馈 | 学生参与度高,效果良好。 | ||||
| 课题名称 |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 课题级别 | 市级 | ||
| 开课内容 | 《济南的冬天》 | 执教者 | 刘妮 | 执教班级 | 七(3)班 |
| 开课级别 | 全校 | 开课时间 | 2013.10 | 执教学校 | 大河坎小学 |
| 教学设计 理念 |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 ||||
| 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作品《猫》,对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虽然说老舍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 ||||
| 教学设计 与课题研 究的相关 性分析 | 一、由和“冬天”相关的古诗词和图片,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显示作者照片,鼓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并按照“名、时、地、评、作”整理资料。 三、整体感悟。 1、听美。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划出需要关注的词语,教师再予以强调。 2、读美。再读课文。①、找一找济南冬天和我们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要求以“我印象中的冬天是 ,济南的冬天是 ”的形式来回答。例如:我印象中的冬天是寒风凛冽的,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 ②、思考: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课文主要从天气、山、水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4、 说美: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设计一下导游词。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学生全班范围内交流。 四、小结 今天老舍先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冬的世界里,这里温暖如春,这里美态纷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抓住特征写景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笔去书写美! 五、作业。 1、写美:借鉴本文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冬天。 2、预习作业: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 ||||
| 活动反馈 | 多媒体和教学结合很好,效果良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