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一、正确选择读音。(用横线标出正确的读音)
桅杆 (wéi wěi) 一艘 (shōu sōu) 放肆 (shì sì)
吓唬 (hǔ hu ) 龇牙 (zī cī) 模仿(mó mú)
二、读一读,看拼音,写字词。
狂风sī( )扯着巨大的海面,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此起彼伏犹如万马奔腾,巨大的海啸声音又如万马sī( )鸣。一sōu( )巨大的军舰在缓缓前进,他们在sōu( )救陷入危险的渔船。
三、填空。
1.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 )帽子 一( )帆船
一( )早饭 一( )爪子
一( )横木 一( )绳子
一( )猴子 一( )步
2.因为 因而
(1)( )猴子显然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所以它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哄笑激怒了孩子,( )引得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
只要……就…… 即使……也……
(3)( )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 )很难回转身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 把船长 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急中生智,命令儿子 ,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 转危为安。
【答案】
一、桅杆 (wéi wěi) 一艘 (shōu sōu) 放肆 (shì sì)
吓唬 (hǔ hu ) 龇牙 (zī cī) 模仿(mó mú)
二、撕 嘶 艘 搜
三、1.顶 艘 顿 只 根 条 只 支
2.(1)因为 (2)因而 (3)即使……也……
四、1.猴子 孩子 船长 跳水 孩子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的大海 ( )的猴子 ( )的桅杆
( )的孩子 ( )的水手 ( )的船长
二、填写关联词语。
1.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2.( )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 )难以回转身走回来。
3.猴子(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更加放肆起来。
4.孩子( )一失足,他( )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三、修改病句。
1.这一天校园里风平浪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大猴子果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把小朋友打哭了。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b.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a.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答案】
一、风平浪静的大海,放肆的猴子,高高的桅杆,哭笑不得的孩子,勇敢的水手,沉着的船长
二、1.不但......还 2.即使......也 3.显然......因而 4.只要......就
三、1.这一天校园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大猴子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还把小朋友打哭了。
4.桅杆顶端只有孤零零的一根横木,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我心惊胆战地走在摇摇晃晃的索桥上。
四、1. 追赶 喊 放开 张开 走 取 望
示例:妈妈一边追赶走出家门的小明,一边大喊:“天气不好,你带雨伞了吗?”小明停住脚步,望了一眼黑沉沉的天空,转身回家去了雨伞,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2.(1)a (2)b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威夷风光(节选)
从小就听说过美国的夏威夷风光旖旎,不曾想今天真的来到了梦中思念的“伊甸园”。
坐在中型面包旅行车上,车窗外可见一层一层清晰叠加的火山灰(岩)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山峦,一边听导游介绍,一边想象着各种千万年从海底喷发出的火山怎样造就了夏威夷岛屿的形态。
来到了恐龙湾,令我惊异的是,这里的海水与渤海湾全然不同,渤海湾的海水是蓝色的,这里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在阳光的照耀下实在令人神往。这种青翠色和玉色交织的色彩是夏威夷的海所特有的,听导游说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我们来到了原始森林,面包车的两边树木丛生。在火山喷泉口,下起了细雨,我们下车前往海岸边观赏。岸边清晰可见的崖石是烧焦了的黑黑的岩石,顺着导游指向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深邃漆黑的火山黑洞。然后我们顶着风雨又来到了神秘的大风口,越往前走,风越大,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驱使我们非要承受大风的袭击的乐趣,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呢?
我们顶着风雨,湿透了衣衫,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大风口——享受着夏威夷的热带飓风的袭击,感到又冷又湿,躯体越来越难以忍受,但心中的惬意却难以言说。
(1)解释词语。
①风光旖旎:________。
②如愿以偿: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呢?
(3)夏威夷的海水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 (1)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①形容景色柔和美好;②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首都——莫斯科(节选)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它________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________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________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后来,沙皇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绿色首都。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建立 林立 矗立
①它________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②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________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
③宫殿,________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
(2)“举世闻名”的意思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为什么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莫斯科过去被称为“________”是因为那里________;现在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________,莫斯科已经成了“________”。
(5)俄罗斯是怎样摘掉“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的?
(6)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请你写两句关于植树的宣传标语。
【答案】 (1)建立;林立;矗立
(2)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驰名中外
(3)因为莫斯科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
(4)沙漠城市;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44平方米;绿色首都
(5)自192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
(6)①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②今天,播撒下一颗种子;来日,收成起一片绿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建立:开始成立或产生。林立: 像树林一样矗立着。矗立:高耸直立。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故答案为:(1)①建立②林立③矗立 (2)1、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2、闻名遐迩3、驰名中外
(3)因为莫斯科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
(4)沙漠城市;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44平方米;绿色首都
(5) 自192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
(6) ①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②今天,播撒下一颗种子;来日,收成起一片绿色。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标语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爱乡村的傍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而美丽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依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和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儿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上回旋,使人听了就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吭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1)细读短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判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选择正确答案画“T”。________然后再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作为例证,写在下面长框里。
A.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C.按不同方向转移顺序观察
D.按先整体后局部顺序观察
摘录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一组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读文中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把语句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写实在事物的有:________
写联想事物的有:________
(4)本文通过写乡村傍晚的景色,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1)B;远处;近处;身边
(2)“我美美地呼吸着……美丽的晚景”与“我多么喜欢……恬静的生活”相照应。
(3)①④⑤;②③⑥
(4)喜欢乡村晚景,喜爱乡村恬静生活。
【解析】【分析】(1)考查写作顺序。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会发现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远处、近处、身边。(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3)考查对实写事物、联想事物的把握能力。写实在事物的有:①④⑤。写联想事物的有:②③⑥。(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短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3)此题考查对实写事物、联想事物的把握能力。(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________
②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
意外赔偿
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⑦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⑧“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
5.示例一:是。老妇人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来送给“我”。示例二:不是。那句话只是老妇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7.
租房三天的女人
江泽涵
我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是浪费,干脆租出去吧。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问租金。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矿而略显沙哑。她说电话里说不清楚,人就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见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的缘故,也可能真的死老鼠了。
楼梯口已经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也很旧,但选得干净,她的身板尽量挺得直,还是有些微缩。
女人冲我笑笑,带着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条件,问她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等我变脸,又紧接上,“俺厖我给两百,成吗?”她似乎失了勇气,又像是在恳求。
我看她不像来找茬,也就软了下来,“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再说搬东西也麻烦啊?”
“太贵了,而且我厖”她的声音沉了下去。
她也不像作风不正的人。我依然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用来干什么吗?”
女人 脸涨成了酱紫色,嗫嚅着:“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在哪儿。
“在厖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但这次要破例了。
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地一寸地地拖起来,瓷砖也擦得锃亮的。
第二在一早,女人就蹬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什么。她讪笑了一下:“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
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这一晚,我吃完夜宵,下楼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恬淡的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表格。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多的是工农子弟呢。”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妈,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的。妈明儿带你去附近逛逛,看看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哈都不缺呢。”
……
女人如期送走了女儿。她捧着水仙来退房。反正新房客也还没找来,我就意思意思收了五十。女人后来又折回来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个月后,感冒可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呢。兴之所致,到老区拜访旧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的时候,我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她现在应该正忙碌着吧。
临近了老巷子,一股酸腐味袭过来。再往里几步,我傻眼了。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箱箱瓶罐,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群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停着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来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厖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 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 仔细阅读母女俩的对话,你从中看出了女儿怎样的品质?
3. 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租房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读完本文,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1.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女人俭朴的劳动者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为下文在老巷子里再次见到她作铺垫。
2.女儿生活简朴,大方自信,体恤母亲,懂事孝顺。
3.①勤劳能干:工作辛勤,租“我”房刚搬进来就打扫。②朴实:穿着朴素,为人朴实。③懂得感恩:折回来送“我”一篮水果。③有伟大母爱;对女儿无微不至。
4.略
8.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3.不矛盾。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垫,也与后文母亲在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本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9.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
3.事情发展 穿针线 春风
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5.“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6.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