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需要为其发展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结合国内外现阶段理论和经验,本文将阐述一个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在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下,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进程,对处于成熟期、发展期的城市提出相关具体的规划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好又快的进行。
关键词:低碳 绿色能源 生态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城市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特别是中国目前正进人高速城市化阶段,如
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及生态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认真探究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
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战略。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呢?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组成了“低碳生态城”。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1]。仇博士指出为了推动其发展,我们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抓,微观方面从每个家庭居所--绿色建筑人手;宏观方面需要从城市整体的层次来寻求应对之道,即打造低碳生态城。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Chinese model),建立起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在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中的普遍措施。根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提出相应的低碳生态规划战略。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普遍性措施
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对于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必须全范围考虑城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把握时间空间上的整体协调系统。将其视为整个生物圈的一个系统,按生态系统的本来面目规划城市,即基本上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综合考虑城市系统结构中的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通过对于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使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考虑城市内部外部两个环境系统的作用;坚持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评价基础:宏观控制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市状态的“公平表征”;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 [2]。并把设计和控制纳人远期规划管治的范畴,才能有效地监控和指导低碳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具体专项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能源规划,涉及到城市能源开源节流和生态分布。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节约现存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与绿色建筑相结合的生态式能源分布系统。发展绿色能源,挖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绿色能源”的巨大潜力,形成多样化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使用一次性饮料容器;推广小型日光灯和节能灯管;发展混合式发动机的复合式汽车;将补贴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经济的基础设施等。在小区的生态式能源规划中,把太阳能、风能,电梯的下降势能、沼气能通过各种技术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内部的可再生能源网络[3],从而使居住小区从能源消费场所转变成为能源的生产体。
第二、绿色交通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是对传统交通模式的逐渐式绿色化改造。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例如单双号运行制度,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运用先进技术和燃料能量替换,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另一方面规划开发新的绿色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运输系统,包括良好的轻轨系统并辅以必要的公共汽车,有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把地铁、主干道的公交与自行车的换乘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地铁到一般公交的零换乘,以及地铁或一般的公交与自行车也实现零换乘,大大降低交通能耗,减少污染,并向人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是一种一举三得的局面:运送量更大,空气更清新、锻炼更方便。同时小汽车少了意味着停车场可以转变为公园,创建更加文明的城市。
第三、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要按建筑节能标准65%以上进行;在房间内配置实时CO2排放动态监测评价和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提供不低于全部住宅数量30%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过渡性的出租房。在建筑节能方面,需要大力推行太阳能屋顶计划,目前太阳能电池板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可以此为契机,扩大太阳能适用范围,促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快速发展。在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方面: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让城市发展与大自然达到适应性共生,模拟生态系统循环[4]。保持原地表水的径流量,保证建筑、小区、道路都可充分渗透吸收雨水,从而维护水循环。
第四、绿色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显著影响碳的排放量,传统的农业生产只是辅助性使用商品能源,服务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的高速发展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5]。同时,在工业生产领域,实现低碳生产,推行生态经济和清洁生产,在把握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采取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五、绿色消费的规划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在消费品的设计环节:要考虑环境成本和循环再利用的可行性;在消费品的生产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实行绿色循环生产;在消费品的消费环节:要遏制奢侈浪费,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推广绿色产品消费文化,完善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提高绿色产品竞争力,规范绿色产
品标识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支持和财政补贴。
第六、绿色生态水循环的问题上,要立足现实考虑将来,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时,提出明确水循环战略。在生态城镇节水方面,需要具备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特别是在那些严重缺水和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要求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会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冲击,不会恶化水源质量。在相应技术利用方面: 要求生态城镇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其合理的空间分布,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同时实事求是地标定水价,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
第七、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低碳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等等。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6]、城市绿洲建设,还要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3低碳生态城的类型与各地的初步实践
3.1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进入20世纪后,人类所有的科技创新都产生于城市,城市聚集了最有创意的人才。城市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平台及创意转变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有了城市,就有了聚集和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知识积累的快速进行,从而产生科技创新。通过这些创新,可以解决城市带来的问题,由英国人设计、阿拉伯国家计划准备花费220亿美元建造零排放的生态城区运用最新高科技与220亿美金的造价,只有5万人居住,其昂贵程度惊人。该计划于去年动工,当前因金融危机现已停止。这样的项目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推广性,代价过于昂贵[7]。
第二种是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人类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的“战斗武器”。基于这种理念,中国与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建设生态城市。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8];以TOD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以可以复制、可以持续、可以改进为目标主体。这种模式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推广、可以借鉴的。
第三种是逐步演进式生态城市。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等各种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相互交织的网络系统,是具有自组织、自动演进的复杂有机体[9]。生态城战略能促使这些“古老的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只要确立了生态城的发展目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刺激,协同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就可以使之逐渐演变成一个生态城市。城市比较“老旧”不是主要障碍,因为城市自身可以演进。
第四种是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镇)。“危机”意味着危难本身也是机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修复中的四川汶川、青川等城镇将逐渐被改造成灾后重建型的生态城市。
3.2我国各地低碳生态城的初步实践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实践中。据估计目前有十几个城市已经在实施生态城市计划,有20多个城市已经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上生态城市最多的国家迈进。比如,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经济蓬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业注重生态环保,并以服务业为主体。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必须是紧凑的、宜居的、自我创造就业的城市。探索在盐碱地上构建社会的生态网络,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那里,水资源非常缺乏,但这也是选择新加坡合作的原因之一——因为新加坡是世界上水资源节约和淡水利用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10]。再如曹妃甸生态城,占地80平方公里,在荒滩上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尝试,主要从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途径,并致力于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在这方面,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来探寻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
4结语
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新兴的发展理念可以较好地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改革进程[11]。本文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生态水循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专项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必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理论研究中,进一步立足现实,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 16 (a) :1-6.
[2]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70.
[3]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35.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环境,2008, 18 (30) :14-19.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4-87.
[6]王如松,胡聘.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J].生态学报,2009,29(3), 1055-1067.
[7]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科技网. http://jslV.org.cn/ html/2024s4.htm. 2009-09-22.
[8]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1-69, 124-165.
[9]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译].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21-229.
[10]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 [译].B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40-158.
[11]王家骥等.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9-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