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的采集和输入, 传输 ,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
2、根据资源情况可选择的开发方式,包括: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联合开发 和购买软件包四种方式。
3、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 和社会可行性。
4、数据流图用来记录系统中的 数据 和数据 在特定的过程中的流动。
5、信息系统可以看作基于 事件响应 的处理系统。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信息资源产业”是指从事信息资源生产加工,以信息资源的内容为基础,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产业。 对
2、信息系统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资源、人员和设备。 错
3、管理信息系统也被称为信息系统工程,即系统工程方法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实际应用。 对
4、早期的系统分析采用的是“基于问题的方法”,即先定义目标,找到并比较达到目标的有效方法。 错
5、在信息系统的整个使用期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可使系统处于最好的工作状态。 对
三、简答题(40分,每题8分)
1、数据字典的定义。
DFD是一种简化的模型,虽然直观,但表达不够具体、准确,仅依靠DFD定义需求不够充分。
数据字典是对DFD的补充描述,用来描述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贮、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的详细内容。
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字典可以改进通信,规范描述,消除误解
2、简述自顶向下的系统实现方法。
结构化方法:通常主张自顶向下实现,尽量先实现上层模块,逐步向下,最后实现下层最基本的模块(也可以自底向上)
面向对象方法:主张基于构件的实现方法,划分构件后,尽量先完成构件接口,然后可实现各构件的并行开发(构件之间存在依赖关系,根据依赖也可以选择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
3、系统维护的目的和意义。
系统维护——在信息系统的整个使用期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使系统处于最好的工作状态。
可维护性——评价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可维护性好的系统,其结构、接口、内部过程应当容易理解,容易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诊断,有良好的文档,系统的模块化程度高因而容易修改。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祥见ppt)
5、信息系统文档的类型和内容。
6简述实现数据流图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的层次划分
层次的划分应遵守:
(1)展开的层次与管理层次一致,也可以划分得更细。
(2)同一张图上的所有处理过程应该处于同一个抽象层次上(抽象粒度一致)。
(3)一个处理框经过展开,一般以分解为4~10处理框为宜(最好5-9个)
(4)最下层的处理过程用几句话,或者用几张判定表,或一张简单的HIPO图能表达清楚
处理框的合并
一个处理框经过展开,一般以分解为4~10处理框为宜。
如果一次分解后仅有两个处理框,为减少数据流图的层次,可以考虑将它们直接并入上一层中
一个处理框分解后还是只有一个处理框,则视为无效的分解
(2)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
性:
(1)数据守恒,或称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匹配
处理有输入就应该有输出
处理有输出就肯定有输入
输入的数据应该全部流出该处理或者要用于产生流出该处理的数据(排除无用数据)
输出的所有数据必须曾经流入过该处理或者是由流入该处理的数据加工产生(保证必要数据)
(2)在一套数据流图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存贮,必定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
(3)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
(4)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是处理框
(三)提高数据流图的易理解性
提高数据流图的易理解性
(1)简化处理间的联系(利用数据存储)
如:P2成绩管理->P1异动管理之间的联系可以改变为:
P2成绩管理->D3留退名单
P1异动管理<-D3留退名单
D3留退名单为增加的数据存储
(2)均匀分解,应齐头并进
(3)适当的命名
(四)确定系统边界
信息系统建模不是对应用领域的业务建模,信息系统只对业务系统中含有信息处理的过程进行建模,一般是业务模型的子集。
因此要关注信息系统解决的问题,重点是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和流动。
(1)排除纯手工活动
(2)排除其它外部系统的活动
(3)和系统外的外部实体之间的接口通过数据流来实现
7简述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
(1)按各种要求列表,没有冗余,不遗漏数据
(2)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
(3)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
(4)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数据流的来源、去向是否完整
数据元素是否遗漏或过剩
数据存储的来源、去向是否完整
处理与输入数据流是否匹配
(5)管理:手工/工具(某些工具支持数据字典的维护)
8简述使用判定表的步骤。
用判定表来描述决策问题,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条件;
(2)分析每个条件取值的集合;
(3)列出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
(4)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可能的行动;
(5)作出有条件组合的判定表;
(6)决定各种条件组合的行动;
(7)按合并规则化简判定表。
9、按信息存在方式,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存在方式可将信息划分为实物型信息、文献型信息、数据型信息、声像型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 实物型信息是指以实物形态进行存储或传递的信息。 文献型信息是指以文字形式为主,包括各种研究报告、论文、书籍、资料,以及对它们进行简单加工所存在或形成的信息。
数据型信息是指以数据形式出现,表现为各种表格数据、统计资料和调研数据等,其特点是通过数据描述来反映现实情
10、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1) 信息泛滥。信息量的增加超出了人们的消化吸收能力,使人类社会面临信息威胁的挑战。
(2) 信息污染。一些错误、冗余、污秽、病毒等信息侵占了信息存储资源,影响了信息处理和传输的速度,污染了信息环境。
(3) 信息犯罪。如,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济诈骗、贩卖色情信息、散布谣言、盗取个人隐私、窃取企业与机密等非法犯罪活动。
(4) 信息渗透。指信息强势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施加影响,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受到了挑战。
四、计算题(20分,每题10分)
1、原型法的定义及工作工程。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基本思想: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构造一个系统原型,使用户尽早看到未来系统的概貌,在系统原型的实际运行中与用户一起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原型,使它逐步满足用户的要求。
一、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明确用户基本信息需求
建立初始原型
评价原型
修改和完善原型
二 原型法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2、现代资源观的观点构成。
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就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也提出:“在21世纪,信息将成为一切原料中最基本的原料。”迈克尔·波特提出:“初级生产要素没落,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
哈佛大学信息研究中心主任A.G.欧廷格(Oettinger)对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关系作了如下表述:“没有物质,任何东西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
1)、信息是现代社会资源体系中的重要资源,它与其他物质、能量资源一起构成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能够起到节约、替代、拓展、创新等巨大作用。人们对物质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决定人们对物质能量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
4)、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个国家的信息能力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6)、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信息加工、生产和服务的广义的“信息内容产业”将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庞大的产业。
7)、对待其他资源那样,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及统筹规划,要有适当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8)、如同对待其他资源那样加大全社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
可以说,现代的资源观,就是把信息资源视为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
3、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主要活动及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 硬件准备
2). 软件准备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开发及测试
软件产品安装部署
软件的客户定制
3). 人员培训
4). 数据准备
主要活动及相互关系
| 程序编制 | 设备购置 | 人员培训 | 数据准备 | |
| 程序编制 | 提供调试设备 | 培训有关人员试用软件 | 提供试验数据调试程序 | |
| 设备购置 | 提供对设备的要求 | 培训有关人员接收设备 | 提供存贮量和内存要求 | |
| 人员培训 | 提供程序以培训人员 | 提供培训设备 | 提供培训的实验数据 | |
| 数据准备 | 规定数据准备的内容,格式 | 提供录入设备 | 提供录入人员 |
根据案例描述内容,将系统功能进行归纳,进行第一层数据流规划,并以“成绩管理”为例,对第二层进行规划。
学籍管理系统顶层DFD
2 信息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1. 系统原则
信息管理的系统原则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全局上、时空上认识管理客体,以求获得满意结果的管理思想。其内容包括整体性、历时性和满意化3个原则。
(1) 整体性。指把管理客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按整体规律去处理问题。
(2) 历时性。要求注重信息管理客体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将客体视为变化着的系统,从形成过程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来认识客体。即从时间的方向上来认识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3) 满意化。要求对管理客体进行优化处理,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拟定若干可供选择的调整方案,然后根据本系统的需要(目的)和可能(条件),选择满意度最高的方案。
2. 整序原则
所谓整序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按“关键字”进行排序。其目的是使信息按类(某一特征)归并,便于检索和利用。对于文献检索,整序原则包括如下方法:
(1) 分类整序。是指以信息内容的学科类别为信息标识,以学科层次结构体系为顺序的整序方法。
(2) 主题整序。是指以能够代表信息单元主题的词语(主题词)为标识、再按词语的字顺为序的整序方法。
(3) 其他整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整序方法:①著者整序,指按作者姓名字顺为序的整序方法;②号码整序,指按信息单元的固有序号为序的整序方法;③时间整序,指按信息单元发表的时间或数据、事实发生的时间为序的整序方法;④地区整序,指按行政区划名称字顺为序的整序方法;⑤部门整序,指按部门名称字顺为序的整序方法。
3. 激活原则
信息管理的激活原则是指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和转换,使信息活化,以便为管理者服务。信息只有在被激活之后才能成为资源并产生效用,激活能力是管理者信息管理能力的核心。一般有以下几种激活方式:
(1) 综合激活。是指以综合的方法,对已拥有的信息进行扩展、转换而获得新信息的激活方法。
(2) 推导激活。是指根据已知的定理、定律或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从已知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或合理推导而获取新信息的方法。
(3) 联想激活。是指从已知的信息想到另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本身可能是激活主体所需要的新信息,或者可以将它们综合成新信息,或者可以从它们当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信息。
4. 共享原则
共享原则是指在信息管理活动中为获得信息潜在价值,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的管理思想。由于共享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不仅组织需要信息共享,社会也需要信息共享,否则信息就不能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1) 贡献原则。又称集约原则,是指信息管理者要善于最大限度地将组织及其成员所拥有的信息贡献出来,供组织及其成员使用。贡献是共享的前提。
(2) 防范原则。又称安全原则,是指为防止企业的竞争对手、敌对国家等共享我们企业和国家的信息,要求信息管理者在信息管理活动中必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 搜索原则
搜索原则是指信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寻求有用信息的管理思想。可以认为,搜索意识是最重要的信息管理意识之一。
(1) 有意搜索。是指管理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去查找有关这一事情的现实和历史情况的信息管理观念,做到“凡事先查,有意搜索”。
(2) 随意获取。是指信息管理者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稍纵即逝的信息流,发现其中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及时地将其抓住、激活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观念。
(3) 求助搜索。是指信息管理者为了搜索信息而自身又缺乏能力时,寻求社会帮助的观念。其特点是将信息管理者的自我搜索扩展到求他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