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哲专题研究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
—
—从元杂剧到电影
◎楚二强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赵氏孤儿》是由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一部优秀杂剧作品。因其经典性,不断成为改编的重要历史素材。其中,在影视改编方面,影响力较大的当为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通过对元杂剧与电影两个版本的分析,探索其中的改编与创新之处,以期对传统剧的改编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元杂剧;电影;赵氏孤儿;改编;创新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19)04-0090-04
收稿日期:2019-06-30
作者简介:楚二强(1993—),男,河南周口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先生认为将之列为“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叫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剧作,自改编为电影后,引起学界的广泛热议。查阅资料发现,截至目前仅以影片《赵氏孤儿》为主题的论文已达百余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论述。仅就两个版本的主题而言即出现不同看法。在元杂剧版主题方面,有学者认为“《赵氏孤儿》是纪君祥唯一流传完整的一部元杂剧,讲述了晋国赵盾家族复仇的故事”叫改编后的电影主题方面,“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的渗入而呈现出差异性和流变性”叫本文拟以原作改编成电影为基点,对比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对杂剧的改编,并探讨其中的创新之处,以期为传统剧的改编提供借鉴。
—、电影对戏曲的改编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经纪君祥创作而成的优秀杂剧作品,并于元代搬演于匱讎。该剧自创作之日起,即广受关注,其题材亦为诸多剧种借鉴、改编,出现了诸如秦腔、京剧、豫剧等版本。杂剧版《赵氏孤儿》一本五折,外加一楔子,剧本主要围绕“救孤”“捜孤”“存孤”来写。众人合力救助“赵孤”,其目的为报答主人恩情的同时,也寄予赵孤“复仇”的厚望,在剧中长大成人的“赵孤”果不负众望为赵氏全族报仇雪恨。然而,杂剧版本中的“复仇式”主题、人物塑造
090/文史哲专题研究《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
平面化、类型化等方面的特点,是否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2010年,由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似乎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笔者在观看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后,结合元杂剧,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几个方面阐述电影对原作的改编。
人物塑造方面,以程婴与屠岸贾为例。元杂剧中,正面人物为程婴、赵孤等人,反面人物为屠岸贾,五折戏中,前三折均围绕“救孤”过程来写。救孤人物除外脚程婴外,还有正末所扮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由于中国古典戏曲讲求“厚人伦,美教化”的伦理教化功能,使得戏曲创作蕴含着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历来剧作家也将之视为戏曲创作的重要标准。元末,高明在其《琵琶记》中就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故而在《赵氏孤儿》中“救孤”英雄身上,蕴含了浓厚的传统“忠义”思想。基于此,程婴为“救孤”献出自己的幼子并斩为三截,以此来消除屠岸贾的猜疑。钱钟书先生曾就程婴斩子情节做过评论:“程婴显然认为,而且剧作者也诱使我们替他认为尽到了弃子之责比沉溺于父爱之中更加仗义。”旳在钱先生看来,于那个时代,斩子救孤是大义凛然的。对于屠岸贾,杂剧描写虽着墨较少,却集中展现他狡猾、残暴,为捉拿赵孤,“我差下将军韩厥把住府门,搜检奸细;一面张挂榜文,若有掩藏赵氏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氏“不问是孤儿不是孤儿,他一个个亲手剁作三段”叫电影中,在程婴身上,人物已少了绝对的“忠义”观念,程婴的“救孤”实属无奈之举。对于反面人物屠岸贾,影片加入了他与程婴之间的对话来刻画他的残暴。当屠岸贾发现夹壁中的程妻和幼婴,程、屠对话随之展开。
屠:把孩子交给我。
程:求大人放了这孩子。是我出卖了他,让我替他死。
屠:我没要他死,我只要你交给我看一眼。
程:不能交给你。
屠:你们不给我,就是逼我杀了这孩子。
当屠岸贾接过程婴手中孩子,看了一眼,随即使劲儿往程婴、程妻跟前一掷,杀死了孩子。这一语言与动作描写将屠岸贾残忍本性暴露无遗。因此,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与杂剧有着明显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影片中与正反面人物具体相关的事件方面,同时促使主要人物程婴“救孤”“存孤”的动因亦随之发生转变,进而促使人物性格的变化。
可以说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别于戏剧之处不仅在于增加具体事件为人物塑形,同时在故事情节方面也遵循只增不减原则,使得电影叙事明了,内涵深刻,前后情节更加紧密连贯,故此亦为改编亮点。众所周知,元杂剧受篇幅所限,势必影响到故事情节,王国维先生就曾批评元杂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处关目即指故事情节,王氏在这里批评的“关目之拙”一定意义上就是指元杂剧缺乏情节刻画。从现存最早记载元杂剧的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见一斑,每本故事相对简单,“元刊本唱词即使在叙述的时候,也同样关注怎样将叙述的内容引向抒情文字。因此,叙事虽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抒情才是元刊本唱词的重点”冏。在原作中,不仅对赵孤成长过程描述相对简单,其他情节亦复如是,使得杂剧故事情节散漫、极具跳跃性。而电影在遵从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编“谋刺”情节。元杂剧中无论在朝堂灭赵,还是谋刺计划的具体实施方面,均在楔子中做了介绍。影片则将之完整还原,打斗场面的具体展现,使得画面颇具冲击力。(2)刻画“救孤”人物。无论戏曲还是电影,携带刚出生的“赵孤”逃出赵府的均为“草泽医生”程婴,在具体营救过程中,影片添加了韩厥、公孙杵臼等人在“救孤”方面的行动亥!!画。⑶增加具体生活情境。影片尤其增加了程婴生活场景的篇幅。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老来得子,夫妻恩爱,同时亦有知己朋友。影片中诸如此系列具体情节的处理,不仅提升了当代观众的
文史哲专题研究/091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观赏兴味,而且使影片具有温情与感染力。
元杂剧《赵氏孤儿》主旨在于宣传封建社会的“忠义”与“复仇”思想。学界对此也有诸多阐述,“杂剧中,作者更加强调忠与奸的较量,强调忠战胜奸的积极意义”叭“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家族复仇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题”叫“《赵氏孤儿》继承了《史记》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并赋予它强烈的复仇思想”叫电影在主题表达方面一反常态,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众所周知,《赵氏孤儿》发展到明代,经由徐元改编而成《八义记》传奇。与元杂剧相比,改编后的传奇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不仅使内容符合明代人的欣赏习惯且赋予人物以新的思想内涵。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八义记》篇幅冗长,但从委婉曲折地叙写悲欢离合之境和生旦净末之情取胜,体现了明代官方心理和民间心理交互渗透的历史意识、道德理想。”19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彳匕改编后的剧本更符合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大众的审美取向。陈凯歌版电影《赵氏孤儿》也是如此,戏剧以角色于场上“代言”,电影则借角色于荧屏叙事。尤其是影片中的程婴,他的妻与子虽都为屠岸贾所害,但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并主动投靠屠岸贾:“程婴携子程勃,愿做屠岸大人的门客,请屠岸大人收留,程婴程勃愿追随屠岸大人直到永远。”在投靠屠岸贾之前,程婴对韩厥也说“杀了他还不容易,我要让他生不如死”。“等他(此指赵孤)长大了,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程婴这一系列举动所起效果可谓既杀其人,又诛其心。但在程婴这些行动的背后,却隐含着故事主题的变化:。程婴所诛所杀之人屠岸贾,其性格已与杂剧刻画相去甚远。影片对屠岸贾的遭遇及其温情举动的刻画,淡化了“复仇”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人物无所谓忠奸善恶,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人物塑造、情节、主题等方面,人们会发现电影在改编方面,使得主旨等得以凝练升华。
二、电影对戏曲的创新
电影在对戏曲改编的同时,也赋予故事以新的内涵,也即对戏曲进行了创新。笔者将就影片创新之处展开论述。
相较于戏曲,影片中人物身份性格、相互关系发生了转变。以主要人物程婴与屠岸贾为例,程婴不再是赵氏门客,他之所以“救孤”,由于偶然遇到屠、赵内斗,无奈卷入纷争。故,影片中程婴“救孤”不似戏曲塑造的那么大义凛然,而是“出于无奈”“被迫受命”叫在影片中,程婴被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具体表现为庄姬夫人临终托孤时,他会表现出慌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携婴逃走时遇到韩厥阻拦甚至慌乱到差点儿摔倒;同样,面对屠岸贾的淫威,程婴不再像戏曲展现的那样淡定、无所畏惧,而是表现出复杂情感,当妻、子均被屠岸贾杀害,他会痛苦流泪。这些均与以往形象不同,都是新时代程婴身上所展现出的性格特征。正如导演陈凯歌曾说:“我想拍的是一个可信的故事,如果扣一个忠义的帽子给程婴,今天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可信?谁会拿自己的孩子的死去换别人孩子的生?这部电影里没有历史,只有人性,没有被历史推着走。”“诚如陈凯歌导演所言,没有历史,只有人性。故有学者在评价电影《赵氏孤儿》时说:“电影消解了传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人物的形象不再具有脸谱化,而是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小人物的情怀。”冋当然,对于屠岸贾,他已非十恶不赦之人,而是具有复杂情感,为权力,他灭赵氏全族、摔死程子,表现出残暴、凶狠的一面;他又会收“程子”为义子,养育他,教他武艺与立身处世之理,表现出和蔼、仁慈的一面。因而,影片中的程婴与屠岸贾均摆脱了“脸谱化”的平面形象,使之符合时代精神,也体现出导演抛弃旧戏传统伦理道德观,极具现代人文主义情怀。
前文已述,杂剧中,因屠、赵文武不和,导致
092/文史哲专题研究《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
赵氏悲剧。杂剧中屠岸贾常有害赵盾之心,“后来西戎国进贡一犬,呼曰神葵,灵公赐予某家。自从得了那个神葵,便有了害赵盾之计”叫且对于屠岸贾朝堂诛灭赵盾的描写一笔带过。杂剧中,制造赵氏悲剧的过程中,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电影中,同样为悲剧始作俑者的屠岸贾却呈现出与杂剧相异之处。影片添加了几处赵盾父子的嚣张跋扈描写,其中之一为赵胜利旋归来进宫时,主上故意用弹弓打中赵盾所乘之车,并嫁祸屠岸贾,致使他吞下弹丸,赔礼道歉,对屠岸贾而言,这是极大的羞辱,此为他出击灭赵的一诱因;对观众而言,这样的描写,也难免使人对屠岸贾遭遇产生同情。加之,谋士从中挑唆“你说该出征就出征吧,还非要把自己快要临产的老婆带出来,坐上马车,招摇过市的”。“大家都说了,领兵打仗的应该是屠岸大人呐!虽说是国君的姐姐,庄姬夫人跟大人也是很般配的呀”。这样煽动性言论是造成屠岸贾出击的另一诱因。影片中,谋士的话立刻使屠岸贾陷入联想:与庄姬夫人同乘马车,百姓夹道欢迎。导演这一描写显然为屠岸贾内心映射。因此,来自赵盾的侮辱、谋士的挑唆导致并加速了屠岸贾的灭赵决心。同时,导演这样的处理,正如上文所言,在改变影片主题的同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于屠岸贾出击灭赵原因的固有认知,使赵氏族灭有种咎由自取的意味,且削弱了赵氏族灭的悲剧性,也消减了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杂剧《赵氏孤儿》本为通过忠奸善恶较量来宣扬“忠义”思想,使大众对于故事有一个是非善恶的道德评判,而电影则造成受众对赵氏悲剧无所谓忠奸善恶的解读。
最后,电影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对结局的修改。杂剧结尾为晋国上卿魏绛宣布屠岸贯罪行,令程勃暗中捉拿,将其“阖门良贱,昭就不留”,并对“救孤”功臣一并封赏。“袭父祖列爵卿行”“韩厥后为上将,给程婴十顷田庄。老公孙立碑造墓,弥明辈概与褒扬”叫改编后的影片少了魏绛宣旨这一环节,对于“救孤”功臣只字未提;且在程勃与屠岸贾打斗过程中,无论武功还是战斗经验占据优势的屠岸贾本有机会杀死程婴父子二人,但影片却出现了屠岸贾在生死危急时刻,刀下留人,最终被程勃刺死,程婴也身负重伤死去。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杂剧改编成电影后的一个创新。首先,对于屠岸贾这一举动的描写显然与他心狠手辣、残暴形象不符;其次,屠岸贾曾千方百计“搜孤”,而到最后能亲手杀死赵孤之时又变得仁慈手软,最终为赵孤所杀。很明显,电影以此作结是导演故意为之。在新时代,导演想通过影片传递给观众一些新的内涵,杂剧中的屠岸贾灭了赵氏全族,同样,在剧末长大后的赵孤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屠岸贾“阖门良贱,貂駝不留”。正如上文所言,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简单“复仇”思想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模糊故事“复仇”主题的情节处理,也凸显出处于新时代的导演对于“情与法”的思考。
因而在古典戏曲改编过程中,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也应考虑时代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新的、更优秀的作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综合对《赵氏孤儿》改编与创新的分析,人们或许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电影改编要结合时代大环境,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影片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古典戏曲所传达的主题思想,甚至传递错误信息,使人们对原作产生误解,《赵氏孤儿》改编即是如此。因此,在传统与当代之间,需要权衡两者关系,找到完美契合点,以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
(下转第98页)
文史哲专题研究/093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春梅的命运和袭人的命运也很有相似性,都是被推测袭人最终的下场还是悲惨的。总之,研究二主家卖掉后,过了一段好日子,对照庞春梅,可以者的关系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娃.符义分析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
⑵曹雪芹,高鹑.红楼梦[M].脂砚斋,评点.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文人宝,校.:香江出版社,2017:390.
[4]郭云娇.互文的狂欢卩].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3):21-22.
[5]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1.
An Inter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 he Return ofHong Lou Meng and Jin Ping Mei
MA Piaopiao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000,China)
Abstract Scholars have mostly noticed the intertextuality of"A Dream of Red Mansions"and"Jin Ping Mei”in terms of characters,narrative patterns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but little has been done about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two.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80 chapter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a collection of two-color Xiu Xiang's collection,and Jin Ping Mei,a collection of Chongzhen's,as comparative tex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ovels and reveal their significance.
Key words:Subtitle;Words;Intertextual;Comparison
(责任编辑倪玲玲)
(上接第93页)
参考文献:
⑴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2.
[2]黄静静.伦理观念下的赵武形象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4):102.
⑶张春丽.〈赵氏孤儿〉形态变迁下的主题流变及电影改编之得失[J].电影文学,2013(7):-65.
[4]李达三,罗钢.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65.
⑸臧懋循.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3.
[6]甄炜旎.〈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以元、明版本比较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7:312.
♦[7]刘相雨.还原历史还是阐释现实——谈电影〈赵氏孤儿〉的改编[J].济宁学院学报,2012⑸:25.
[8]邹自振.元曲品鉴第十讲〈赵氏孤儿〉复仇记[J].政协天地,2009(12):62.
[9]虞卓娅.论明传奇〈八义记〉的艺术价值[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4):27.
[10]陈宁,王海青.论电影〈赵氏孤儿〉对原著的改编卩].绥化学院学报,2012(2):95.
[11]陈凯歌答疑〈赵氏孤儿〉[N].天天新报,2010-1-27.
[12]文维丞.论“赵氏孤儿”主题的转变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以〈赵氏孤儿〉元杂剧、京剧、电影本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109.
(责任编辑倪玲玲) 098/文史哲专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