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学习中心: 湖南株洲师专
专 业: 汉语语言文学
学 号: 031f3h8062
**** ***
导师姓名: 刘海燕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讽刺;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读过此书,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全书虽然以描写被否家人物、被否家现象为主要任务,但并不因为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突出它们的可笑的一面,而忽视对象的客观整体内容。在吴敬梓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这些人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即辛辣,又深刻。例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善良、富于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他拿出全部积贮为蘧公孙解脱灾祸;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酸的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的品质。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上检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的被包里。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真实、客观地描写十分平常的事件、场景,来塑造喜剧性形象,做到了喜剧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范进多年不中举,一中举反而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了,他大叫“死得好”,马二先生游西湖,除了吃六次茶,吃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西湖的湖光山色,一点儿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这些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是,在大笑之余,我们却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是怎样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的。所以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它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就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他们一本正经用古礼古乐祭泰伯祠的迂腐行为,不仅滑稽可笑,而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种以古礼乐助一助政教的幻想,也终归破灭,所以这也是他们的辛酸的悲剧。《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这两个特征,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讽刺作品而独树一帜。
再次,对照法和夸张法的运用。
(1)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不禁使人哑然失笑。
(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周进到薛家集任塾师,因为连秀才也不是的,所以请来陪客的秀才梅玖也不出迎,等周进进了堂屋,“才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待到周进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就朝周进的长生禄位牌叩头。前后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梅玖崇拜功名富贵的卑劣灵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是“尖嘴猴腮”。中了举以后,范进的外貌并未发生变化,而胡屠户却夸他的女婿是“方面大耳。”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
(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作者把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解释加以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妾赵氏把谜底揭出,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象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胡屠户打了范进后手隐隐作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种种典型细节的夸大描写,都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方面。
《儒林外史》的语言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物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晚清学者蒋瑞藻指出:“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话、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钱玄同也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说明其语言之纯净,为人称道。例如第五回写吝啬鬼严监生对着他的妻舅王德、王仁批评他的大哥贡生: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肘,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得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的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你说这事如何是好?这一大段话,侃侃而,如怨似诉,除了严监生自我暴露了守财奴性格外,同时也表现了严贡生的好吃懒做、只顾眼前的破落财主的本性。这种形象、简洁、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例如,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勾画出他的形象特征。第一次“贺喜”: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吃、喝加教训到日西时分才离去。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第二次“贺喜”,是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时刻。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二次“贺喜”,态度前倨后恭,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对篇中主要人物范进,文中通过他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变化,也进行了对比描写。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去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信。而当确认“中了”后,终于喜极而疯。然而毕竟中举了,马上一切都变了。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范进“洗了脸”,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立即,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参考文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别林斯基论文学》
《小说考证拾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