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飘》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飘》就是以亚特兰大市为背景(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经沦陷,被北方将领所占领)。玛格丽特花费了约十年的时间来创作《飘》,并且由麦克米司第一个出版,出版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后玛格丽特引用了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书名改为《gone with the wind》。
内容简介: 《飘》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生活在南方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嘉丽小姐默默地暗恋着另一庄园主的儿子阿希礼·韦尔克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阿希礼决定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成婚,斯嘉丽向阿希礼告白遭到拒绝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阿希礼与查尔斯都参加保卫南方的战争去了前线,但不久查尔斯不幸的在战争中病死,斯嘉丽成为了寡妇,但是斯嘉丽一直对阿希礼念念不忘。在查尔斯死后,斯嘉丽和他妹妹一起去姑妈家散心,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斯嘉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德相识。瑞德开始追求斯嘉丽,但遭到她的拒绝。
战火逼近亚特兰大,美国南方军遭到战败,不少人惊惶地逃离家园,开始了不安定的流浪生活。斯嘉丽在瑞德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一路上因为战争加上斯嘉丽要照顾刚生下孩子的玫兰妮在历尽千辛万苦她们终于回到了塔拉庄园。昔日美丽充满生机的庄园已变成废墟,斯嘉丽在哀痛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重振家园。为了缴纳北方统治者要求的重税斯嘉丽骗取了本来要迎娶妹妹的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斯嘉丽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不仅自己驾车抛头露面在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佣囚犯做工并且和北方的商人做生意,这些行为遭到了当地居民的鄙视和排斥,斯嘉丽声名狼藉。
弗兰克和阿希礼加入了反的秘密组织,在一次斯嘉丽巡视生意独自驾车回家的途中遭到流民的袭击,弗兰克为了给斯嘉丽报仇在集会时遭到北方军包围不幸中弹死亡,阿希礼负伤逃亡,在瑞德帮助下回到玫兰妮的身边。斯嘉丽再次成为寡妇。不久,瑞德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
的瑞德结了婚。一年后,他们的女儿邦妮出生,因为对斯嘉丽的爱得不到回应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在经历斯嘉丽因和瑞德吵架不慎滚下楼梯导致流产,邦尼和斯嘉丽父亲一样因为骑马不幸摔下死亡,玫兰妮死后瑞德看到斯嘉丽与阿希礼抱在一起再也无法忍受转身离开后,斯嘉丽终于明白她真正爱的是瑞德。当斯嘉丽告诉瑞德她对他的爱时,瑞德已不再相信她并且决心离开,被遗弃的斯嘉丽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读后感:
《飘》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写实主义的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喜欢瑞德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更喜欢斯嘉丽的勇敢坚强,斯嘉丽的坚毅一直是最大亮点,书中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斯嘉丽对生活始终坚定不移的信仰;黑色还有模糊的一面,如斯嘉丽在夜雾中奔跑的迷茫和一直看不清真爱的对象,斯嘉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她的魅力却使人终身难忘。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热情,却又吝啬,迷信,欺侮弱小,还无意把几个人送上西天,但就是这种褒贬不一的性格使她更为迷人。在我看来,斯嘉丽的性格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在塔拉庄园时期,斯嘉丽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受到了父母极大的宠爱,16岁的她极具自信,认为自己非常有魅力理应受到所有男人的追求,在阿希礼拒绝自己的爱后为了引起阿希礼的注意任性的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查尔斯,这一时期更多的体现出斯嘉丽的任性妄为,不顾一切追求爱人的性格。在第二个阶段亚特兰大时期,在募捐舞会上她庆幸自己刚成为寡妇不用把自己那些美丽的饰品捐赠出去,而且不顾别人的眼光在舞会上想要大出风头,她一点也不关心战争的状况,也不关心死了多少人,她在乎的是自己的生活在乎自己的玩耍,在这阶段体现了斯嘉丽极端的自私享乐主义性格。在第三阶段重回塔拉庄园后,为了生存,斯嘉丽变得坚强,她亲自下地,种菜,挤奶,每天为了庄园里的人能活着奋斗着。在重返亚特兰大后这一时期,她适应了社会的生存法则,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甚至是虚伪丧失道德。在爱女夭折之后,玫兰妮去世之后,瑞德因为彻底失望而离开之后,斯嘉丽才明白生活仿佛给她开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玩笑,她需要为她的执拗和任性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一切都随风飘过
之后,斯嘉丽终于成熟了。
《飘》的结局不是大团圆的,虽然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剧,因为有希望存在,在斯嘉丽心中也在我们心中。对于斯嘉丽来说,她永远在追求着,最早是爱情,守望阿希礼,然后是温饱,守望金钱,接着又是阿希礼,最后是瑞德。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爱和恨可以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爱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缕阳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拥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总是并不确切知道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历尽沧桑,我们要学会忘记过去,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篇二:《飘》读书报告
襄樊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伟
《飘》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当时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1900年11月 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谢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而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飘》的写作占去了玛格丽特近10年的时间。1935年7月,麦克米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最后她引用了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gone with the wind》 。 内容简介:
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一是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农场主阶级的生活和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的一个重要侧面,二是创造了几个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尤为突出,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的重要贡献。
在思嘉的所有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在面对灾难与痛苦时坚强与勇敢的精神。从小说的开始直到结尾,她面对过太多的痛苦与失意,却从未因此而崩溃。就像故事中写的,当战火降临,她试图回到生养她的塔拉,找到可以容身的避风港时,她看到的是无尽的悲伤,她面对的是一无所有,可是这一切并不能使她气馁,因为自暴自弃不能起任何作用,她下定决心要保护塔拉,她能做到曾经只属于黑奴的苦活,为了挺过这一切的艰苦她可以不择手段,虽然这会为她招致非议。她从未向命运低头,无论面对多么深重的痛苦,她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事实证明,天无绝人之路,她战胜了每一个对他这么一个弱女子来说不可能的挑战,也势必会战胜未来不可预见的更多挑战。
读后感:
斯佳丽?奥哈拉,一个充满矛盾的女人,而《飘》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就必定是一座不可模仿,只供人仰望的华美坟墓,埋葬着逝去的时光与一个女人的奋斗人生。思嘉,她有莉香的勇敢,有伊丽莎白的冷傲,也有凯瑟琳的执着,也许就是这一点点的勇敢、一点点的冷傲、一点点的执着、再加上一点点的傻,让人
会不自觉地随着书中的情节为这名女子所痴迷、困惑和感动,也让她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位闪耀的乱世佳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和开放的时代,我们不必去为生计担忧,也不必担心随时降临的战火,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起伏坎坷呢?我们也许会为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懊恼失意;会为事业上的坎坷而痛苦伤心,我们绕不开那些必经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样,勇敢地面对它们,而不是退缩、放弃。很多时候,命运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我们对它哭,它只会让我们觉得更痛苦;我们对它笑,它就会带给我们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开已不能再改变的过去,来把握一个属于你的明天?毕竟,再多的痛苦与失败也只属于昨天,明天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能改变命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的努力与奋斗。不论思嘉选择的路正确与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气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正是要用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纷扰与失意,成为生命的强者。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做事问心无愧,不贪慕虚荣,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继续前行,一直努力的向前奔跑,即使很疲累,也不放弃,因为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一切又充满了希望和阳光。篇三:《飘》 读书报告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2014级传播系网络编辑2班 樊梦迪 2014211216
《飘》读书报告 一、书名:飘
二、著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美)
三、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四、页数:全二册
五、内容概括:
斯嘉丽是一个漂亮、任性、果断的美国南方女子,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梅兰妮.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战死。斯嘉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德相识,瑞德开始追求斯嘉丽,但遭到她的拒绝。
南方军战败,亚特兰大一片混乱。不巧梅兰妮孕期将至,斯嘉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嘉丽在绝望中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因反活动遭北方军击毙,斯嘉丽再次成为寡妇。
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她与瑞德结婚。女儿出生后,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女儿身上,跟斯嘉丽的感情因她忘不了艾希利而导致破裂。女儿的意外坠马身亡,更使他伤透了心。操劳过度的梅兰妮临终前把她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斯嘉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站在一旁的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心灰意冷地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斯嘉丽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德 六、读后心得:
斯嘉丽是个矛盾体,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她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七、评语: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斯嘉丽的个性以及她的爱情故事。她的爱情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为人所不齿的狡诈伎俩。那么她的爱情故事那么引人入胜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真实。是小说所设置的情景下完全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真实的东西可能并不崇高,但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因而也更受读者喜爱。
八、附注:本书1963年出版,原版名称《gone with the wind》篇四:飘 读书报告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飘》读书报告
王悦力(f1314102学号:5131419048)
故事的结束,面对白瑞德的离去,郝思嘉想挽留住他,可又是那么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感觉生活的中的光亮完全消失,只剩下回塔拉的一条路,她疲惫地自言自语:“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我很庆幸,故事的结局是这样。郝思嘉依旧是那个郝思嘉,坚强,勇敢,一心向前看。我害怕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她会变得潦倒,任由自己堕落,最后悲惨地死去,幸好她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到最后面对白瑞德的离开,她也没有哭闹,而是选择沉着冷静得面对。她坚强地让人心疼。回想郝思嘉的一生,她十六岁有了心爱的希礼却被无情地告知他跟别人订婚,赌气嫁给深爱自己而自己却不爱的查理却在短短两周内变为寡妇,经历战争一心投奔故乡却发现父母一个个离开、曾经兴盛的庄园一片荒芜,十八岁花季却要独自一人承担一家十多口的生活,为了庄园的发展用自己的婚姻做筹码,失去自己心爱的女儿,最后发现自己心中所爱却又不得不面对他的离开……一次次的打击与伤害,遍体鳞伤的郝思嘉却在黑暗中舔着伤口,在天亮前理好笑容。
有些人对郝思嘉一直持批判态度,批判她短浅的目光,卑鄙的伎俩,不守妇道的行为,这让我十分不能理解。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庄园的再度繁荣、为了家庭的持续生存,她没必要这样做。在振兴庄园的过程中,她凭借婚姻依靠了白瑞德,利用了他的爱,这或许开始来说是卑鄙的,但是这也并没有伤害对方,而且事后证明他们是互相爱着的。她曾将北方士兵杀死,但那也是出于自我防卫
的本能,但凡是有点警惕的人都会这样做。也许方式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不正当的,但是大家好好想想: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期,徒劳的遵守规矩又有什么用处呢?还不是想办法生活下去最为重要吗?其实好多被人们作为批判郝思嘉的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被合理解释的。当然,郝思嘉不是完人,她的做法或许不对,但她的出发点却不是自私自利的。
其实,当我们对她的某些做法感到气愤的时候,不要忘记她也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人。她漂亮大方,爽朗迷人,正值花季,她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可是上天却一次又一次的给她致命的打击。她的人生从失去深爱的事物开始,到失去深爱的事物结束。我在读故事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产生过一种错觉,仿佛眼前的郝思嘉是一个三四十岁的拥有成熟思想的勇敢的女性,而不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女孩。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一点,郝思嘉仅仅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女孩,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她经历了超过她这个年龄段太多的事情,但她没有像别的大小姐一样哭哭啼啼,找个富贵人家嫁了,只管自己衣食无忧,相反,她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承载起了一个家族的重任,她用自己的所有来换庄园的繁荣。面对打击与磨难,她勇敢面对,今天累了,就闭上双眼,明天再想。她从来没有被,从来没有说过放弃。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场景,面对塔拉的一片荒芜,她举着胡萝卜发誓:她大声的说:“上帝作证,上帝作证,我绝对不会挨饿,不,我的家人也不会!为了活下去,不管是杀人放火,去偷去抢,都在所不惜!”于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她的某些被人称作是“卑鄙的行为”的行为。这都是为了她的家人、她的家族啊!十八岁,便要承担那么多。别忘了,她也是一个人,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女人,她可以愤怒,可以选择放弃妥协,但她没有,她勇敢的担当起了这一切。这是让我感动最深的。
我无法想象如果现在的我是当初的郝思嘉,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当得知丈夫死去后孤独终老吧,又或许是面对塔拉的一片荒芜之后懦弱的哭着离开吧。坦然承认,我实在是缺乏郝思嘉的勇气,面对打击后仍保持斗志的勇气,超出自己年龄的勇气,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利用在交大读书的一个月看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作为课余的消遣,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抨击心灵的感受,但是这句话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作为一名山东的普通学生,莫名其妙的进了英语专业才发现虽然在考试中能获得高高的分数但是与别的地区的同学相比英语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而英语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它必须有时间的累积做保证,各个水平的同学面对同样的老师,让我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从前九门科目都十分优秀的我面对着英语方面的差距感觉十分苦恼,有时候晚上都睡不着,最难过的就是熬夜背了几天单词后听写仍是刚刚及格的成绩,而这是我的专业,我每天必须面对,所以我感觉生活十分乏味,十分疲惫。有时候一时学习上的不顺就会让我持续几天的心情低落。在这一个月里,默默的读了《飘》,跟郝思嘉相比,我的这些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我的成绩差,但是也没有到挂科的程度,通过努力我仍然可以获得曾经的辉煌。而郝思嘉所面对的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却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弥补的,她再也无法恢复从前那个幸福的家庭,即使庄园有一天东山再起,也不是曾经的塔拉了。而我在面对困难的消极低沉与郝思嘉的那种无所畏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十分羞愧。
一般大的年龄,近乎相差360度的人生,又近乎相差360度的态度,她的那句话就像清醒剂一样,让我从沉睡中苏醒,从潦倒中站立。是啊,今天的不幸是今天的,如果带到明天便是对明天的不公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没有必要将那些不快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是另一天了。
今天是狂风暴雨,经历了一夜之后,醒来拉开窗帘,或许就是阳光普照了。想通了这点,我便不再像以前那样患得患失、焦躁不安了,我要像郝思嘉那样保持积极的态度,今天累了便闭上双眼等待明天崭新的开始,如果这点小小的学习上的困难就轻易把我我还怎么去面对那么长的人生?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郝思嘉,他们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身体上的残疾、心灵上的创伤、事业上的不幸、人生机遇的错失……如果选择消极怠慢,等待他们的只有两个字:失败。他们的人生定是暗淡无光的。相反,选择积极面对的人便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海伦、贝多芬、史铁生、桑兰……这些名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像启明灯一样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我想当初的他们并非就那么地勇敢,接受冷酷的现实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是他们没有将自己今天的痛苦带到明天,每天开始新的生活会让他们渐渐忘记自己昨天是多么不幸,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的变成别人眼中的坚强。
生活就是有那么多出其不意。或许当初在舞会上光彩照人的郝思嘉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要经历那么多。但,这就是生活。我们无法预料更无法选择生活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面对生活,怎么去获得自己想拥有的东西。一直记得泰戈尔的那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们的每天的生活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只不过有的礼物合你心意,有的不合你心意,但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既然是接受便没有理由抱怨,我们能做的便是充满感恩、充满希望的面对每一天,上帝的礼物不会重复,如果抱着昨天的那份不喜欢的礼物痛哭流涕、无法自拔,那或许就会错过今天上帝赐予你的钻石,即使今天的礼物仍不能使你满意,别忘了,伤心一会儿就好好等待明天吧,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呢。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的确是这样,不管今天面对怎样的痛苦与磨难,明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生活还是要充满希望,要一直向前看。我带着郝思嘉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充满积极的态度,快乐、勇敢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