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
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
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再举例说明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并肩对 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 严羽卿 以 刘眘虚 ‘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 刘长卿 :‘ 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 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颈联和尾联中。
在上面的讲解中,提到了两个新名词“颈联”“尾联”,这就是引出我们今天所讲的律诗的“起承转合”概念。
所谓的“起承转合”其实就是指律诗的首联、颔联(颌联)、颈联、尾联。
看律诗格式例子: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⑤,仄仄平平仄仄平⑥。
仄仄平平平仄仄⑦,平平仄仄仄平平⑧。
我们把①②句叫做首联,也叫起联。把③④句叫做颔联,也叫承联。把⑤⑥句叫做颈联,也叫转联。把⑦⑧句叫做尾联,也叫合尾联或收尾。律诗要求承联和转联必须采用对仗的形式。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其一,平起仄收;其二,仄起仄收),颔联可以不对仗,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仗的。
这是重点
我们现在学到了很多关于律诗概念性的知识,可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会简单的写作。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探讨如何去写作了。
下面说说如何写作
谈到写作,我要说一点,就是律诗由于篇幅短小,七律不过才56个字,根本无法与现代诗歌、散文相比。
那么,律诗却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和畅达的思想智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以小见大,是以情感人。一支花开而知春来,一叶凋零而知秋近。一滴泪能释千古愁,一展眉峰能悦满怀情。那么律诗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呢?
写一首律诗,一定要做到谋篇在先,动笔在后。
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
比如你想表达对春天处处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你不能一开篇就 只考虑你的感受,就“啊,多么美好的春天啊”。
这样写就是把你的所见所闻省略掉了,你没有把文字当作向导来让读者看出你的所见所闻。所以,你应该首先写出你所处的地点,该地点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你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这样写就是把你的所见所闻省略掉了,你没有把文字当作向导来让读者看出你的所见所闻。所以,你应该首先写出你所处的地点,该地点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你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那么,律诗却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和畅达的思想智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是诗的逻辑性。
所以写诗一定要遵守的原则是:情要有景做铺垫;景要靠情去升华。
另外,在作品中一定要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只有真感情,你的作品才会打动人。
没有感情的凑字,文字是苦涩凝滞的。我们要用情感让文字在你的笔下活动起来,兴奋之时,文字在舞蹈;苦闷之处,文字也在浅愁。
所以写诗一定要遵守的原则是:情要有景做铺垫;景要靠情去升华。
按照这个原则去写
不然,你没有感情的凑字,不仅你感到受罪,文字也会跟着疲惫。读者呢,能有啥心思去品读呢?
还有一点,就是你看到的景物取舍方面,也要用心去选择,把对你欲抒发的情感有用的景物挑选出来作为重点描写,这对于你的作品吸引人有很大帮助。
景物要选择吸引眼球的景物
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
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
律诗的起、承、转、合就是一种章法。
我们重点讲 景+情 的章法,而 情+景 的章法作为知道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前四句写景物,后四句抒情
景+情 就是景语+情语。
起承转合
所谓 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说明时间,地点
所谓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承句的结尾,自然的为转句做铺垫,这样就流畅的进入转句了
所谓 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 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转句是抒情句
也就是描述人的情感
要是能借景述人,效果会更好
合句,是终结句
也是展现诗的诗魂的关键句
景+情的章法要求:
1、 律诗的首联和颔联必须是景语,也就是说律诗的起句和承句必须是景语。
2、 律诗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是情语,也就是说律诗的转句和合句应该是情语。
我们初写律诗的朋友,应该做到:
律诗的起句写景要娓娓道来,千万别着急。
律诗的承句一定要联接起句的景,不能发生断裂。
律诗的转句一定要另辟蹊径,别开一面,但中心思想不变。
律诗的合句一定要收得回来,而不能悄然隐匿或偏离中心思想越走越远。
中心思想在尾联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律诗的首联和颔联必须是景语,也就是说律诗的起句和承句必须是景语。
2、 律诗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是情语,也就是说律诗的转句和合句应该是情语。
(注意,大家以后律诗的8句排列格式最好是这样的)
第一、分析诗的写法
这首诗作于长庆三或四年(公元823或824年)春,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因为题目里已经交代了地点钱塘湖(西湖),时间是春,行就是游览。
所以下面对于时间、地点、干什么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直接写所见所感。
“孤山寺北贾亭西”就是很好的起笔。
大家看
标题交代了时间是春,地点是钱塘湖
它紧接着题目而写,先交代作者游览的具体地方是“孤山寺,贾亭”,孤山位于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临览胜的好地点。
贾亭在当时也属于西湖名胜。北和西是指白居易游览到具体方位。
“水面初平云脚低”是说白居易在登临名胜后看到的当然是西湖的水了,
因为是春季,正式湖水涨潮的时候,所以诗句中用“初平”来形容。
每字皆有深意
湖水初平,水光潋滟,与天边重重叠叠的白云相互连接、相互映衬。
白居易把湖水波光白云的倒影作为云脚来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低”,水中白云的倒影当然比天空的白云低了。大家看首联是不是景语?
第二、我们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对”,
“孤山寺北贾亭西”每个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每个字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看下句第2、4、6字的平仄与上句第2、4、6字的平仄是相对的,符合律诗要求。
后面的诗句,每两句相对也是一样的。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我讲慢点
希望大家能听懂
我们看,颔联与首联之间是否发生了断裂
其次,我们分析颔联是不是景语?很明显,这两句也是很直观地写白居易所见“早莺在树上鸣叫,燕子在岸边衔泥”,没有一点情语的痕迹。
所以颔联依旧是景语
第三,我们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粘”,
“水面初平云脚低”每个字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每个字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
我们看下句第2、4、6字的平仄与上句第2、4、6字的平仄是相同的,这就是下句与上句相粘了。符合律诗要求。后面还有两处相粘也同理。
第四,我们分析颔联的逻辑性。
白居易用了“几处”早莺而不是“处处”早莺,用了 “谁家”而不是 “家家”。
这里面其实包含着逻辑关系,如果用“处处”那么便不能与“早莺”相匹配,
“处处”说明莺鸟已经很多了,这也不是初春的景象,同时也与首联的“水面初平”自相矛盾。同理用“谁家”而不用“家家”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这个逻辑关系还延伸到颈联之中。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看看逻辑性“渐欲”“才能”这个两个词的使用,说明花开的还不是很多,草长的还没有很高,“渐欲”和“才能”,渐:副词,渐渐的。
这个就是我说的借景抒情
欲:副词,将要,就要才能:刚刚能够够上
这也是初春的景象,与“水面初平”是相符合的。
2、我们分析颈联是不是情语。
白居易从前面两联中的观景,一下子进入到思景,是主观意识的推断了,那么我们把这种进入到主观意识的语言称之为情语。
这就是说颈联是情语。符合律诗景+情格式的要求。
我们把颔联与颈联结合起来看看是否对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依据我们学过的对联的对仗知识来断定,这两联符合对仗要求。
这里说一点,对联的对仗要求的比较严格,而律诗中的对偶要求的不是很严格,宽对则可;但是最好还是严格一点,看上去更美。
4、我们看看颈联是否与前面的内容发生了断裂。我们看到颈联仍然围绕着西湖而言的,所以并没有断裂。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里是全诗的一个总结。
也就是体现诗的诗魂啊
用了一种收网的方式概括前面的所见所思。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湖东”的方位词与起句中的“贾亭西”遥遥相对,
白居易站在贾亭面朝西看西湖,是以白居易为中心点,那么湖岸就在白居易的西面,
但是如果以西湖为中心点,那么白居易看到的自然是西湖东岸了。
所以,在尾联中又使用了主体换位的方法进一步表达。而白沙提也正是湖东的景观。这正是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首诗由浅入深,借景抒情,从景色中抒情,又从情中映景,以景色做结,显得轻快明丽。
这首作品采取了正叙的手法。
不过,在其他的作品中除了正叙外,还有倒叙和插叙等等。
现在我们继续分析 例诗是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李白
(起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承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合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句的东城就是实景,而山和水就是虚景,实景给人物的出场搭建的场地,虚景为实景的延伸或扩张营造的空间。
承句在整首律诗中起到的作用是承景起情,
承句就是我刚说的
在景句的基础上,为情做铺垫
使其流畅的进入情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从这句的前半句,我们仿佛看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面,这就是一个特写。
那么后半句就是把这种惜别的场景发展到一个极致。
船起锚了,朋友走了,这个景就会渗进李白的心里去了,写到一个景尽意未止的深度 。
船又映衬了起句的景“白水”。
转句的情是从起句、承句中的意象 生发出来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句衔接了承句中的“孤蓬”
不过在转句中,李白巧妙地使用比拟的手法,把“孤蓬”拟为 “游子”,但是“游子”也不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李白又从“游子”处使用了一个比喻来伸发出另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是“浮云”,
这样,在承句与转句之间就形成了这样的变换模式“孤蓬—游子—浮云。
大家看,“游子”这一层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是暗中被引向了“浮云”这种意象了,暗转景境的过程就是抒情的开始,也就是说诗句从景语过度到情语的过程。
这个过度要有内在的联系,是由景物而生发情感的联系。所以说由景转情,
这个过度要有内在的联系,是由景物而生发情感的联系。所以说由景转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个合句就是充分体现《送友人》这个立意上,来表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挥手告别时候,连马匹都依依不舍,何况人的心情呢?、这个合句就是合题了,题目是《送友人》,当然要挥手告别了。
学好律诗远不仅如此,平时多读多练是最好的办法,主观上给自己创造一个学诗的环境
我建议大家多看看唐诗
唐诗是诗的鼎盛时期
希望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今天的作业:
1、请大家自选一首律诗,试分析诗中的起承转合
2.学习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的手法,试写一首律诗。题目《秋》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