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护理管理风险环节
1、部分医院特殊科室(如供应室、ICU、血透室、手术室、急诊室等)布局不合理。
2、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1)人员不足,医院补充不及时;
2)部分护理人员在编不在岗,医院编制少,无法补充。
3)医院床位利用率在110%以上,没有增加人员。
3、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与现在的护理功能要求不相匹配。
1)医院在改扩建中不增添新护理用具。
2)因使用率不高而不配置。
4、护理风险意识差、缺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及措施,没有定期收集、分析、总结护理风险信息。
5、责护对危重患者病情不掌握,导致患者病情突变时发现不及时。
6、昏迷、躁动或老年患者有坠床、烫伤的危险。
7、地面湿滑、或夜间光线差有跌倒、摔伤的危险。
8、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家属陪护,有意外发生的危险。
9、医保患者不够入院治疗标准,为增加经济效益收入院,导致病情与病志不符,医嘱与病情不符,护理记录与病情不符,护理措施在实施上有隐患。
10、患者外出、离院没有履行请假制度。
二、病区管理风险环节
(一)护理文书书写的风险环节
1、护士在处理或执行医嘱时过于机械,有时对医生的错误医嘱不能发现或发现后还错误执行。
2、医嘱不规范,护士按常规执行
3、病情突变或特殊用药,护理记录不及时或没体现。
4、医嘱未及时联系,护士执行或核对不及时,造成护士处置不及时或漏执行的情况发生。
5、非抢救时口头医嘱或抢救时口头医嘱未按时补写,导致护理记录与医嘱用药不一致。
6、一种药物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品名,医生下医嘱时,有时不明确,护士有混淆的可能。
(二)护理操作时的风险环节
1、有创护理操作没有履行告知、签字制度,导致意外情况发生时,患者、家属不理解。
2、静脉输液时操作不当或巡视病房不及时,液体外渗没及时发现导致组织肿胀甚至坏死,或异常情况发现不及时,出现不良反应。
3、操作中“三查八对”不严,用错药或违规操作。
4、有些药物在保存及输液过程中需避光,但护士没有按要求去做,导致药效降低达不到治疗目的。
5、抢救物品、器械没呈备用状态,或使用不熟练、失误,影响抢救效果。
(三)药品管理使用时的风险环节
1、麻毒药没有按要求管理弃去。
2、贵重药品没有专人、上锁保管及交接。
3、试敏药液没有现用现配,剂量、浓度不准确。
4、无需做试敏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报告不及时。
5、口服药没有药局统一摆药,三查八对落实不到位,没有做到口服药顿服到口。
(四)消毒隔离风险环节
1、一次性医疗用品过期或反复使用。
2、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器械清洗不彻底等)。
3、医疗废物管理欠规范。
4、治疗室、手术室空气、无菌器械及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不彻底。
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用真心、真情为患者服务。
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高新仪器的使用,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4、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均须履行告知制度程序,对新技术、新业务、自费项目、创伤性操作等须履行签字手续。
5、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不随意脱岗,加强护患沟通,搞好医护配合。
6、按护理级别的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要求规范书写护理记录及一般患者护理记录。抢救患者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
7、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8、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9、病房各种药品放置有序,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0、病区内的各种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处于备用状态,每个护理人员要熟悉放置位置,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11、认真做好交工作,对危重患者、新患者、年老体弱、手术、特殊检查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
12、按有关规定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损、潮湿、污染等现象发生。
13、按规定处理医用垃圾,防止再次污染及交叉感染给患者带来伤害。
14、住院期间要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各种意外发生。
| 15、如出现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和护理部,不得隐瞒,并保存好病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