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训练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关键词 小儿 静脉输液 成功率
心理素质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特别适用。
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与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持针手法
经实践研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与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点,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点,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固 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2],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掌握特殊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付伟华.静脉穿刺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01,4(7):71.
2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文献标识码】B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是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操作技术。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延误危重病儿抢救时机。因此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至关重要,现将本人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1.1
正确区分头皮静脉与动脉:由于动脉的血液运行呈离心性,因此在行头皮静脉穿刺时,若误入动脉,则回血呈冲击状,推药时阻力较大,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面貌或哭叫,所以首先要熟悉解剖部位,正确区分头皮静脉与动脉,切勿乱行穿刺。头皮静脉外观呈微蓝色,无博动感,管壁薄,易压瘪,较易固定,血管不易滑动,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用手指按压局部血管时,血管在很短的时间内可消失。头皮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博动感,管壁厚,不易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多呈离心方向流动,用手指按压局部血管时,血管不容易消失。
1.2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小儿静脉血管管腔虽小,表浅但较易固定,富有弹性。小儿静脉穿刺时,应选择一条自己觉得有把握的血管,方可开始进行穿刺,否则草率进针,容易失败。
1.3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哭闹不安的小儿,护士应保持稳定、轻松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穿刺时操作要认真、细致、耐心,切勿慌乱。
1.4
设法使患儿安静:对比较哭闹的婴幼儿,可先拿玩具吸引他,在爱抚、亲热中选择头皮静脉,分散患儿注意力,然后进行穿刺。其次嘱咐家长在穿刺前30分钟勿给小孩喂奶或进食,以防穿刺时患儿哭闹引起呕吐而致误吸。
2.特殊患儿的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2.1
刚出生的新生儿头皮静脉不充盈而看不清时,穿刺前局部可实施热敷促使血管充盈而暴露,方可穿刺。
2.2营养不良的消瘦儿:此型病人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静脉血管虽然暴露好,但易滑动,穿刺时一定要左手绷紧局部皮肤,使静脉不滑动,另一手以20度进针潜行0.2—0.3cm时再刺静脉,切勿用力过猛。
2.3
肥胖型:由于脂肪丰富,血管较深,暴露不明显,但静脉相对固定,沿静脉解剖方向,以30度角缓慢探索进针,有突破感时即可见到回血。
2.4水肿型:可沿静脉走行的位置,以拇指压迫局部约3cm,使组织液挤到周围组织内,静脉暴露后,快速直接刺入静脉。
2.5脱水型:由于失水,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导致静脉塌陷,重者伴有肢体厥冷。进针前可用按摩或热敷等方法促使血管暴露,进针时宜缓慢,这类病人由于血管充盈差,进针后不一定见回血,但针尖进入血管后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或推入少量液体, 若畅通无阻,皮肤表面无隆起,无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时,证实穿刺成功。
2.6
出血倾向型:这些患儿由于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的脆性增加,血液凝固功能很差,穿刺时宜选用较小的头皮针,在靠近静脉血管处的皮下进针。
小结: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于成人,儿科护士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过硬的穿刺技术,还应该加强与患儿的心理沟通,掌握头皮静脉的分布及其与动脉的区别,提高穿刺率。
参 考 文 献
[1]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
关键词] 小儿;静脉穿刺;体会
Realize of Child Vein Wears to Stab
小儿静脉穿刺与成人静脉穿刺相比较,有其特殊规律。小儿皮下脂肪丰富、血管细,血管的深度因人而异,加上有些小儿不合作等,都会给操作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小儿静脉的组织解剖和穿刺的关系及深浅度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的前提,对于小儿,特别是对休克、发热、脱水等患儿尤为重要。
1 静脉选择
1.1 常选用的静脉有发际前正中的额静脉
皮下深度为1 mm~1.5 mm,其下是筋膜和额骨,额骨上有一凹陷,静脉位于凹陷内。此血管直径较大,周围组织较密集,易固定,易于穿刺成功。但选用该静脉时,如向前穿刺,虽针头固定在血管内,仍有75%以上患儿在输液中局部发生水肿。此现象的发生原因,是由于该静脉直径较粗,但延伸到眉间部,则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向心回流,液体回流减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到组织内,故易形成水肿。如采用向后穿刺,液体则汇入额浅静脉总支而不易发生水肿。眼眶上方额角处的颞浅静脉小分支;皮下深度为0.5 mm~1.5 mm,静脉周围较密集,脂肪层极薄,血管虽细,但浅显易固定,容易穿刺成功。且液体不易渗出。耳上和耳后发际内的颞浅静脉,位于真皮下的脂肪层上,皮下深度2 mm左右,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因其周围组织较疏松,血管下有2 mm~3 mm的脂肪层及疏松的结缔组织,不易掌握深浅度,易给进针造成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局部皮肤,使血管固定并正确估计深浅度,方有可能成功。四肢静脉; 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
1.2 特殊患儿静脉的选择
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选择腋静脉输液,因腋静脉粗、直,易于穿刺,且置管时间长[1],由于腋静脉血流粗大,血流快,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可避免特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为了避免头部搬动,防止出血加重,应尽量避免头皮静脉穿刺,而首选四肢静脉[2]。长期输液的患儿,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用腹壁静脉,此血管穿刺的优点是易于固定,不易渗漏。不影响患儿活动。
2 穿刺技巧
2.1 穿刺注意事项
作额静脉、颞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应为25°~30°,较深的耳后静脉进针角度应为30°~40°。穿刺颞浅静脉时,需绷紧皮肤,待针头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再将针头稍抬起。如有穿透血管壁的感觉时,可顺血管方向平行进针,深度限于1 mm~1.5 mm。 穿刺发际内血管时,应先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由于头皮较一般皮肤厚,进针时发涩,应注意进针稍深,勿浅。
2.2 血管不显露时可选用
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可用食指在额前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顺凹陷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落空感的一条血管,在确定血管方向后,即可进行穿刺。挤捏法:对3岁以下肥胖小儿,若摸不到额静脉处凹陷,可用食指和拇指分别在额静脉位置两旁3 cm~4 cm处向内轻轻挤捏,则会出现一条隆起,这就是血管所在的位置,再以食指摸之,顺隆起平行进入,易穿刺成功。横滚摸法;当手背血管不清晰时,可系紧止血带,再按解剖部位顺血管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触摸,可摸到一条似软橡皮管样的血管,既可穿刺。对重度脱水或不能进食而多次输液的患儿,常用的向心血管不能再用时,可改变方向穿刺。因头皮静脉是网状分布,有无数分支交叉,无论哪个方向穿刺,只要刺入血管内,液体都能顺利滴入。
2.3 负压穿刺
静脉穿刺时针头是否进入血管,往往凭回血和针头穿过血管壁的突破感来判断,但由于小儿血管细,管壁薄,分布表浅,紧贴于皮下,进针时突破感不明显,所以经常不能及时判断穿刺是否成功,从而盲目进针,穿破血管。根据力学原理[3],针头进入血管后产生回血现象的条件是静脉内压力等于或小于输液管内压力,没有压力差或差值为负时,则回血少且速度慢或无回血。为了能够加快回血速度,及时准确的判断穿刺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必须改进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负压穿刺。负压穿刺的手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可两人操作:用注射器接上头皮针,一人进行穿刺,同时另一个人回抽注射器活塞,看见回血,固定针头。用注射器接上头皮针,把注射器夹在穿刺手的虎口,注射器乳头向下,活塞向下,进行穿刺,有针头穿过血管壁的感觉时,用小指和无名指将注射器活塞回抽见回血后固定。此种操作一般用5 ml注射器,一人操作即可。穿刺前将输液管下段距终端滤器5 cm~10 cm处折叠,由右手握紧,挤去前端液体0.1 ml~0.2 ml,进行穿刺,有突破感时松开折叠的输液管,看见回血固定针头。此操作一个人完成即可[4]。
3 穿刺结果
判定标准[5]输注通畅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外渗,无回血且滴注不畅为失败。
4 讨论
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细,管壁薄,进针时血管的突破感不明显,给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时很难及时显示回血,我们采用负压穿刺,很大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京雷,王星梅,姜红,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穿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3738.
[2]陈志萍.新生儿四肢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的对比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86587.
[3]梁绍荣,刘昌年.普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268.
[4]粱孝梅,秦泗芳,迟晓铃,等.负压进针法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159.
[5]张小群,范丽风,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