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文艳 鲁艳平
(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唐山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主题下对其内涵加以丰富。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2-0262-0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冯文艳(),女,河北邯郸人,主要从事德育教学方向的研究。 鲁艳平(),女,工作于唐山学院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的理论,中国党三代领导核心根据科技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一、的科技观
同志作为中国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观。
(一)科技生产力观
同志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及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指出:“现在生产关系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1]把赶超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手段,提出超常规发展战略;他还敏锐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功能。1956年,明确提出要制造尖端武器原子弹、核潜艇,认为军事科技出战斗力;把科学技术工作视为保持党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二)科技人才观
同志在领导科技工作中,始终把培养和尊重科技人才放在首位。他主张:要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知识,尽快成为搞科学技术的内行,强调“提出技术,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2];除了对干部的培养之外,他认为还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的科技观
(一)科技生产力观
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他从三个方面澄清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1.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它却作为智力要素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对它们发生全面渗透: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效率起很大作用;现代科技对劳动工具的渗透作用日益加强,劳动工具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和发展成为科技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技的发展不断揭示出自然物质新的可供利用的功能,拓宽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生产力。
2.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方法,构成生产要素的整合因素。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一
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
(二)科技人才观
强调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认为最实际的问题是关心和培养知识分子,这是其科技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胆依靠和使用知识分子是的一贯思想。
(三)科技教育观
关于科技和教育的战略关系,认为科技和教育是相连一体、同步发展的;强调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基础,教育是关键,因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6]针对科技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的科技观
(一)科技生产力观
同志把握当今世界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和主要动力的科技生产力理论。
1.提出“科学技术动力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7]
2.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8]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关系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3.提出推进科技创新。同志认为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二)科技人才观
同志多次强调:“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9],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认为“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的人才素质,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发挥才智的环境,“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10]
(三)科技伦理观
当代科技造福于社会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隐忧,同志对此十分关注,认为人类在21世纪要解决三大科技伦理问题,即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及网络伦理。同志在分析了生态
(下转第2页)
2010-02-20
1979-1980-
2.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引领者,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践指导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学效果。
五、实现指导教学的双师化
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当前,高校教师大多数属于从校门到校门一族,缺乏实践经验,很难解读实践操作技能的要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核心。因此,要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必须实现教学的双师化,即教师+会计师。而会计师的资质并不仅以会计师资格证书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实践经验和经历为衡量依据。总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民办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实践应用技能,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实践教学改革亦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逸平.对会计学科实践性环节的评价方法初探.会计之友,2006(3).
[2]杨晓丹.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3]张晶.多种教学方法并施全方位能力培养.唐山职业技术学院,2005(6).
The pr actice t eaching Reform ation about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pecialt y of General Private College
DO NG L i-Ping
(Harbin Deqian g business colleg e,Harbin Heilo ngjiang,150030,China)
Abstract:The ap plication of acco unting is a v ery strong discipline,but a kind of ho t jo bs in the econo my and society,so their financial acco unting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emphasize practical teaching,is consistent with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 unting profession,and comply with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co mmunity.
Key words:General Private Colleg e;financial and acco unting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
[责任编辑:周志媛]
环境、信息安全、科技霸权等问题后,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在科技伦理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对科技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引导。”[12]这对现代科技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教育观的思想,则是在新时期又提出科技伦理观的思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更具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涵将不断得以丰富。
参考文献:
[1].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论“三个代表”.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9].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文献出版社,2002.
[10].论科学技术.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11].论科学技术.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12].论科学技术.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Cont em porar y C hines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NGWen-y an,LUYan-ping
(Dalian Fisheries Univ ersity Institu te o f So cial,Dalian Liao ning,116023,ch ina;Tang shan college Institute o f So cial Scien ces,Tan gsh anHeb ei,063000,ch ina)
Abstract:M arx ist co ncept of technolo gy as an impo rtan t content o f Marx ist theoretical sy stem is one of the times.Co ntem porary Chinese M arx ism,Mao Zedo ng p reliminary dem onstratio n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relatio nship with the constructio n o f socialism,Deng Xiao ping put forw ard the"science and technolo gy are p rimary productiv e fo rces
Key words:C ontem porary China;M arxism;Techno lo gy Concept
[责任编辑:周志媛](上接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