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新形势,提出的一项保持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
2008年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风险,经受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基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战胜了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取得了喜人佳绩。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亩产超过660斤,总产、亩产均创历史纪录,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同时,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2009年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社会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我国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趋紧等因素制约,粮食已很难出现长时间、全局性过剩,近5年历史上少有的农业连续增产,也只是实现了谷物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国内市场粮食、棉花、生猪、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这将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三是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效应有所减弱,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大,粮食连年增产有可能导致松懈倾向,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粮食生产,降低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情况下,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邦的头等大事。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总理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为实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任务,2009年要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粮食安全责任,坚决落实“米袋子”负责制,主产区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田面积和自给水平、落实地方储备任务。进一步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扶持粮食生产继续向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进一步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粮食发展后劲。
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发展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稳定生猪、棉花等产业。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扶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生产。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支持优势产地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加强生产、储运保鲜等设施建设。推动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加强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措施,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三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严格监测产地环境,规范投入品使用,支持国有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出厂食品要严格自检,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在监管环节,抓紧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办法,健全全程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切实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稳粮增收强基础 促进发展重民生
辞旧迎新之际,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的“三农”工作,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跌宕起伏、非同寻常。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多种困难风险,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的喜人佳绩。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果断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牢牢把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民的钱袋鼓起来,工业品才有销路,扩大内需才有持久的动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稳得住;农村日益繁荣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应当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三农”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我们要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流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针对当前转移就业困难、返乡农民工增加等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想方设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辟更多增收渠道。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重点发展和完善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待的教育、医疗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要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极为艰巨、工作特别繁重。各级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强农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把惠农措施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 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2009年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鲜明提出了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细化实化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十六大以来,党和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 约1.4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费书本费,780万名贫困家庭寄宿生得到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截至2008年9月底累计12.9亿人次受益,补偿资金1020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4284万名农民被纳入低保范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绝对贫困人口持续大幅减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开展。
但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改善农村民生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目前,农村仍有2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110万户、500万人口无电,6000多个乡镇、6万多个建制村不通公路,6000多万个宜建沼气的农户未建沼气,2000万个农户仍住土坯房和茅草房,农村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仍不及城镇的五分之一、人均占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仍不及城镇的七分之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重道远。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这个要求,2009年一号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速度,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广大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文化方面,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方面,要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明确提出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卫生方面,要适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同时要求进一步增加投入,继续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保障方面,要较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同时要抓紧制定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补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年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10%的县(市)。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水——要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力争年内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电——要全面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路——要加大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争取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气——要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房——特别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要全面实施扶贫。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体系,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等关键环节,重点加快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贫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综合治理。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管理。要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的表达渠道。二要搭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法律援助等多方面服务,特别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教育条件。三要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四要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密防范境外敌对组织对农村的渗透。
关于重视改善农村民生的这些要求和举措,具体体现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全面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