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本项目临洮县红旗乡巴下至扎马圈公路改建工程,是红旗乡连接G212的重要乡道,其中达板乡达板料场路段,因承受周边多个大型项目用料运输,交通量较大。工程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境内,起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巴下村;终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路线由南向北布设,全长25.730Km。
二、施工图标段(合同段)划分情况说明
由于全线里程较短,且地形较平缓,施工难度小,因此将全线划分为一个施工标段,见下表:
施工标段 表1.1
| 本项目 | 第一标段 |
| 起讫桩号 | K0+000~K25+730 |
1、路基设计原则
1.1、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度及耐久性;
1.2、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路基设计应贯彻“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设计理念;
1.4、对路基工程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1.5、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1.6、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排水系统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1.7、为保证路基稳定,设置必要的防护类型,尽早恢复原有地貌。
2、施工图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和规程
2.1、 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2、 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2.3、 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
2.4、 部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TJ 006-98)
2.5、 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
2.6、 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2.7、 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8、 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
2.9、 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
2.10、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2.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2.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04-2011)
2.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30-2003)
2.14、其它有关规程、规范。
3、旧路概况
3.1 路面、排水状况
现有公路路面采用3cm沥青表处+16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或为18cm混凝土路面,其下为土基,绝大部分路段运营良好,行车畅通,部分路段受修建时财力、物力及地质等条件,龟网裂、坑槽、剥落严重;沥青路面部分路段已完全消失,形成严重的街道化路基,行车颠簸,通行能力差。
全线排水设施不完善,局部路段排水不畅,积水渗入路基,形成翻浆。全线绝大部分排水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局部路段设施进行修补处理。
3.2 缺少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沿线安全设施较少,安全隐患较多,部分路段位于小半径急弯处,存在反向弯道,司机驾车时易判断失误,导致车辆冲出路基,形成车祸。局部路段位于山道陡崖处,临洮河沿山路线未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护栏。
4、路基横断面设置
4.1 本项目按时速20Km/h进行设计,顺旧路展线,路基宽度与旧路一致。路基宽度为10m、6.5m、4.5m路基,路面7m、6m、3.5m。
| 起讫桩号 | 路基宽度(m) | 路面宽(m) | 路肩(m) | 行车道(m) | 备 注 |
| K0+000~K0+100 | 10 | 7.0 | 2×1.5 | 2×3.5 | 沥青混凝土路面 |
| K0+100~K8+270 | 6.5 | 6.0 | 2×0.25 | 2×3.0 | 沥青混凝土路面 |
| K8+270~K18+850 | 6.5 | 6.0 | 2×0.25 | 2×3.0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 K18+850~K19+200 | 4.5 | 3.5 | 2×0.5 | 1×3.5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 K19+200~K22+900 | 6.5 | 6.0 | 2×0.25 | 2×3.0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 K22+900~K25+730 | 4.5 | 3.5 | 2×0.5 | 1×3.5 | 水泥混凝土路面 |
全线行车道、土路肩横坡均采用2.0%。
4.3 路基边坡
边坡设计突出“安全、经济、环保、舒适”的设计理念,在安全的前提下,体现经济性与环保和舒适 性的平衡统一,力求与周围景观相协调,避免大填大挖。
4.3.1 填方路基
路线沿旧路爬行,因此,基本无高填方。路基填料主要以沿线的黄土为主,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借鉴临近公路的经验积累,采用工程类比法,填方边坡率采用: 1:1.5。路基填筑时,与桥涵相接处,必须清除表层浮土、草皮、树根,横坡陡于1:5时严格开挖台阶,分层碾压,达到不小于85%的压实度。为保证路基压实及强度的要求,路基拓宽处填筑时必须两侧增宽填筑0.3m,路基施工完成后应予以清除。
4.3.2 挖方路基
根据沿线地质调查及地质勘探等资料掌握的岩土类别、岩性、风化程度、岩体产状及其与路线的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产状、夹层性质等,结合路堑边坡高度、地形、气候条件,考虑本路段挖方段落较短、保证行车的安全性,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及力学验算法,依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规定,经综合分析后确定路堑边坡型式及坡率:对于全线黄土路段,均采用 1:0.50。
4.4 公路用地界
填方坡脚以外1m,设置排水沟路段为排水沟外侧1m;挖方坡口外1m。
4.6 加宽、超高方案
加宽:本项目当平曲线半径≤150m,在平曲线内侧加宽,采用第1类加宽值,加宽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超高:全线设计速度为20Km/h、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在曲线上设超高。
四、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
1、一般路基设计
1.1 路基干湿类型划分
本项目根据填土高度及填筑材料进行计算,填方路基均属于干燥类型。
1.2 路基设计标高
路基设计标高:路基加宽超高前路基中心位置。
1.3 填 料
填方路段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cm。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泥炭、淤泥、千枚岩、有机质土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浸水路堤、结构物台背回填、特殊路段换填处理,均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
2、特殊路基设计
2.1 路面翻浆
全线局部路段由于存在腐植土,且路基压实度不足,路面积水后,翻浆严重,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对此种路基段,采用抬高路基,加强路拱排水进行处治,同时,于路面下换填天然砂砾处理。
五、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的说明
1、本项目改造时,在原有旧路基础上铺筑路段,局部路段进行抬高,铺筑路面,填方路基主要为旧路面找平处理。本项目路基填料以沿线黄土为主。路基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考虑到路基压实度(包括原地面处理要求)应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使路面有一个必要的稳固土基,在填筑路堤时,应将填土分层压实。
2、路基填筑时,严禁使用腐殖土、膨胀土和盐渍土填筑。为尽量减小路基沉降,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严格控制路基填土的压实度,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3、路堤填筑前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
路基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重型) 表1
| 填挖类型 |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cm) | 路基压实度(%) |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 | 填料最大粒径 (cm) |
| 填 方 | 0~30 | ≥94 | 5 | 10 |
| 30~80 | ≥94 | 3 | 10 | |
| 80~150 | ≥93 | 3 | 15 | |
| 150以下 | ≥90 | 2 | 15 | |
| 零填及 挖方路基 | 0~30 | ≥94 | 5 | 10 |
| 30~80 | / | 3 | 10 |
六、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工程设计
1、路基综合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本项目地形平缓,为确保路基稳定,防止边坡冲蚀,路基防排水结合地形、地质及桥涵位置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排水措施,将水通过排水沟等设施引出路基范围,排入天然河沟,构成有效的防排水系统。排水构造物类型的选择从安全、视觉效果及与周围环境协调角度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路段采用边沟、排水沟、急流槽等排水结构。
2、路基排水
沿线路基主要为填方,排水设施不完善,局部排水设施缺乏,导致排水不畅,对此种路段,完善两侧边沟,三角形边沟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浇筑,内坡1:3(1:2),外坡1:0.5,厚0.15m。
排水沟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浇筑,内(外)坡均为1:1,厚0.2cm。急流槽采用C20混凝土浇筑。
对于沿线挖除旧路重铺路段,因两侧护肩破损,为防止路面水冲刷边坡,重设护肩。护肩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浇筑,宽(0.50m)0.25m,高0.24m,外坡1:1.5,内侧垂直。
3、防护工程
沿线安全设施较少,局部路段位于山道陡崖处,沿山路线未设置必要安全警示护栏。介于此情况,对路段较危险的陡崖路段设置墙垛式防撞墩,防止车辆冲出路基,酿成车祸。
墙垛式防撞墩采用C25现浇混凝土进行浇筑。具体尺寸详见S3-2-30《墙垛式防撞墩设计图》。
七、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全线局部路段维修边沟、挖除旧路面等形成挖方,但量均较小,将废弃土方集中堆集,用于便道铺设使用,不单独设置取、弃土场。
八、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要求、混合料要求、级配组成及施工要求等
1、设计所采用的规范和指南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04-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30-2003)
2、主要设计原则及设计参数
2.1 主要设计原则
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当地筑路材料供应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使路面设计在使用年限内满足本路段的交通承载力、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按以下原则进行路面设计:
充分考虑本项目使用功能并结合现有利用公路路面现状,路面设计以提高道路耐久性作为设计重点。
2.2 主要设计参数
2.2.1 自然条件
(1)自然区划:
本项目在公路自然区划中黄土高原干湿过度区的甘东黄土山地区(Ⅲ3区)。
(2)气候情况:
陇西县为温带性气候,沿线为温带半干旱区。
本项目所在地据临洮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为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6℃,极端最低气温-29.5℃,全年平均无霜期185天,最长为190天,最短为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19.2mm,年平均值蒸发量为1258.0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4倍,年平均相对湿度67%。面层沥青混合料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要求不小于3级。
(3)地质、地貌:
本合同段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4)交通量与设计弯沉计算
混凝土路面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设计,路面厚度采用《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2011)程序进行计算。根据交通量及交通量增长率,充分考虑车流量的变化,采用BZZ-100重型标准换算,经过计算,当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时,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为47.3×104次,全线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等级,弯沉值为52.8×10-2mm。路面设计年限8年,土基顶面回弹弯沉计算值为237×10-2mm。
2.2.2、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
根据路面结构计算确定路面结构方案,全线旧路面经过检测,经加权平均计算旧路弯沉值为215mm。路面主要计算参数如下:
| 层位 | 材料名称 | 厚 度(cm) | 20℃抗压20模量(MPa) |
| 1 |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 4.0 | 1300 |
| 2 | 水泥稳定碎石(5%) | 20.0 | 1300 |
| 3 | 天然砂砾 | 15 | 150 |
| 4 | 50 |
根据路面结构计算确定路面结构方案,全线混凝土路面路基宽4.5~6.5m,路面宽3.5~6.0m,两侧设置0.5宽土路肩或0. 25m宽C20混凝土路肩。主要计算参数如下:
| 层位 | 材料名称 | 厚 度(cm) | 20℃抗压20模量(MPa) |
| 1 | 现浇水泥混凝土 | 18.0 | 2600 |
| 2 | 水泥稳定砂砾(5%) | 15.0 | 1200 |
| 3 | 天然砂砾 | 15.0 | 150 |
| 4 | 50 |
3、材料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
3.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求
AC-13型沥青混合料
(1)沥青
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有良好的粘附性,其路用性能等级应满足PG-22的技术要求,本项目采用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
(2)粗集料
沥青面层用集料应严格分级加工堆放,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用于轧制碎石的片石应不带风化层,不带泥土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其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2.36mm的集料。集料规格是否合理,级配是否稳定对于沥青混合料质量有重要影响。各粗集料的规格均应满足表2的要求’,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粘附性。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3。
表2 沥青面层粗集料规格
规格
| 名称 | 公称粒径 (mm) | 通 过 下 列 筛 孔(mm) 的 质 量 百 分 率(%) | ||||||||
| 31.5 | 26.5 | 19.0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0.6 | ||
| S10 | 10~15 | 100 | - | 90-100 | 0-15 | 0-5 | ||||
| S12 | 5~10 | - | 100 | 90-100 | 0-15 | 0-5 | ||||
| S14 | 3~5 | - | 100 | 90-100 | 0-15 | 0-3 | ||||
表3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 指标 | 单位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 | 30 | T0316-2000 |
| 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 | % | 35 | T0317-2000 |
|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 | 2.45 | T0304-2000 |
|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 % % % | 20 — — | T0312-2000 |
|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 | 1 | T0310-2000 |
| 软石含量,不大于 | % | 5 | T0320-2000 |
| 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 | —— | 40 | T0321-1994 |
|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 —— | 3级 | T0616-1993 T0663-2000 |
细集料不得采用天然砂,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按国标GB/T14684-2001≤建筑用砂≥中Ⅱ类以上机制砂标准。亚甲蓝值不大于25g/kg。细集料须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规格应满足表4要求,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要求。
为了提高机制砂洁净程度,保证机制砂0.075mm筛孔通过率小于12%的规格要求及颗粒形状,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
表4 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
| 规格 | 公称粒径 | 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 |||||||
| (mm)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3 | 0.15 | 0.075 | |
| S16 | 0~3 | 100 | 80~100 | 50~80 | 25~60 | 8~45 | 0~25 | 0~12 | |
2.关于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说明:对进场的拌和设备应事先标定经过二级除尘后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0~3mm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3%,其余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如果设备之最大除尘能力仍不能满足此要求,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冷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含量,尤其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并据此确定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控制上限(将上表中0.075mm筛孔通过率的上限10%下调,但不得上调)。
表5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 指标 | 单位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表观相对密度 | — | ≥2.45 | T0328-2000 |
| 砂当量 | % | ≥50 | T0334-1994 |
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洁净石灰岩扎制的碎石石料经研磨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严禁使用回收粉尘作为填料。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6。
表6 矿粉技术要求
| 指标 | 单位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表观相对密度 | —— | ≥2.45 | T0352-2000 |
| 含水量 | % | ≤1 | T0103-1993烘干法 |
|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 % % | 100 90~100 70~100 | T0351-2000 |
AC-13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如表7所示。
表7 AC-13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
| 级配类型 |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 ||||||||||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3 | 0.15 | 0.075 | ||
| 细粒式 | AC-13 | 100 | 90-100 | 68-85 | 38-68 | 24-50 | 15-38 | 10-28 | 7-20 | 5-15 | 4-8 |
3.3.1、水泥
要求使用低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减少裂缝的发生,宜采用缓凝型,终凝时间宜大于6小时,初凝时间应大于4小时。散装水泥进场后存放时间应大于7天且每罐车水泥经安定性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3.3.2、粗集料
采用沿线石灰岩片石或洁净、坚硬的卵石(卵石粒径不得小于6cm)用大型联合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轧制成的碎石,压碎值不得大于30%,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应不超过20%。卵碎石具有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一个破碎面不小于90%,两个或两个以上破碎面不小于80%。
3.3.3、细集料
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有机质含量不宜超过1%,水洗0.075通过率不得大于15%。
3.3.4、基层混合料
水泥稳定砂砾及水泥稳定碎石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砂砾构成骨架,水泥作为填充结合料的嵌挤型结构,为了最大程度减低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反射裂缝,设计级配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水泥含量根据基层配合比设计确定,参考水泥用量可按5%计,7d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压实度要求≥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基层要求值(骨架密实型) 表8
| 层位 |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 ||||||
| 31.5 | 19.0 | 9.5 | 4.75 | 2.36 | 0.6 | 0.075 | |
| 基 层 | 100 | 68-86 | 38-58 | 22-32 | 16-28 | 8-15 | 0-3 |
3.4、垫 层
全线利用旧路,对于旧路破损严重路段挖除旧路面后重新铺筑,垫层采用15cm天然砂砾。天然砂砾必须具备一定的级配,砂砾采用透水性好的粗集料,通过0.075mm筛孔颗粒含量小于5%。
3.5、混凝土路面设计:
面 层 18cm 混凝土路面
基 层 15cm 水泥稳定砂砾(水泥含量5%)
垫 层 15cm 天然砂砾
3.5.1、面板设置规定采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根据计算及以往经验,面板厚度采用18cm,水泥标号不低于42.5。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以龄期28d的弯拉强度为标准:
设计弯拉强度(Mpa) ≥4.0
抗压强度(Mpa) ≥29.7
弯拉弹性模量(Gpa) ≥27
混凝土面板所用粗集料(碎石)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公称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卵石不超过19.0mm,砂的细度模数不小于2.5,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低于25%,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20Kg/m3,混凝土中必须参加引气剂。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低于29.7MPa,28d龄期弯拉强度不得低于4.0 MPa。
混凝土面板的弯拉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平整、耐磨、抗滑。3m直尺与路面之间的最大间距不应大于5mm。混凝土面板表面必须拉毛处理,抗滑构造深度不低于1.0mm。
由于个别路段路基宽度为4.5m,为保证车辆的顺利行驶,在沿线适宜位置设置错车道,长40m,错车道处路基宽度6.5m。错车道宽出原路面部分纵向设置纵向缩缝,若无法连续施工,可做成纵向施工缝,且为平缝。
混凝土路面每500m设置一处胀缝,宽2cm,两侧设置φ12横向钢筋及φ12托架钢筋,中间采用φ30传力杆进行固定,填缝板采用沥青纤维板,填缝料采用沥青码蹄脂填缝料。邻近胀缝处采用横向缩缝,缝间采用φ30传力杆进行传力。除带筋胀缝及缩缝外,其余横向缩缝采用假缝。路面应尽量连续施工,因故停工时,应与缩缝合并设成施工缝,且为平缝。
九、路床顶面验收标准说明
路面工程施工以前应对路基进行检查,对土基的压实度、土基的回弹摸量或弯沉作全面的检测,总结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回弹摸量与弯沉换算公式,再推广应用。要确保上路床填料的压实度≥92%。主要进行以下项目检验:
碾压检验: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3~4遍,不得有翻浆、弹簧等现象,检验频率要求全面、随机。
路基强度检验:当取用承载板检验时,每100~200m至少布置一个测点,每个测点在上、下行车道中至少有三个数据。当采用弯沉检验时,每20m至少8个数据,每一评定长度为200~500m,对于承载板检验或实测弯沉值不能满足设计E0值要求时,应找出其周围界限,进行局部处理,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如果采用弯沉检验,宜作一定数量的承载板与弯沉的对比检验。
平整度检验:应每200m测2处×10尺,质量标准应在1.5cm以内。
标高检验:路面施工前应对路基顶面设计标高认真进行核查,以满足路面设计厚度的要求。高程低于路床顶面设计高程超过10cm时,采用级配良好的透水性材料回填至设计高程;小于10cm时,采用砂砾垫层进行找平至路面施工高程。
路面铺筑应在路基稳定后进行,软基路段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要求,同时要求达到连续2个月观测的沉降每月沉降量小于5mm,方可进行路面铺筑。
全线路面计算:
一 、设计弯沉值计算
序号 车 型 名 称 前轴重(kN) 后轴重(kN) 后轴数 后轴轮组数 后轴距(m) 交通量
1 CA340 22.1 56.6 1 双轮 1500
2 日野KF3 40.75 79 2 双轮组 <3 100
3 太湖XQ1 33 67 1 双轮组 200
设计年限 8 车道系数 7
序号 分段时间(年) 交通量年增长率
1 4 5 %
2 4 4 %
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
Nh= 1260 ,属中等交通等级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 :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277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473272
属轻交通等级
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等级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
公路等级系数 1.2 面层类型系数 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1
路面设计弯沉值 : 52.8 (0.01mm)
二、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新建路面的层数 : 3
标 准 轴 载 : BZZ-100
路面设计弯沉值 : 52.8 (0.01mm)
路面设计层层位 : 2
设计层最小厚度 : 150 (mm)
层位 结 构 层 材 料 名 称 厚度 20℃平均抗压 标准差
(mm) 模量(MPa) (MPa)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0 1300 0
2 水泥稳定碎石 ? 1400 0
3 天然砂砾 150 180 0
4 新建路基 50
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52.8 (0.01mm)
H( 2 )= 150 mm LS= 65.5 (0.01mm)
H( 2 )= 200 mm LS= 51.3 (0.01mm)
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2 )= 194 mm(仅考虑弯沉)
三、交工验收弯沉值计算
层位 结 构 层 材 料 名 称 厚度 20℃平均抗压 标准差 综合影响系数
(mm) 模量(MPa) (MPa)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0 1300 0 1
2 水泥稳定碎石 194 1400 0 1
3 天然砂砾 150 180 0 1
4 新建路基 50 1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52.8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63.6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2.3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86.3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37.3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十、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
1、路基施工
1.1 路基用地范围内的草地、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清表或移值,清表的土体应堆放在路基用地之外,并妥善处理。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100-200mm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并且堆放在取土场的平整场地内或者用于坡面防护用土。场地清理完成后,应全面进行填前碾压,使其密实度达到规定的要求。路基用地范围及取土场范围内的树根应全部挖除,并将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坑穴填平夯实。
1.2 路基填筑,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不小于10cm。
1.3 施工作业段的衔接:两作业段的交接处,若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先填路段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若两路段同时铺筑,则应分层互相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小于3.0m。
2、路面施工
2.1 路面面层、基层等均应采用机械化摊铺和碾压的方法施工,施工中应严格按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和规范办理,确保工程质量。
2.2 面层施工要求:
2.2.1 铺筑前必须将基层上的杂物清理干净,确保路面干燥清洁的条件下,铺洒透层油。
2.2.2 注意施工安全,有条件设置临时便道处设置便道,无条件路段建议半幅通车半幅封闭施工。
3.保通方案
由于本项目实施期间,不可避免地造成过往车辆的交通拥挤甚至交通阻塞、中断,因此,特提出如下措施,确保车辆正常通行。
1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在施工路段的合理位置设置告示,分流部分车辆绕道行驶,减轻车辆通行对施工的影响。
2设立必要的交通标志,疏导交通,并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新建路段尽可能做到半幅施工,半幅通车,在无法保证通行的路段,修筑临时便道通行。
3设置必要的临时行车便道、便桥,保持道路的基本通行功能。
4路面铺筑时,为保障质量,可以封闭施工,杜绝施工期间的交通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