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04:10
文档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关于记叙文的一些你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我需要这样答就会很全面: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
推荐度:
导读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关于记叙文的一些你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我需要这样答就会很全面: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关于记叙文的一些你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或者“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我需要这样答就会很全面: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遇到这种题不慌,我们有思路:

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内容)、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 

我们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D设置悬念E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分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考题意图:对重要加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

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

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

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注意: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考点四:品味词语或句子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把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修辞之美: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修辞手法+内容+作用)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考点五: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说明了或修饰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去掉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考点六: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

评价某语段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内容上: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 

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题,等 。

考点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那你首先需要了解线索种类:

(1)以时间、空间为线

(2)以人物为线  

(3)以事件为线 

(4)以情感为线

(5)以某物为线

(6)以题目为线

(7)明暗两条主线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方式: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使文章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考点八: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其实不是技巧,是你需要掌握的基础必备知识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几种描写的作用及规范答题表述语句: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

2、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3、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一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作者极力渲染的那种悲凉的气氛。

《穷人》选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餐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桑娜的焦虑与不安。

再比如《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也是描写了看戏时的景物,烘托了孩子们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

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这是老头子送大菱小菱,大菱负伤后的一段景物描写。“闷热”的天气,安静的湖面很自然地引出鬼子们到这里来洗澡,而这些活动正中老头子的“埋伏”。简洁的景物描写引出了人物活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出了一段老头子智斗鬼子的精彩故事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

考点九: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考点十: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常考题型:选某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考点十一: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考点十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  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考点十三:分析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1、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

2、简要说说、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要点: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来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是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言、行、一些描写)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考点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题型: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考点十五: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考点十六:开放性阅读试题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A提出: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分析: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文档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关于记叙文的一些你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我需要这样答就会很全面: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