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月刊2011年3月出版
收稿日期:2010-12-18
作者简介:陈晓峰(1978-),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基金项目: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课题(2010ANT002)
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已成为江苏发展的后发优势。沿海将成为继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之后江苏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区域经济的理论和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区域培植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总和[1]500-502,在“港口、产业、园区、交通和城市”五位一体发展的南通沿海开发思路中,沿海产业带建设也是核心所在。目前,南通沿江地区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而沿海前沿地区产业带较为薄弱[2]37-43。以沿海产业带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也是南通沿海开发的关键着力点。因此,高起点、科学合理地构建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沿海、沿江的比较优势,是南通放大区位优势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关乎南通能否在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中承担“主力军”这一历史重任,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一、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的主要依托(一)关于“新”型沿海产业带的诠释
沿海产业带是指产业沿着海岸线布局,点状密集,线状延伸,面状辐射,通过各种交通运输纽带连接起来的带状经济体和产业走廊(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港口资源“串珠成线”,在港口所在中心城市全境形成产业集聚)。打造新型沿海产业带,其“新”主要体现在:
1.新时期的沿海开发。过去我们的沿海开发局限于“海上苏东”,突出滩涂和养殖业,效果也不明显。现在南通新一轮的沿海开发,纳入到了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必须突出产业发展(以大项目带动大港口的开发),否则难以承接苏南和上海及长三角其他等地发展的势头,也发挥不了沿海的优势。
2.“江海联动”的新意识。把沿江开发作为沿海开
江苏沿海开发中的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
陈晓峰
(南通大学商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沿海产业带是南通在江
苏新一轮沿海开发中承担主力军的关键着力点。目前,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已具备了一定条件,但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应加大对新型沿海产业带主体的培育力度,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和提升港口发展水平,并不断创新机制,多层面有效推进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
关键词:沿海开发;新型沿海产业带;南通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11)02-0022-07
3.打造新的产业主体,构建新的平台。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这一战略目标,应明确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托港口和临港园区发展重化工、金属冶炼、能源产业、船舶修造等拉力强劲的支柱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而且,现代服务业应突出南通本土文化、制造业应突出集群与生态化发展,并注重产业发展平台的构建。
4.以新的思路指导南通沿海开发的科学布局(产业布局、港口布局、交通布局及城市布局)[3]4-8。南通应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港口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由产业集聚推动大园区建设,并带动人口、资本集聚。考虑到沿海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统筹工作(产业统筹发展:不仅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还要发展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沿海产业带建设来带动城镇发展,推动城乡统筹)。
(二)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的主要依托
1.区位优势独特——
—滨江、临海、靠上海、连通苏北、四位一体,具有国内唯一、不可再造的区位条件。南通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字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具备大规模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地理条件,是国际资本转移、优势产业发展的首选之地。同时,南通又是江苏沿海的重要区域,处于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兼具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优势。从地理上看南通,南濒长江、东临黄海、紧贴上海、连通苏北,区位优势明显。
2.开发资源丰富——
—充裕的土地资源、富集的海上风能、充沛的淡水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较大的环境容量。(1)淡水资源丰沛,大用水量企业可直接从长江汲取工业用水;(2)土地资源充足,南通是中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富有的地区之一;(3)岸线资源丰富,可建若干个深水港群。目前尚可供开发万吨级以上码头的长江深水岸线12公里,可建10万吨级码头的黄海深水岸线40公里,另外通过整合开发,还可新增若干江海深水岸线;(4)电力能源富足,南通是中国电力能源基地之一,尤其是具有富集的海上风能,技术可开发近海风电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00万千瓦,具备优良的建设大型风电基地条件;(5)劳动力资源充裕,南通技术工人的素质和能力在中国制造行业有口皆碑;(6)南通境内沟河密布,水流量大,滩涂湿地广阔,受洋流和海洋潮汐作用,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此外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净化能力强,因此南通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3.交通枢纽初成。初步建成了由大桥、公路、铁路、机场、汽渡等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对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具有决定性意义。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崇启大桥建设工程过半,有望年底初步贯通,崇海大桥正在抓紧前期工作,“五桥五渡”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规划建设的海安-启东、南通-洋口港高速公路和沿海高等级公路,将与已基本形成的“一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的子线公路网,将大大提升沿海各港区的集疏运功能。此外,按照“上海国际航运枢纽辅助机场”定位实施的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这些都将使南通进一步形成公铁空水立体化综合交通格局,确立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4.要素加速集聚,产业快速升级,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南通是我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较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轻纺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电力、船舶、冶金等多门类相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而且结构也日趋优化(见图1)。近年来,美国嘉吉、高盛、花旗、日本川崎重工、王子制纸、富士通、瑞士先正达、新加波吉宝等35个世界500强公司79个重大项目及石油、电力、造船、钢铁、化工、重装备等行业的16家国有企业的20多个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南通沿江、沿海地区,包括江苏LNG、大唐吕四电厂、沿海风电、上海振华重型机械、熔盛造船、中远船务等一批数十亿乃至百亿投资规模的重大项目,同时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具备了沿海开发产业配套能力。而且,目前南通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得到了改善。2010年江苏沿海开发中的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
南通入选了全球最具城市竞争力最佳案例城市(500强第299位),同时南通还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
二、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南通沿海现代农业“串珠产业带”格局初步形成、新能源沿海岸线产业带框架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产业节点初露端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渐次铺开,规模日显,南通沿海已由昔日的寂静海岸,成为如今的沸腾海岸。但是,南通在沿海产业带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客观地讲,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尽管南通近年经济增长速度快,增幅大,三次产业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基础条件的影响,三次产业的结构仍与沿海发达地区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总量偏低,第三产业略显发展滞后,有待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组合;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就整个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也尚未形成众多的强有力的主导产业群,缺乏从根本上多方面、宽领域地带动区域腾飞的产业链,这是整个江苏沿海地区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4]38-40;产业结构合理化建设任务重。在产业带建设的进程中,南通沿海地区存在产业结构相似、趋同现象突出的问题,产业规模较小、关联度不大、配套能力弱,拥有市场优势的内生型产业不多;沿海农业规模较大但现代化程度偏低,现代高效农业占比不大。
(二)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南通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产业布局分散,缺少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由于南通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包括江苏沿海三市),长期以来受港口建设的制约,临港产业布局不鲜明,
“有港无区”现象较普遍,难以真正形成“三港(港口、港城、临港产业)联动”;沿海城市、乡镇总体实力一般,城市的辐射能力不足,存在着明显的“洼地”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南通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前沿区域,即海启高速公路至海岸线的23个镇及其毗邻海域。这一区域的开发虽初见成效,但与腹地的统筹联动还不够,致使沿江产业对沿海的辐射和延伸还很有限,不能仅仅停留于交通网络的链接,而要真正形成产业的互动融合。
(三)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有效整合还不够
产业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在沿海开发过程中,产业的过度或不当发展都会对港口建设、陆域用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以化工和新能源项目中的风电开发为例,化工企业、风电场、风机生产自南向北渐次排开,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适用人才外流现象较普遍)。此外,沿海区域内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不够,产业发展中互为复制、互为攀比现象依然存在,零星开发、局部开发和过于偏重工业开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率不高。
(四)配套制度方面
(1)开发资金面临瓶颈,沿海地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及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需要配套投入的资金面广量大,虽然各地通过银行贷款、BT 模式等渠道筹集到一部分资金,但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度,国家财政、货币的动态调整以及国家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治理规范,再加上对民间资本的开发利用不够,融资模式缺乏创新,沿海开发的资金投入压力正日益凸显。(2)缺乏大项目支撑。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长期深远影响,大型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持谨慎态度,影响沿海地区大项目的落户;另一方面,大型国家投资项目如炼化一体化、石油战略储备、钢铁冶金等项目又往往受到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难以落地。(3)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还有待完善。目前南通省级以上开发区有10家(含1家国家级开发区),各园区在沿海产业带开发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在推动产业集聚和生态化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园区的承载功能有待提升
,
(数据来源:2002-2010各年度《南通市统计年鉴》)
图1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图
陈晓峰
各园区联动发挥比较优势和协同效应还远远不够。三、新型沿海产业带的主体培育
目前,就南通的海岸分布和港口条件,应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格局。因此,应尽快构建富有南通特色、与长三角沿海各市功能互补的新型沿海产业带,基本建成长三角北翼国际
先进制造业走廊,而不应是仅仅原有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先进制造业
凸显区位优势,做强船舶海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临港支柱型产业;跟踪全球动态,做大能源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弘扬本土特色,做优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现代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
图2沿海产业带主体构成
船舶海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电子信息
新材料
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服务外包
现代商务贸易
海洋渔业
种植业畜牧业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沿海产业带主体构成
(二)现代服务业
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江海港口优势,主动加强与上海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上海都市圈服务业新高地。现阶段应着重发展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服务外包、现代商贸和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特色服务业。
(三)现代农业
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鉴于南通沿海前沿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应以吕四、洋口和东灶等中心渔港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并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种植业和长三角地区特色畜牧产品基地。
四、新型沿海产业带的平台(载体)建设港口和临海产业园区建设是沿海产业振兴的核心,也是构建南通沿海产业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应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沿海港口和产业园区,形成功能清晰、格局特色的新型沿海产业带。
(一)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提高园区建设水平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企业布局模式;以降低成本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
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间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利用,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在重点行业建设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项目,建成若干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逐渐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探索园区联动开发模式。坚持推动、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积极推进与上海、苏南等鼓励园区间的合作;鼓励园区间分工合作,提升整体实力。提高园区建设水平,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集聚,促进集约开发;将园区建设纳入城镇与港口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密切与港口、城镇的联系,做到生产与生活相配套、工业与服务业相衔接。加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着力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园区管理创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要科学高起点地布局沿海新产业园区。目前,在沿海的前沿区域应重点布局和建设洋口和吕四两大临港产业聚集区。洋口港产业园区,主要发展大型石化产业、新能源发电、钢铁及其它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吕四港临海产业园区,主要发展电力能源、煤化工、战略能源储运加工、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重装备及
江苏沿海开发中的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
(二)关键是港口建设,提升大港口开发水平
港口作为陆域、海域两个扇面的枢纽,是联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实际空间,具有极强的经济启动和辐射功能。目前,南通港口建设已初具规模,港口功能加速提升,组合大港雏形初具,实现了江港变海港、渔港变深水大港的蜕变。此外,腰沙-冷家沙海域综合开发战略规划研究已完成中间成果,围垦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南通应继续提升大港口开发水平,着力构建海港的带动功能。近期,应以大项目带动港口发展;中期,以港口优势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远期,完善功能、强化辐射。但须强调的是:南通沿海港口建设不是就沿海某县(市)、区建设港口,而是应举全市之力建设港口,突破和解决影响港口建设的行政性障碍问题,推进沿海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目前沿海应重点加快建设三大港口:洋口港、吕四港和冷家沙海区港口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江海联动,注重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①。而且还要考虑与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港口群的协调发展。此外,应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港口建设的资金问题。
五、战略途径与促进体系建设
建设新型沿海产业带,把南通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需要不断创新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环境与强化组织保障等。
(一)坚持规划先行,并注重环境保护
新一轮的沿海开发规划必须在对原有规划进行深入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提升,从可操作的角度来深化。深化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放大沿海生产力的优势,通过规划先行,进一步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建设,提高整体开发、集约开发水平。通过完善规划,把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调优、调配套,争取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规划争取更多的好项目、好、好的发展盘子;以严格的环保制度保障沿海生态开发。南通的沿海区域靠近上海,处于比较敏感的区域,一定要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沿海开发的污染防治,不仅是把沿海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带、现代农业发展带,还包括建设成为旅游生态风光带。沿海开发主要以大项目、新项目带动,因此要高起点、前瞻性地规划沿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而实现沿海产业开发与环境、资源的良好协调。
(二)引进大项目,促进产业集群扩展
南通沿海开发必须突出大项目带动,加快构筑我国东南沿海产业集聚的新高地。总体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齐头并进,重点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具体来讲,南通应根据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充分利用沿海港口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速引导和推动龙头型、基地型、临港型、特大型项目在沿海合理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围绕沿海产业特点,一方面全力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钢铁冶金、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性储备等重大项目纳入省和国家相关规划,加快布局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临港型特大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电动汽车、差别化纤维等10个百亿级项目。另一方面重点打造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新能源、能源及装备、石化及新材料等六个千亿级产业板块。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沿海战略性资源管控,保证沿海战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发展。
(三)点轴梯次开发
打造沿海产业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伴随着港口兴起、传统产业更替、新兴产业养成、竞争优势重塑的区域再开发过程。再开发必须从点突破,依点带轴,依轴扩面,进行有计划、有重点地梯次开发[5]40-41。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的开发,首先要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三大临海港产业园区,为南通开辟新的产业发
①三大港区的功能定位:洋口港区通过建设大吨位散货深
水泊位,承担原料、煤炭、石油化工等大宗散货中转与内外贸集装箱运输任务;吕四港区主要为临港开发区与产业开发服务,并逐步发展成为沿海能源储备、中转基地;腰沙-冷家沙港区将建成江苏重要出海通道、沿海大型深水港群和大规模临港产业基地。
陈晓峰
表1
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规划一览表
展空间,为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向临港聚集创造条件。目前,南通几大临海港产业园区大都位于产业带中端,也将带动沿海区域经济的联动和纵深发展,避免出现孤立和断裂,以促进沿海产业带的均质延展。因此,也要同时积极推进南通其他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发展(见表1),由点连线,形成特色产业开发
轴,力争若干年后,在南通沿海形成一个巨大的工业走廊和若干个功能性园区,并且能够联动互补,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新型沿海产业带。当然,近期沿海产业带还是处于以工业开发带动的形态开发阶段,但其必然要经历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并最终完善功能开发的变迁。
开发区
面积(平方公里)
现有支柱产业
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规划控制面积已开发面积
南通经济技术
开发区(含出口加工区)146.985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港口装
备制造、纺织服装业
船舶配套及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
品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通讯和服
务外包产业、化学纤维和化学新材料崇川经济开发区25.86
7.88船舶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塑胶制品业服务外包产业、船舶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港闸经济开发区40
25
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交通
运输设备制造业(造船及其配套产
业)
船舶修造及配套设备制造、储运设备制造、信
息化学品制造业(光盘制造)、造纸及包装材料
启东经济开发区301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
业、化学制品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业
海门经济开发区42.317.3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有色金
属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
船用配套设备及港口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压延
加工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通州经济开发区40.5816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配件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如东经济开发区34.8418.14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毛巾、手套制造如皋经济开发区23.36
9.33
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特色食品制造业、轮胎及汽车配件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海安经济开发区3520.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集成电路及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丝绢纺织及精加工、服务外包产业海门工业园区
36
5.5
纺织业(家纺)
纺织业(家纺)及相关设计研发
(四)促进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有力促进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应加大要素保障体系和制度创新的建设力度,提升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结合南通沿海开发实际,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大融资扶持。长期以来,洋口港、吕四港开发建设主要靠的是市县力量,已经力不从心。随着沿海开发不断推进,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需要配套投入的资金还将日益增多。初步估算,南通市近3年沿海开发所需资金约3000亿元。而当前,国家货币的动态调
整以及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全面清理,使沿海开发的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6]。建议国家在沿海开发专项资金、税费减免、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沿海地区更多的优惠。例如,对国家收取的海域使用金30%部分能否免缴或减免;对南通沿海30万吨级航道、深水海港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出台相关激励,本着互利互惠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和省属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南通的沿海开发,大胆创新,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此外,税费上,对港区开发使用海域所上缴的海域使用金,市级留成部分由财政予以返还;对沿
江苏沿海开发中的南通新型沿海产业带建设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oastal Industrial Zone
in Nantong during Jiangsu Coastal Development
CHEN Xiao-feng
(School of Business,Nantong University,Jiangsu 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elt,which consist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as the basis,ad -vanced manufacturing as the mainstay,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s the support,is the key focus in Nantong's new round coastal development.The article giv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zone and then analyses the main sup -porting conditions and major constraints objectively.On this basis,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ain body of the new training,platform and other issues in-depth,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process of coastal development,and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constructing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in the north w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au -thor makes some pertinent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trategic approach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Key words:coastal development;new coastal industrial zone;Nantong
海涉港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县留存部分给予全额减免或先征后返。
2.建议适当放宽沿海土地。根据《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要求,沿海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60%、20%和20%左右”。但由于南通历史上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及临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围垦滩涂用于项目建设才刚刚起步,如果严格按20%比例,沿海建设用地将存在较大缺口。应积极恳请上级部门从南通沿海可匡围滩涂资源丰富以及近期建设项目剧增的实际出发,在确定我市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和进行滩涂围垦审批时,在围垦指标上给予适当倾斜,在建设用地比例上给予适当放宽。此外,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应扶持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用地指标向集中区倾斜,优先保证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用地。
3.建议国家、省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沿海地区产业布局给予倾斜。建议将各地沿海开发的重大战略构想、重点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和计划盘子,在项目审批、核准、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区、临海产业园区,积极支持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洋口、吕四两大深水海港口岸正式开放工作。在载体建设上,力争在现有省级开发区
中培育1-2个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临海产业集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临港的物流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在机制上,争取国家在妥善处理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以及土地规划修编等方面给予试点权。此外,地方在制定沿海产业发展时,不能自行其事,更不能从本地区的利益或某一方面的需要出发,忽视全局利益。而且应充分调动沿海各地区的能动性,由于南通市沿海开发刚刚起步,在机制的制订与实际操作中,应适当向沿海地区倾斜。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2]胡俊峰.南通沿江沿海开发的统筹发展[J].南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
[4]祁祺,袁靖宇.产业聚集的源动力分析———
以江苏沿海开发为例[J].特区经济,2010(10).
[5]郑荐平,等.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构想———
关于台州市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考之一[J].浙江经济,2008(8).
[6]南通市.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R],2009.10.
责任编校钱荣贵
陈晓峰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