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操朝锋(1976-),男,湖北孝感人,惠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惠州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
操朝锋(惠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1)
摘 要 本文从研究惠州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和城市规划与发展历程入手,着重分析了惠
州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综合竞争力、发展潜力和角色定位,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
了框架性的战略构想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城市历史;城市定位;规划思路与策略应对
中图分类号:G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5)03-0077-03
1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惠州属于百越范围,秦统一中国后,设置南海郡,惠州地区属该郡博罗县管辖。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6年在惠州设立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以后,惠州的行政区划经历多次调整,变动较大。1988年1月惠阳地区改为惠州市,原惠州市改为惠城区,2003年8月,撤销县级惠阳市,设立惠阳区。全市陆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珠三角范围内约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1/4。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2万。
惠州市区于1979年编制了第一个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1990年。19年惠州市区编制了第二个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2005年,惠州市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正好在此规划期限的初期,即19年至1994年,在规划期限内,建城区面积从1978年的613平方公里达到2000年的30107平方公里。
随着惠阳撤市建区,市决定对惠州市区总体规划开展第三轮编制,规划年限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672平方公里。
2 惠州市与珠三角比较
惠州作为珠三角诸多城市中的一员享受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根据2000年五普统计,惠州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66115万人,占总人口的51166%。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了21186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平均水平低2217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深圳低401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在广东全省排列第9位。1978-2002年惠州G DP 平均增长速度为15173%,2002年惠州G DP 为525120亿元,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中排第6位。从增长效率看惠州以占珠三角10162%的人口,创造了5136%G DP ,人均G DP 是珠三角的015倍,是珠三角东部地区相对欠发展地区。
整个惠州市内部也呈现不同发展特征:城市正处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并向工业化提高完善阶段过渡的时期。2002年,惠州城市人均G DP 约22550元人民币,约折合2730美元;三大产业构成为715:6215:30。但从整个惠州市来看,则仍处于工业化的扩张期,有部分的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发动阶段(如龙门县)。
3 战略思考
惠州市作为珠三角东岸地区主中心城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是连接粤东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进而向泛“珠三角”东部福建、江西辐射的门户城市。进入21世纪,惠州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建设如何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第25卷第3期2005年6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Nat.Sci.)Vol 1251No 13J un 12005
3.1 把握空前机遇
3. 1.1 区域整合、优势互补
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CEPA 合作的落实,粤港澳“大珠三角”的成功整合和“泛珠三角”的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21世纪给予了惠州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
3. 1.2 区划调整、石化起步
惠阳撤市设区,惠州市区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城区面积从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13平方公里,并由沿江城市变为沿海城市,为惠州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为惠州市城市规划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
总投资达4015亿美元的中海石化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中外合资项目,近期又批准了1200万吨的炼油项目,重化工业项目的起动,无疑对增强我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重型化工业方面的实力和惠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明确城市定位
惠州素有“岭南名郡”之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1400多年,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进入新世纪,惠州市远瞩确定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和现代数码石化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
3. 2.1 支点———角或极。惠州作为珠三角东岸唯一的外圈城市,从珠三角内部空间几何结构来看,惠州是珠三角核心功能轴、区域发展脊梁东侧的重要支点,不论从交通、环境、土地、水资源、经济产业等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重要支点,石化大项目的启动对惠州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 2.2 交点———交通要冲。惠州素有“粤东门户”之称,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与国道均交汇于此。已建成的京九、广梅汕和拟建的花都至惠州及深圳经惠州至厦门的沿海铁路;惠深(惠盐)、深汕、广惠、惠河、莞惠(常虎高速公路东延线)、深圳至惠州沿海高速(同三线)、博深(博盐)等高速公路均交接于惠州。因此惠州是珠三角东部连接粤东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进而向泛“珠三角”东部福建、江西辐射的门户城市。
3. 2.3 结合点。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五大产业轴中的三条东片区域产业轴就有两条在惠州相交,即博罗--小金口-惠州-陈江-仲恺-沥林-常平-樟木头-平湖-深圳盐田的京九铁路沿线城镇产业轴和惠州-三栋-永湖-惠阳-大亚湾的惠澳大道沿线城镇产业轴。
4 规划思路与策略应对
把握好空前的发展机遇,须超前研究,做好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石化、纺织、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4.1 区域规划
衔接好上一层次的规划,在《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引下,开展惠州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找准惠州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4.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已经通过省建设厅和市组织的专家评审,已上报省审批,该规划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要服务设施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区域合作与空间管制等。
4.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已完成,现正在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方案工作。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三步走,1+4咨询,多学科研讨”。
4. 3.1 两阶段三步走: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外,分为规划咨询和总规编制两个阶段,第一步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对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第二步将初步成果作为重要基础资料提供给参与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规划设计单位。第三步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最终确定惠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
4. 3.2“1+4”咨询、多学科研讨:在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加上四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方案,我们邀请了以城市规划为主包括经济和产业、社会学、生态、交通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社会科・87・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5卷
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规划咨询,同时还邀请周边城市规划部门参加,各位专家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4. 3.3 规划要点:
(1)城市定位。世界级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国家风景旅游、山水生态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主中心城市、东部经济强市和港口城市;是珠三角连接粤东、粤东北辐射福建、江西的门户城市;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空间发展策略。双核集聚、轴线拓展。
(3)空间结构。双核多点、两纵三横、依山枕湖、揽江抱海。将深惠连接惠河高速市际发展轴归为纵向发展轴之一;同时增加依山枕湖,揽江抱海,以突出惠州市山水生态城市的特色。
(4)规模。由于人口规模受经济发展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建议人口规模采用一定的弹性范围。用地原则上控制在上限指标每人120平方米以下。具体规模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深入研究。
(5)主导产业。打造石化产业新支柱;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旅游休闲产业;扶持发展纺织,轻工业、物流业及海洋生物技术产业。近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港、深、莞、穗的部分产业转移。
4.4 专题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结合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开展交通、生态、产业及文化等专项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指导惠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体系。
5 其它思考
(一)生态城市。惠州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山、湖、江、泉、林、田、海,生态环境优美。建议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惠州发展目标之一,协调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研究。进一步加强产业研究,规划好石化基地,同时整合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好各类工业园区如数码工业园等为石化、电子信息制造业,为物流、轻工、纺织、海洋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城市文化。这是城市的精神、是灵魂,惠州市建城1400多年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作为专题之一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2003.
[2]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惠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R ].2004.
[3]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惠州市统计局.惠州市统计年鉴[Z].2003.
[5]经营城市与城市发展[F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惠州市地方志[Z].惠州:惠州市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6.
[7]惠州城市规划[Z].惠州:惠州市规划局,2001.【责任编辑:吴跃新】
HUIZHO U CITY D ESIGN AND D EVELOPMENT
CAO Chao 2feng
(Huizhou City Design and Research Center ,Huizhou ,516001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history change of Huizhou administrative area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vel 2opment ,it emphasizes to analyze Huizhou synthetical competitive ability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it also gives the frame strategy speculation and the strategy think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city planning.
K ey words City history ;City role ;Design speculation and the Strategy thinking ・97・ 第3期操朝锋:惠州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