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中生文言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组 张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直接承载了中华文化,其内容是丰富深厚的。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000年高中语文新大纲中特别提到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在新教材的编排上,古诗文作品约占全套书课文总数的40%,可见新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有畏惧感,这就给文言文教学带来较大的障碍。新教材中如此多的文言篇目和长时间的学习,更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而这,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精读的习惯
精读,即“熟读精思”,指读熟,精思和背诵。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提出:“读书须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朱熹主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直至成诵方可。当然,精读的主要是诵读篇目。
读熟,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漏一字,不添一字,反复吟诵,并细细揣摩字形、词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和语句的抑扬顿挫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读熟了,“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清代散文家刘大槐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章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才能慢慢领会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等文,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辞赋、骈文讲究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体会到文的气势,诗的韵律。
“学而不思则罔”。精思,是在读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如词语的修饰、笔墨的详略、结构的安排、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如《滕王阁序》中用典、比喻较多,只有精思,方能体会其在文中的含义。学生只有在读、思、问答训练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精思,还要手脑结合,学会运用各种阅读符号圈出重点字词,划出重点名段,抄录精彩词语和名段,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如有些学生对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产生疑问,以逆向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写成周记,这就是深一层次的精思。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背诵,是精读的最后一步。新大纲推荐学生背诵古诗、词、曲50首,古文20(段)篇,强化了古诗文的背诵教学。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性背诵,切忌死记硬背;还可鼓励学生即时背诵,边学边背,课上完,文章也背完了,既节省背诵的时间,又提高听课的效率,一举两得。
二、培养泛读的习惯
泛读,即广泛的阅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泛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泛读是应用。精读和泛读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两翼,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胡适曾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泛读的良好习惯。
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文言文选读》较好地处理了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学生通过选文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行阅读能力的实践,提高阅读能力。当然,就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须尽可能地多读些浅显的文言文读物,例如《孟子》、《聊斋志异》、《三言两拍》以及四大古典名著等。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推荐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优美文章,如教陶潜《归去来兮辞》时,推荐他的《归园田居》;教王勃《滕王阁序》时,推荐他的《滕王阁诗》;教苏洵《六国论》时,推荐苏辙的《六国论》等,使学生在比较中阅读,课外阅读成为课内的补充和延伸。
泛读多了,积累也多了。学生周记、作文中,时不时会出现得益于课外读物的佳句或引证,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对泛读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泛读习惯养成,等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博览中不断探索,丰富自己的智慧,也改变思维,提高修养,对今后学习,工作和做人都有裨益。
三、培养学生恒读的习惯
恒读,就是持之以恒的读书。知识,来自勤奋,勤奋需要毅力。中学生情绪波动大,对事物是“三分热度”,对文言文的兴趣不能稳定,进行文言文阅读就不可能持久。因些养成学生旷日持久地坚持读书的习惯是必要的。
在培养学生恒读时,我利用课文中学过的名言诗句,进行教育,如荀子《劝学》中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时,讲他的“七录斋”得名的原因(所读的书必手抄录六、七遍),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恒读才能有成就,而做到恒读,就要象蜜蜂那样有采百花之英的辛勤,有飞万里之遥的毅力,永远坚持下去。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文言文阅读方面的活动。如“名家名篇交流”,“古代诗词曲朗诵”,“古词新唱小擂台”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大大地促进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读的良好风气,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的去阅读书籍。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养成精读、泛读、恒读的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就是给了学生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使他们得以开启古典文学的宝库,感受中华文化内蕴悠远、亘古弥新的艺术魅力,含英咀华,提高素养,终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