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41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分类依据,不属于空间艺术的是( )。
A.戏曲 B.绘画 C.雕塑 D.建筑
2.如图1,下列书法作品是哪种字体( )。
A.隶书 B.篆书 C.行书 D.楷书
3.如图2,该作品的作者是( )。
A.徐悲鸿 B.古元 C.刘海粟 D.石鲁
4.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提出的是( )。
A.南北宗论 B.六 C.画山水序 D.写心论
5.如图3,该作品表现的题材是( )。
A.抗日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美战争 D.战争
6.如图4,该局部的作者是( )。
A.德拉克罗瓦 B.席里科 C.米勒 D.罗丹
7.雕塑作品《被缚的奴隶》的作者是( )。
A.罗丹 B.吕德 C.米开朗基罗 D.亨利·摩尔
8.吴哥窟所在的国家是( )。
A.越南 B.柬埔寨 C.老挝 D.印度
9.俄罗斯“巡回画派”产生的时代是( )。
A.17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10.如图5,①②③所标注的肌肉分别是( )。
A.腹外斜肌、臀中肌、臀大肌
B.腹外斜肌、臂小肌、臀大肌
C.阔筋膜张肌、臂中肌、臂大肌
D.阔筋膜张肌、臂小肌、臂大肌
11.如图6,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主要使用哪种皴法( )?
A.折带皴 B.斧劈皴 C.披麻皴 D.荷叶皴
12.如图7,北宋山水《溪山行旅图》运用的空间表现方法是( )。
A.平远法 B.阔远法 C.深远法 D.高远法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课程是( )。
A.美术鉴赏 B.雕塑 C.工艺 D.中国书画
1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建议,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 )。
A.10% B.20% C.30% D.40%
15.“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系列之一,所包含的模块是( )。
A.摄影/影视制作、卡通/漫画
B.摄影/摄影、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C.电影/电视、电脑绘画/多媒体
D.摄影/影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美术教学论上位学科的是( )。
A.中外美术史 B.普通教育学
C.美术教育史 D.美术教学法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构成美术教学活动要素的是(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设备 D.教学成果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美术教学基本原则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选拔性原则 D.审美性原则
19.教学目标的完整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实际主体、行为条件、行为标准,其中“行为主体”指的是( )。
A.教师与学生 B课程与教材 C.教师 D.学生
20.下列选项中,《校园风景写生》恰当的技能教学目标是( )。
A.学会运用美术的手法塑造校园形象
B熟练掌握不同建筑的各种描绘方法
C.初步掌握风景写生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D.认识校园内不同建筑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21.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一段的程序和方法是( )。
A.讨论—观察—解释—评价
B描述—分析—思考—归纳
C.观察—分析—反思—归纳
D.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22.在肖像画创作教学时,某同学的作品构思不错,但人物主体偏小,下列选项中,教师合适的指导语言是( )。
A.“不错,你的作品很完美!”
B.“这幅作品的毛病太大了!”
C.“不错,人物再突出一点”
D.“你画的人物太没气魄了”
23.朱老师上《风景写生》课时提出“寻找并发现身边的风景,绘画工具不限,完成形式不限。”这一作业要求的主要意图是( )。
A.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B.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作
C.有利于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
D.有利于教师的作业评定
24.王老师上《剪纸》单元课时,先在教室四周贴满剪纸作品,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
A.美化环境 B.教学评价 C.组织教学 D.情境创设
25.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属于( )。
A.教师的甄别性评价 B.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C.教师的自我性评价 D.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26.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发展
B.促进教师发展
C.选拔美术人才
D.检测学习进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7.如图8,用线勾勒出图片中人物的大体形象(不能蒙图描摹)。并写出作品名称,原作现存地点。
28.依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评价建议”,以《静物写生》一课为例,列学三个教学评价建议。
29.以鉴赏课《品析油画:<父亲>》为例,列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三种方法。
30.简述高中招贴设计作业评价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案例
周老师上抽象绘画课,在进入到艺术实践环节时,看到小明同学画得很慢,完成作业似有困难,于是拿过画笔,在小明的画纸上横涂竖抹,很快就把画面铺满,一幅色彩飞扬的画呈现在小明面前。然后他对小明说:“你看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和修改,你自己来完成吧。”直到下课交作业,小明也没再画上一笔。
问题:
(1)请分析周老师教学言行中的问题。(10分)
(2)遇到小明这种情况,作为美术教师,你应该怎么做?(10分)
32.案例
胡老师在完成“书法”模块教学后,举办了一个主题为“书写传统”的学生作品展览会,他要求学生将创作构思写在作品简介上,同时,他还举办了一个座谈会,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家长代表和学生参加“我爱书法”的座谈会,大家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问题:
(1)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你觉得胡老师的这次教学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10分)
(2)你觉的胡老师用了哪些评价建议。(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
33.根据课题写一篇教案。
请根据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一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请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至少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2019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参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
1.【答案】A。解析: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1)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3)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答案】A。解析:隶书,又叫“佐书”、“八分”等。是书法史上继篆书之后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较篆书而言横画有了波折,字形由修长变为扁平。相对于篆书更为简洁和便捷。隶书的写法有“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的规矩。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代统一文字以前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书等。小篆是秦代规范化的篆书。
行书:是东汉后期出现的一种字体。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是楷书便捷化的书写形态。具有简便通俗、流动的特点。在行书中,楷书字形明显的叫做“行楷”,行书中草化倾向明显的叫做“行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3.【答案】D。解析该作品石鲁的代表作品《转战陕北》。《转战陕北》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表现主题,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4.【答案】A。解析:明代画家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和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李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贬北,标榜文人画。
5.【答案】B。解析:潘鹤《艰苦岁月》,作品塑造了在艰苦的海南游击队战斗生活中两代红军战士相依为命的动人场景。老战士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却掩盖不住手中笛声的悠扬;小战士抱托腮,依偎在老战士的身边,聆听笛声向往着未来的美好。该作品是一组铜材质的人物雕塑组作。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以写实、生动的手法塑造人物,即遵循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作品通过老战士和小战士动作和神态,体现出艰苦年代的乐观主义精神。
6.【答案】B。解析: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真实的再现了“梅杜萨号”沉没之后,幸存者依靠木筏在海上漂流看到希望的一瞬间。画面呈金字塔式构图,保证了画面的视觉整体性,又让木筏具有向前的动势。稍远处一人被托举在金字塔的顶端,挥舞的红巾将情绪推到高潮。在金字塔底部则画出了浸泡得变色的尸体,还有尽力抱着儿子遗体的老水手,再现出惨绝人寰的一幕。画面左侧投入的强光让明暗对比更强烈,场景更具戏剧性,泛白的天色则暗示着获救的希望。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7.【答案】C。解析:《被缚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于151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一个被绑在石柱上的健壮的奴隶。作者在身体以外的部分并未精雕细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隶的苦难留下的印记。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丰富的表现力,身体强烈的动感造型刻画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8.【答案】B。解析:吴哥窟,位于柬埔寨,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1330-1339年游历于此,赋予吴哥窟一个美丽的名字--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9.【答案】B。解析: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进步艺术团体,正式名称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简称巡回画派。从1870年到1923年,巡回画派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学主张,在各地举办巡回展览。画家们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生活、历史事件和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
【缺】
11.【答案】C。解析:《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作品描绘的是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显示出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技法吸收了董巨的“披麻皴”而更加简括。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此画被烧为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2.【答案】D。解析:范宽《谿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构图上采用了高远法。
13.【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选择性必修性课程包括——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美术鉴赏属于必修课程。故本题选A。
14.【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班)》指出“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故本题选B。
15.【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故本题选B。
16.【答案】B。解析:普通教育学是有关教育一般问题的知识体系,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养成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等。普通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也要能够回到教育实践中去。美术学科的教学法的应用属于普通教育学的教育实践运用,属于普通教育学的下线。故本题选B。
17.【答案】D。解析: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D选项教学成果不属于教学活动要素。
18.【答案】C。解析: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性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原则、形象性与直观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原则、启发创造性原则、面向全体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综合性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原则、情意性原则、提供足够信息与自主发展的原则。选拔性原则不属于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故本题选C。
19.【答案】D。解析:此题为教育学理论知识,所谓关于教学目标的“ABCD”理论,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故本题选D。
20.【答案】C。解析:课题展现的重点是“风景”二字而非“校园”,所以掌握风景写生表现方法符合该课题的技能目标表述。故本题选C。
21.【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成就标准中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故本题选D。
22.【答案】C。解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语言上要体现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具体表现在(1)评价语言的亲切性;(2)评价语言的准确性;(3)评价语言的激励性;(4)评价语言的人文关怀性。A选项只是一味的夸奖,缺少准确性,不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B、D选项缺少亲切性、激励性、人文关怀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老师的要求没有限定题材、工具、创作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体现了高中课标中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个性发展的理念。
24.【答案】D。解析:题干中王老师在课前先在教室贴满作品,通过情境创设,再现了视觉直观性,易于营造立体的鉴赏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从中品味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
25.【答案】B。解析: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老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26.【答案】B。解析: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美术教学的评价方法是从美术教学的特点出发,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掌握一定基础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7.【参】
图8中的作品为重庆大足石刻中的代表作品《养鸡女》。
28.【参】
(1)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可以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在《静物写生》这节课的新授环节,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来的生活中的物品并讨论物体的外形、结构、特征等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在本课的实践展评环节,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可从物体的形态、线条的疏密、穿插、遮挡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总结评价。
(3)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静物写生》作品放置在美术学习档案袋中,包括构想草图、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等,以此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
29.【参】
(1)情景法。在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一路走来的父亲》,请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画家经历了很多坎坷创作了这幅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形象感动了整个中国?(满脸皱纹的农民形象),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揭示课题《父亲》。
(2)提问法。在本课课堂新授环节,教师可以出示罗中立《父亲》的初稿,并提问:左耳之上是没有圆珠笔的,但在最后定稿时为什么进行了修改?以此来让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兴趣定位与展示法。在本课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举办以“父亲”为主题的诗文会,将美术学科特色与语文学科素养相结合,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学科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30.【参】
评价高中招贴设计作业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清楚简明。越是简明的招贴,主题越突出,焦点越集中,直截了当,使观者易于记忆与识别并容易回想。
(2)新奇独特。“新奇”的招贴可以在“瞬间”发挥传达作用,体现招贴设计传达的独特性。在设计时应突出个性,切忌面面俱到。
(3)熟悉易懂。招贴设计要求直率,通俗易懂,避免故弄玄虚,应选择观众熟悉易懂的形象或语言,使观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以达到更好的信息传达效果。
(4)幽默有趣。招贴内容大多幽默有趣,让创意来自生活、紧贴生活,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
【知识点】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招贴设计
【难度等级】★★★
三、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参】
(1)周老师在小明完成不了作业的情况下,没有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进行引导,而是用笔直接在小明的画纸上描涂,也没有给小明讲解这样画的原因及画的方式,所以小明并不知道作业应该怎么完成,也不知道如何补充更好。导致小明上完这节课之后并没有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使用多种工具、材料,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理解艺术内涵,了解创作方法。面对小明的情况,应该引导性的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他来理解,激发他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2.【参】
(1)观点:我认为胡老师的做法很合理。
理由:①评价建议中提倡多主体评价。胡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构思写在“作品简介”上,是采用自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在学生完成作品后举办了有其他学科老师、家长代表和学生参加的座谈会,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②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胡老师学生完成作品后举办学生作品展和座谈会正体现这一评价方式。
(2)指出胡老师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评价方法。
胡老师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自我评价方法。胡老师请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构思写在“作品简介”上,体现了这一评价方法。
②他人评价法。胡老师举办有家长代表、其他学科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并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采用他人评价法的方式进行评价。
③终结性评价。胡老师在完成书法这一单元教学后,举办主题为“书写传统”的学生作品展进行总结,正体现了这一评价方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
33.【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综合材料雕塑对生活和雕塑的影响,并能运用生活废弃物品制作一个综合材料雕塑。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和实践,提高对雕塑的审美能力和对材料的实践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材料雕塑的特点,并运用生活物品制作一个综合材料雕塑。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有创意、有内涵的综合材料雕塑。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室前面放置三个箱子,带学生玩“摸箱子”的游戏,学生通过触摸发现三个箱子中分别是牙刷、衣架和喷壶,引导学生今天将用他们带来的这些材料制作雕塑,进而引出本课《综合材料雕塑实践》。
(2)师生互动,讲授新知
①教师讲授综合材料雕塑的概念,并说明它是现代雕塑的一种。
②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关于雕塑的材料,说一说:他们认为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有什么不同?综合雕塑是如何拓宽雕塑空间的?
③教师用大屏幕出示不同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让学生鉴赏并自主发言,说一说:这些作品分别用了哪些材料?塑造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传达了怎样的内涵?
(3)教师演示,讲解示范
教师先用大屏幕出示课前制作好的综合材料雕塑的作品(多角度展示),然后详细讲解设计思路及制作步骤:
①根据材料,设计草图;
②分割材料;
③按草图重新组合分割材料;
④将组合好部分拼成作品。
(4)学生实践,展示评价
①让学生自选废弃生活日用品设计制作一个综合材料雕塑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②教师带学生举办“雕塑展览会”,让学生自主展示作品,并自我简要介绍创意设计的来源及作品的内涵,其他同学作为评委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5)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②课后让学生收集感兴趣的雕塑作品图片,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