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项:本试题的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不给分。需带好计算器。
考试科目:交通工程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机动车的通过性:是指机动车不用其他辅助措施能以足够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各种路面、无路地段和越过各种自然障碍的能力。
2、公路的平面线形:将公路的中心线投影在大地水平面上所得线形称为平面线形。
3、停车视距:当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路上有障碍不能绕过,而能安全地停止在障碍物前所需的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4、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影响驾驶员与乘客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
5、行程速度:是指某一路段长度除以车辆通过该路段的行程时间。
6、停车延误:是一辆车通过道路设施的某一部分所用的全部停车时间
7、跟驰理论: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行驶状态的一种理论
8、分隔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的精度,在调查区内依靠天然或人工障阻设定的调查线称为分隔核查线。
9、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10、饱和车头视距:是指稳定行驶的连续流的车头视距
二、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简述弯道内侧加宽的原因
答:这是因为前轮转向,后轮不转向,使得前后轮在弯道上的轨迹不重合,因此所需宽度比直线行驶时要宽一些。
2、简述放射环形城市道路网布局的特点和性能
答:这种布局具有通达性好,非直线系数小,有利于城市扩展和过境交通分流等优点,一般用于大城市,但不宜将过多的放射线引向市中心,以免造成市中心交通过分集中。
3、简述城市道路的特点
答: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以下特点:
(1)功能多样;(2)组成复杂;(3)行人交通量大;(4)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5)交叉口多;(6)沿路两侧建筑密集;(7)道路交通量分布不均衡;(8)性强。
4、简述交通量与流率的区别
答: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或道路上某一条车道)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流率是指把在不足1h的时间段内(通常是15min,)通过道路(或道路上某一条车道)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等效转换得到的单位小时的车辆数。
5、设计小时交通量一定是第30小时交通量吗?说明理由
答:不一定。实际工作中,常常把第30小时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但实际上,第30小时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年度高峰小时交通量排序曲线上处在由陡到缓的弯曲点的高峰小时交通量,由于各地的条件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的变化,该弯曲点不一定在第30位,因此确定该交通量时应因地制宜。
6、列举排队论中服务时间常用的三种分布并分别说明其含义
答:(1)定长分布服务——每一辆车的服务时间相等;(2)负指数分布服务——各辆车的服务时间相互,服从相同的负指数分布;(3)爱尔朗分布服务——各辆车的服务时间相互,服从相同爱尔朗分布
7、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分为哪三种?分别说明其含义
答:(1)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公路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一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数值。
(2)可能通行能力:是指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一已知公路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最大数值。
(3)设计(或实用)通行能力:是指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一设计中的公路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最大数值。
8、简述交通信号控制的目的
答:1)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隔交叉口不同方向的车流,控制车流的运行秩序;2)使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人和物的运输达到最高效率;3)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地使用交通设施。
9、简述容量约束分配法的基本思路
答:容量约束分配法可与全有全无分配法或多路径概率分配法结合使用,即首先用“零流量”行程时间,将小区之间的总出行量分阶段加到全有全无分配法的最短路线或多路径概率分配法的合理路线上,使路段上具有一定的交通量,再根据流量与行程时间的关系求各路段上新的行程时间,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总出行量全部加到路线上为止。
10、说明道路直线段过长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答:过长的直线路段,容易使驾驶员对行车前方过于一目了然,且道路景观一般是静止的,容易因单调而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反应迟缓,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会措手不及而肇事。另外,驾驶员为了尽快驶出直线路段,往往高速行车,使车辆进入路段末端的曲线部分速度仍很高,从而造成车辆失控,导致事故。
三、综合题(共40分)
1、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意义;说明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15分)
答:我国是发展中国国家,同时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重点处于大规模的发展时期,但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尽完善,加之我国混合交通的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这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交通组织和运行。公共交通系统以其大量乘客共乘、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少、出行成本低、环保等特点必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交通的主导方式,同时受到城市的优先等各方面的影响,公共交通也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其中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趋势。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为:(1)智能公共交通优化于设计子系统;(2)智能公共交通调度子系统;(3)智能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子系统;(4)智能公共交通评价子系统。
2、分析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情况(15分)
答:目前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内容分为7大部分。
| (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用于监测控制和管理公路交通,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提供通信联系。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几个系统:城市区域的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交通事故管理系统;电子收费及交通管理系统。 | ||||
| (2)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是以个体驾驶员为服务对象,驾驶员通过车载路径诱导系统,在与信息系统双向信息传递中,使自己始终行驶在最优路线上。 (3)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它采用各种智能技术促进运输业,特别是公共运输业的发展,如通过个人计算机、闭路电视等向公众就出行时间和方式、路线以及车次选择等提供咨询,在公共汽车站通过显示器向乘客提供车辆的实时运行时间信息等。 (4)运营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运输企业应用ITS技术来谋求最大效益的一种调度系统。 (5)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是ITS技术在幅原广阔的乡村区域的选择性应用。 (6)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目的是开发帮助驾驶员实施车辆控制的各种技术,从而使汽车行驶安全、高效。 (7)自动公路系统包括三种研究思路:基于车辆智能化的匿名自动驾驶;基于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公路控制自动驾驶;两者的综合。 3、详细叙述停车场用地的布置原则,分析我国城市停车的特征。(10分) 答:(1)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停车数和道路交通组织的要求 (2)停车场的设置不宜靠近干道交叉口 (3)停车步行距离要适当 (4)大城市的停车场分散布置比集中布置要好,且应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布设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停车场,以方便换乘 (5)公共建筑配建的自行车停车场应根据服务对象、性质及用地条件,采用适当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设 我国城市停车具有的特征是:(1)自行车停车的数量大(2)路内停车比路外停车大(3)平均每次停车时间相对较长(4)停车管理、收费的意识较差(5)停车地点相对集中 四、甲在1小区居住,出行行程为:1→3→4→1;乙在2小区居住,出行行程为:2→1→3→2。试建立OD及PA表并说明二者的区别(10分) 解:OD表 | 1 | 2 | 3 | 4 |
| 1 | 2 | |||
| 2 | 1 | |||
| 3 | 1 | 1 | ||
| 4 | 1 |
| 1 | 2 | 3 | 4 | |
| 1 | 2 | 1 | ||
| 2 | 1 | 1 | ||
| 3 | 1 | |||
| 4 |
五、以15s为间隔观测到达的车辆数入下表所示
| 车辆到达数 | <3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2 |
| 包含出现的次数 | 0 | 3 | 0 | 8 | 10 | 11 | 10 | 11 | 9 | 1 | 1 | 0 |
解:
∵m>s2
∴选用二项分布拟合
取整为13
则有二项分布概率表达式为:
六、某地点观测到的地点车速分布如下表,计算观测车辆不同速度范围出现的频率及累计频率,画出速度频率分布直方图及累计频率曲线,确定15%位车速及85%位车速(15分)
| 数度范围(km/h) | 中位速度 | 观测车辆数及频率 | 累计观测车辆数及累计频率 | ||
| 次数 | 频率 | 次数 | 频率(%) | ||
| 53.5~56.5 | 55 | 2 | 2 | ||
| 56.5~59.5 | 58 | 8 | 10 | ||
| 59.5~62.5 | 61 | 18 | 28 | ||
| 62.5~65.5 | 42 | 70 | |||
| 65.5~68.5 | 67 | 48 | 118 | ||
| 68.5~71.5 | 70 | 40 | 158 | ||
| 71.5~74.5 | 73 | 24 | 182 | ||
| 74.5~77.5 | 76 | 11 | 193 | ||
| 77.5~80.5 | 79 | 5 | 198 | ||
| 80.5~83.5 | 82 | 2 | 200 | ||
| 合计 | 200 | ||||
| 数度范围(km/h) | 中位速度 | 观测车辆数及频率 | 累计观测车辆数及累计频率 | ||
| 次数 | 频率 | 次数 | 频率(%) | ||
| 53.5~56.5 | 55 | 2 | 1 | 2 | 1 |
| 56.5~59.5 | 58 | 8 | 4 | 10 | 5 |
| 59.5~62.5 | 61 | 18 | 9 | 28 | 14 |
| 62.5~65.5 | 42 | 21 | 70 | 35 | |
| 65.5~68.5 | 67 | 48 | 24 | 118 | 59 |
| 68.5~71.5 | 70 | 40 | 20 | 158 | 79 |
| 71.5~74.5 | 73 | 24 | 12 | 182 | 91 |
| 74.5~77.5 | 76 | 11 | 5.5 | 193 | 96.5 |
| 77.5~80.5 | 79 | 5 | 2.5 | 198 | 99 |
| 80.5~83.5 | 82 | 2 | 1 | 200 | 100 |
| 合计 | 200 | 100 | |||
根据图得到15%位车速为:63
| 85%位车速为: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