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
*
周韧提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解释和说明了总括范围 全 相对于 都 所体现出来
的一些分布。通过相关句法证据,我们证明了 全 和 都 凸显了不同的心理意象,
全 有注重整体性的性质。从这一点出发,本文进而说明 全 不仅要求被总括对象之间有
着较近的心理达及距离,是一个完备的整体,也要求谓语部分所表示的事件具有高现实性,是
一个完备的事件。文章进一步说明 全 具有总括扫描的性质,有着特定的取景功能。总而
言之, 全 传递了说话人的一种认识,说话人用 全 来确认自己对某个事件及其参与者具有
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关键词 全 整体性 心理意象
0.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 全 和 都 是两个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一般来说,它们表示对范围内成员的总括,说明它们都具备了谓词所具备的性质。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互换的。一般来说,作为主语的成分应该具有复数的性质,例如:
(1)同学们全来了。!!!*小李全来了。 他们全去开会了。!!!*他全去开会了。
(2)同学们都来了。!!!*小李都来了。他们都去开会了。!!!*他都去开会了。
但 全 和 都 的用法也有不少差异。一般说来,跟 都 相比较, 全 的分布受到的更多,可使用的范围更窄。
马真(2004:107)指出: ∀都#能用于任指的句子,总括任指的范围。∀全#似不能用于任指的句子。 而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重叠、疑问代词和一些特殊的成分,如 任何、每、所有 来表示任指。在这些表任指的句子中,可以用范围副词 都 ,但不能用 全 (以下几组例句都引自马真,2004):
(3)a .人人都要守纪律。!!!*人人全要守纪律。 b .个个都是好学生。!!!*个个全是好学生。
(4)a .谁都知道这件事情。!!!*谁全知道这件事情。b .他哪儿都不去。!!!*他哪儿全不去。
(5)a .任何人都不会知道这件事。!!!*任何人全不会知道这件事。
b .每个青年都要努力学习。!!!*每个青年全要努力学习。
c .所有公民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所有公民全要遵守交通规则。∃133∃ 2011年第2期*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09J BT 18)的部分研究成果。袁毓林先生与%中国语文&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多有帮助。此外,文章曾宣读于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城市大学,2010年6月),刘丹青先生与潘海华先生等与会学者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章谬误概由本人负责。
(6)a.这个星期他都没来上班。!!!*这个星期他全没来上班。(时间)
b.我在上海、杭州、广州都遇见了我的老同学。!!!*我在上海、杭州、广州全遇见了我的老同学。
(处所)
c.无论夏天、冬天,我都坚持锻炼。!!!*无论夏天、冬天,我全坚持锻炼。(条件)
对于这些分布上的差异,马真(2004)并没有做出解释。
以上 全 在分布上受到的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试图对这些分布做出一个统一的解释,并尽可能从句法表现上给出充分证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是认知功能语法。
我们知道,进行比较是把握虚词意义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我们研究 全 的同时,也会将 都 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并进行考察。
1.相关研究
近年来对于范围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都 上,并且主要以形式语义学为研究的理论背景。比起 都 来,对于 全 的研究相对要少一点。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主要有赵宝珍(1998)、To m i o ka and Tsai(2005,以下To m ioka等)、王健(2008)和张蕾、李宝伦和潘海华(2009,以下张蕾等)。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和评述To m i o ka等(2005)和张蕾等(2009)的研究。
To m i o ka等(2005)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对 全 进行了定义,认为 全 是一个范围限定词(do m a i n restrictor),其作用是帮助分配算子和被总括对象之间达到完全的匹配。他们同意L i n (林若望,1998)的观点,认为 都 是一个广义分配算子(G enera lized d istri b uti v e operator)。但是,由于某种 语用磨损 ∋(prag m atic w eaken i n g)的作用, 都 本身并不能保证复数名词有最大化的解读。他们举出的例子是:
(7)a.米都掉到地上了。b.米全都掉到地上了。
(8)小孩都爱哭。
To m i o ka等(2005)认为:如果只有一半的米掉到地板上,那么就不能用含有 全 的(7b)来表述这种情况,但(7a)可以。例(8)中主语是表示类指意义的名词,此处并不一定表示所有小孩都爱哭,是可以容许例外的。
我们认为,例(7)和例(8)只是表明了一种语感,用这种证据来说明 都 不能确保复数名词有最大化解读,并不十分可靠。尤其是例(7a),我们认为如果要表示只有一部分米掉到地上,出现在(7a)中的很有可能是表示 已经 的 都3 ,而并不是表示总括的 都1 。同时,我们也承认例(8)可以允许例外,不过,按照这种语感,在含有 全 的句子中,表示类指的主语其实也可以允许有例外,例如:
(9)a.小孩全爱吃肯德基。b.女人全喜欢成熟的男人。
这种例外,只不过是客观事实和说话人主观认识之间的差异而已,并非真正的例外。
同时,这种分析也很难解释下面句子中 全都 的出现。例如:
(10)a.爸爸和妈妈全都上班去了。b.这三位老师全都是上海人。
如果遵循To m ioka等(2005)的分析,上面两个句子中 全 的出现就应该是多余的,因为总括对象只是少量复数,在这种句子中, 都 完全可以确保它本身和总括对象之间的完全匹配。∃中国语文∃
134张蕾等(2009)也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对限定词和总括副词 全 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总括副词 全 如果不和其他量化副词或分配算子共现的时候,还是一个全称量化词,但具有强调整体性无例外的语义特征。如果和 都 连用的时候,那么 全 就是范围限定词(。但对于 全 注重整体性这一点,张蕾等(2009)等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而只是根据 全 的历史用法来进行说明。历时的证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证据无疑是共时的分布。
在具体的处理中,张蕾等(2009)指出 全 注重整体性的特点只是某种语义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潘海华(2006)的研究中,一直认为 都 也是全称量化词。也就是说,尽管张蕾等(2009)注意到了 全 的整体性性质,但他们还是认为 全 和 都 皆为全称量化词,有着相同的语义功能,并没有对它们做出形式语义学上的区分。
本文同意 全 有强调整体性的特征,但我们会给出更多的句法证据来说明这一点。并且,本文将从 全 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出发,提出更多的跟 全 相关的句法现象,并最终对例(3)到例(6)中的分布差异提出统一解释。
2. 全 和 都 凸显了不同的心理意象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试图对 全 在分布上所受到的提出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其出发点和重点是对语义的研究。在对语义的态度上,认知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截然不同。
通常认为,一个词反映了某种概念。形式语言学通常持结构语义学的观点,认为概念可以被分解成更小的单位,这就是语义特征。以 单身汉 为例, 单身汉 所表示的概念可以由 [+男性] 、 [+成年] 、 [+人类] 和 [-结婚] 这几个语义特征组成,这几个特征是确认 单身汉 这个概念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在结构语义学看来,概念最终由真值条件(tr uth conditions)来定义,我们可以通过真值来判断某个概念和客观世界中的某种情况是否一致。这种研究取向实质上是割裂语言与脑的联系,认为语言和客观世界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而语法只不过是对一些符号的逻辑运算。
而认知语言学一般认为,概念的形成和我们身体的经验密不可分。按照Lakoff和Johnson (1999)的观点,概念是通过身体和大脑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同样以 单身汉 为例,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也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经验,例如尽管 教皇 也符合 [+男性] 、 [+成年] 、 [+人类] 和 [-结婚] 的特征,但一般人都不会认为 教皇 是 单身汉 。
而Langacker(1987)更是直接指出:语义就是概念形成过程(concept u alization),这里的 概念 ,包括知觉、运动、情感和认识等各个方面。语义存在于概念形成过程之中,语义结构即是概念结构,而句子结构只不过是语义结构的具体实现和符号化。所以,句法并不是自足和自主的。
认知语言学家特别重视对同一真值事件的不同表达,因为在这种时候,概念形成过程的作用显现得最为清楚,这是因为观察者本身注意力、观察角度和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对同一事件可能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i m age sche m e)。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11)a.小李送一本书给张三。(12)a.小李送一本书给张三,但张三不要。
b.小李送给张三一本书。b.?小李送给张三一本书,但张三不要。
尽管客观情形是一样的,但因为说话人要凸显的部分却不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象, (11a)着重于凸显 书 的转移过程,而(11b)凸显的是 张三 对物体的占有。(12a)和(12b)的对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011年第2期
∃
135
∃现在,回到我们要讨论的 全 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面两个句子来说,表面上看,两者的真值也是相同的。
(13)a.他们全去了北京。b.他们都去了北京。
假设(13)中的 他们 是一个包含 张三 、 李四 和 王五 三个人的集合。我们认为,说话人用 全 凸显的是总括对象的整体,而另一方面, 都 是可以凸显总括对象内部的个体成员,我们也可以将(13)中的两个句子图式如下:
(14)a.b.
图(14a)是对含有 全 的(13a)的描述,而图(14b)是对含有 都 的(13b)的描述。(14a)凸显的是整体,是名词组集合整体与谓语联系。而(14b)凸显的是个体,是集合中的个体分别与谓语联系)。尽管这两幅图都是对同一事实的描述,但却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意象。那么, (13a)和(13b)其实只是貌似真值相等,实则差异很大,这正是认知语言学所强调的地方。如果对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意象进行某些特别的处理,就可以将这两种图式的差异放大,得到句法分布上的差异,下面,我们就开始对这一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全 凸显整体的句法证据
现在,我们先提出三条句法证据来说明副词 全 具有突出整体的语义特点。
第一,我们可以用 纷纷 、 各自 和 分别 等一些副词帮助我们进行测试,因为这几个副词都含有很强的个体意义,表示动作逐次一一地进行。结果表明,这些副词都可以和 都 连用,但不能和 全 连用。注意以下两组句子的对比:
(15)a.他们纷纷都去了北京。(16)a.*他们纷纷全去了北京。
b.学生们各自都回到了自己的宿舍。b.*学生们各自全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c.孩子们分别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c.*孩子们分别全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第二,过往的研究还提到 都 可以对表示集合中多数的名词进行总括,但一般不能对表示少数的词进行总括。相关的例子如:
(17)a.多数的同学都同意了班长的这个决定。(18)a.?少数的同学都同意了班长的这个决定。
b.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感冒了。b.?百分之二十的孩子都感冒了。
c.一半以上的老师都去了北京。c.?不到一半的老师都去了北京。
不过,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 全 都不能替换 都 出现在上面两组句子中,如(19)和(20)所示:
(19)a.*多数的同学全同意了班长的这个决定。(20)a.*少数的同学全同意了班长的这个决定。
b.*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全感冒了。b.*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全感冒了。
c.*一半以上的老师全去了北京。c.*不到一半的老师全去了北京。
第三,当 全 、 都 和无定名词短语 一量名 结构搭配使用的时候,句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例如:
(21)a.小朋友们都看了一场电影。b.小朋友们全看了一场电影。
∃中国语文∃
136(22)a.厨师们都在做一道菜。b.厨师们全在做一道菜。
(23)a.他们都捐助了一个贫困生。b.他们全捐助了一个贫困生。
我们的语感会告诉我们,在上述三组句子中,含有 都 的(a)句都有歧义,这是因为其中的复数名词主语既可以获得统指(collecti v e readi n g)的解读,也可以获得逐指(distri b utive read i n g)的解读。以(22)为例,统指的解读是指:厨师们在做一道相同的菜。而逐指的解读是指:厨师们做的菜不尽相同,例如甲做了 红烧鲤鱼 ,乙做了 糖醋排骨 ,丙做了 宫保鸡丁 ,等等。
上述三条证据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对于副词 全 所总括的对象来说,是集合整体与谓语部分统一发生联系,而不是其中的个体单独和谓语发生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整体才是被凸显的对象,而个体在句子中是不可见的。另外, 都 的表现是不同的, 都 可以凸显集合中的个体。
现在,我们首先可以解释 每 不能和 全 搭配使用了。因为按照H uang(黄师哲,1996、2005)的研究,在(24)中,即使没有 都 , 每NP 也能获得逐指的解读。我们甚至发现即使不出现谓语动词, 每NP 依然有逐指的解读,如(25)所示:
(24)a.每个厨师做一道菜。(25)a.每个厨师一道菜。
b.每一个小朋友喝一杯牛奶。b.每个小朋友一杯牛奶。
(24b)表示的意思应该是小朋友们各自喝了一杯不同的牛奶。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统指的解读,表示所有的小朋友共同喝完同一杯牛奶。
重叠形式做主语和 每NP 做主语的情况一样,即使没有 都 ,甚至没有谓语动词,重叠形式的主语也只有逐指的解读,例如:
(26)a.家家装了一部电话。(27)a.家家一部电话。
b.人人唱了一首歌。b.人人一首歌。∗
这些句子都说明, 每 和重叠式主语采取的是对个体一一进行查数的方式,这和 全 注重整体的性质是相悖的,所以它们都不能和 全 搭配使用。杨凯荣(2003)也指出:量词重叠+(都)+VP 句式主要的语义功能是把集合中每一成员作为描写的对象进行观察,并与谓词短语所叙述的状态进行核实、确认其状态后才能所使用的句式。
那么,为什么疑问词不能和 全 搭配也很好解释了,因为疑问词代表的是集合中的某一个不确定的个体,并不代表集合整体。所以例(4)中的句子和例(5a)都不能说+。
同时, 一量名 结构做主语时当然也不能和 全 搭配,因为 一量名 结构本身就是个体的形式,在 都 字句中,对表示最小量的 一量名 结构进行否定,从而达到对整个集合的否定,例如:
(28)a.一个人都没看见。!!!*一个人全没看见。
b.一盏灯都不亮。!!!*一盏灯全不亮。
在汉语含有全称意义的词当中,我们认为 所有 是一个侧重整体而不注重个体的限定词。这是因为,在下列含有 一量名 结构充当宾语的句子当中,充当主语的 所有NP 只能有统指的解读,例如:
(29)a.所有的老师捐了一万块钱。b.所有人看了一场电影。
因为 所有 也有注重整体的性质,所以它能和同样注重整体的 全 连用,例如:
(30)a.所有的老师全去唱歌了。b.所有人全看了这部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 每 、 人人 和 一个人 这些可以表示全称的成分做主语的时候,是可2011年第2期
∃
137
∃以有逐指的解读,但它们都不能和 全 共现。而同样表示全称的 所有 出现在主语位置的时候,一般没有逐指的解读,但唯独它可以和 全 共现。
我们注意到,(5c)中含有 所有 和 全 的句子确实不成立。但我们认为,这句话不成立并非因为 所有 和 全 的同现,而是有其他原因,我们在第五小节中将会具体说明。
4. 全 对总括对象的
上一节中,我们说明了 全 凸显的是集合整体,而非集合中的个体。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说明这种整体效应。
全 和 都 都要和一个复数性成分的词语关联。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复数性成分的词语看成是一个集合。那么,什么样的成分才能够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数性的集合?同样,从逻辑上来讲,在世界上任取两个或若干个成分,都能构成一个集合。以人物构成的集合来说,以下A 组和B组都是并列结构,位于连词左右的都是指人名词,这些并列结构也都可以被看成是包含两个成员的集合:
A B
爸爸和妈妈爸爸和王
王和张副何校长和李师长
李师长和林政委黄和妈妈
何校长和黄林政委和张副
姚明和易建联姚明和赵本山
赵本山和宋丹丹金庸和易建联
金庸和梁羽生梁羽生和宋丹丹
,,,,
在中性环境下,A组中的并列结构一般都能做 全 字句或 都 字句的主语,或者做 把 字句的宾语,跟 全 或 都 搭配使用,如(31)和(32)所示:
(31)a.爸爸和妈妈全来了。(32)a.爸爸和妈妈都来了。
b.李师长和林政委全是山东人。b.李师长和林政委都是山东人。
c.姚明和易建联全参加了这次活动。c.姚明和易建联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d.这篇评论把金庸和梁羽生全骂了一遍。d.这篇评论把金庸和梁羽生都骂了一遍。
而B组的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发现,B组的并列结构不大能和 全 搭配使用,而只能和 都 搭配使用。请看以下例句:
(33)a.?爸爸和王全来了。(34)a.爸爸和王都来了。
b.?何校长和李师长全是山东人。b.何校长和李师长都是山东人。
c.?姚明和赵本山全参加了这次活动。c.姚明和赵本山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d.?这篇评论把金庸和易建联全骂了一遍。d.这篇评论把金庸和易建联都骂了一遍。
A组和B组的差别很容易被看出来。A组中并列结构中的两个成分,在语义关系上相当靠近,因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常常已经是一个固定的、完备的整体。例如, 爸爸和妈妈 被称为 双亲 , 姚明和易建联 被称为中国男子篮球队的 双塔 ,而 金庸和梁羽生 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被称为 双璧 −。
而在B组中,这些并列结构中的内部成分在语义关系上相对较远,如 爸爸和王 和 姚明和赵本山 等。尽管在逻辑上这些词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但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集合。在中性语境下,这些并列结构不能和 全 搭配。如果一定要让这种组合也能和 全 搭配,是∃中国语文∃
138
需要语境激活作为先决条件的。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急智问题,如下所示:
(35)老妈和老婆都掉水里了,先救谁?
如果将(35)中的 都 换成 全 ,说成(36),问题就没有那么 尖锐 了。
(36)老妈和老婆全掉水里了,先救谁?
就 老妈 和 老婆 这两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也可以被看成是现代生活中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体。在这个问题中,提问人的原意是突出 老妈 和 老婆 之间的 婆媳矛盾 ,而并非将她们看成是一个整体。有侧重个体作用的 都 当然是首选,而非侧重整体的 全 。
都 的情况和 全 有所不同,不管是不是人们心目中固有的整体,这些并列结构均可以和 都 搭配使用。
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含有两项成分的并列结构,如果考察含有三项成分乃至更多成分的并列结构与 全 搭配的情况,这种差异将更加明显。例如:
(37)a.姚明、易建联和王治郅全来了。
b.黎明、刘德华、张学友和郭富城最近全在北京参加公益活动。
c.金庸、古龙、温瑞安和梁羽生全入选了%二十世纪中国名人录&。
(38)a.姚明、赵本山和杨利伟全来了。
b.刘德华、姚明、杨振宁和易中天最近全在北京参加公益活动。
c.金庸、李宁、袁隆平和张海迪全入选了%二十世纪中国名人录&。
而同样,将(38)中的 全 换成 都 ,句子的可接受度大大提高,如例(39)所示:
(39)a.姚明、赵本山和杨利伟都来了。
b.刘德华、姚明、杨振宁和易中天最近都在北京参加公益活动。
c.金庸、李宁、袁隆平和张海迪都入选了%二十世纪中国名人录&。
我们所说的普通人心目中的 整体 ,完全可以用心理学中的 启动效应 (pri m i n g e ffect)来证实。以 姚明和易建联 和 姚明赵本山 为例,我们可以将 姚明 名字的拼音字母 YAO M I NG 随机打乱为 AMGOYN I 或其他形式,随后告诉受试将这个杂乱的字母组成一个人名。第一组实验可先让受试者先接触到 易建联 的名字,再让受试者判断 AMGOYN I 代表的人物;第二组实验先让受试者先接触到 赵本山 的名字,再让受试者判断 AMGOYN I 代表的人物;第三组实验可以让受试者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最终可测出受试者从看到字符后到得出正确结果之间的用时,我们相信,最终的结果大致是第一组受试者所用时间最短,而第三组受试者所用时间最多。这是因为 易建联 篮球运动员的身份对 姚明 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两者有着较近的 心理达及距离 .。
按照这个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疑问词不能和 全 搭配使用了。因为 全 要求其总括的对象是一个说话人高度熟悉的整体。而疑问词的使用显然表明说话人对总括对象并不知晓,就更谈不上熟悉了。所以,疑问词既表示个体的性质,也不为说话人熟悉,这些性质都和 全 的特性相悖,所以不能和 全 搭配使用。
袁毓林(2004)曾以 套件隐喻 来说明 全 的形容词用法,用此来区分表示 容器隐喻 的 满 。具体来说, 全 充当定语修饰的名词成分一般内部含有更小的组成 套件 ,而由 满 修饰的名词性成分不是这样,试比较:
(40)a.*全脸是汗!!!满脸是汗b.全公司的人!!!*满公司的人因为 公司 通常被看成是由更小的部门组成的实体,所以可以和 全 搭配,而 脸 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人脸不能再分割成更小的部件,所以不和 全 搭配使用。
我们认为, 全 的副词用法是和其形容词用法有一致关系的。当我们说 全 表示 套件隐喻 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这些 套件 组成的是一个整体。一套%永乐大典&共11095册,缺失一册便是 不全 。
在 全NP 的表达中, 全 修饰的是一个词,这个词所代表的类别是一种固化的整体,而在副词 全 的用法当中, 全 也尽可能要求其总括对象为一个整体,只不过这个整体更多的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完备整体,并不一定词汇化了。
5. 全 对于谓语部分的要求
全 在现代汉语中的种种用法,在 全 的语源上是能找到依据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入部&: 仝,完也,从入从工。全,篆文仝,从王。纯玉曰全。 仝 的意思是 完 ,而 全 是 仝 的篆体,其本义是 纯玉 ,然后逐渐发展出指物体或物件的 完备、齐全、完整 、抽象的法令、道德的 完备、完善 ,最终才发展成总括副词。以下是一些例句:
(41)a.天子用全,上公用,侯用瓒,伯用将。(%周礼∃考工记∃玉人&)
b.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墨子∃辞过&)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d.得此六材之全,可以为良。(%周礼∃考工记∃弓人&)
e.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管子∃任法&)
.f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世说新语∃政事&)
其中, 全 在(41a)中表示的是本义,在(41b)、(41c)和(41d)中表示 完整、齐全 义,在(41e)和(41f)中表示 完备、完善 义。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副词 全 注重事件的结果状态,因为它不仅要求人或物品的完整和完备,也要求一种事件上的完整和完备。
我们认为, 全 要求其谓语部分所表示事件,对于说话人来说有着比较强的现实性。这具体可以表现为在时态上, 全 要求事件是已然的事件;而在情态上, 全 要求事件是具有高确定性的事件。
什么事件是一个已然事件?我们认为,在时态上,过去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被看成是已然事件,但是将来发生的事件常常是一个未然事件。那么, 全 一般不在未然的事件句中出现,对于这一点,我们发现 全 和表示将来时态的 将 在搭配使用时受到了一定的。请看以下一些例句:
(42)a.这些道理他全明白了。(43)a.爸爸和妈妈全退休了。
b.?这些道理他全将明白。b.?爸爸和妈妈全将退休。
(44)a.领导们全在观看这部电影。(45)a.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些中小企业全倒闭了。
b.?领导们全将观看这部电影。b.?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些中小企业全将倒闭。
但我们也要指出, 全 并非绝对不能用于将来时态。尽管出现的频率很小,但以下的一些句子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46)a.这些款项全将用于灾后重建。
b.违章建筑在年底前全将被拆除。
c.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南方各省全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这就涉及到 全 和谓语动词搭配时的第二个特点, 全 要求这个事件在情态上应该具有高确定性。尽管事件可能是在将来发生,但只要说话人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可能性, 全 还是能和 将 搭配使用的。比如在(46a)和(46b)句中, 款项 的用途和 违章建筑 的拆除是由行政命令决定。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用 可能 、 也许 和 恐怕 帮助我们验证。因为词表示了一种不确定性,和 全 的要求不符。例如:
(47)a.?这些款项可能全将用于灾后重建。
b.?违章建筑在年底前也许全将被拆除。
c.?未来几天,南方各省恐怕全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现在,我们可以对(5c)中, 所有公民全要遵守交通规则 这句话不成立做出一定的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并不是因为 所有 和 全 不能搭配。因为即使将其中的 所有 去掉,整个句子依然不好,如(48)所示:
(48)?大家全要遵守交通规则。
我们认为, 所有公民全要遵守交通规则 不成立的原因在于:第一,这个句子表示的是一种未然的情况,而非已然的情况;第二,这个句子中的 要 表示的是一种 应该 的意思,并且在语气上是一种委婉的要求。这两点都说明这个句子不具高确定性,和 全 的要求相悖。
那么,如果将其中的 要 换成表示命令的、具有更高确定性的 必须 ,或者将其中的未然的情况转换成已然情况,则句子的可接受度大大增加。例如:
(49)a.所有公民全必须遵守交通规则。b.大家全遵守了交通规则。
同样,无论是高确定性还是低确定性,现实性还是非现实性,在本节所拟的例句中, 都 不受这些,限于篇幅,我们不再列出例句。
6. 全 的照相取景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全 不仅强调整体,并且要求一种高确定性和现实性。顺着这种思路,我们进一步推衍,认为 全 有一种 取景 功能,它要求使用 全 的句子在说话人心目中留下某种印迹。说得更形象一点,就是说 全 要求发生的事件可以被记录在同一张 照片 上。而用Langacker(1987:145)的话来说,对于事件过程所倾注的注意力(attention)来说, 全 采取的是一种总括扫描(summ ary scann i n g),而不是次第扫描(sequential scanni n g)的方式。对于同一事件,这两种扫描方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认为事件的所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的构型,在空间上共存,在时间上同步。而后者认为事件是由离散的状态构成,在空间上非共存,在时间上非同步。总括扫描类似于构成一张照片,而次第扫描类似于构成一部电影。
本文认为, 全 有一种照相而非摄像上的 取景 功能,具有总括扫描的性质,比如说,当我们说 大家全来到了教室 的时候,那么,照片的取景方式可以是大家一起在教室合影。而当我们说 大家全离开了教室 ,照片的取景范围可以是空荡荡的教室。现在,我们也可以对(6a!c)中 全 字句的不成立提出一定的解释了。
我们认为, 这个星期他全没来上班 不成立,是因为 这个星期 包括了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五等不同的工作日。所以,如果要表达 这个星期他没来上班 这个事件,只能将此事件看成由离散的子事件构成,这些子事件是指: 星期一他没来上班 、 星期二他没来上班 、 星期三他没来上班 等等。这种状况只能是采取次第扫描的方式,而没有办法同步发生,是无法用 一张照片 来进行总括扫描的。
所以,我们可以推论, 全 一般是不能总括时间的,这是因为:类似于 这星期 、 这段时间 、 这几个小时 和 这几天 这种时间上的表述,本身无法统一于一个时间点,因此无法形成时间上统一的总括扫描模式,所以不能和 全 连用。
那么,同样,对于(6b)中 我在上海、杭州、广州全遇见了我的老同学 这句话来说,对于不同的几个地点,也很难将这些地点上发生的事情集中到 一张照片 上来展现。因为 上海 、 杭州 和 广州 属于空间上相隔太远的地点,不大可能一起取景。同时, 在上海遇见老同学 , 在杭州遇见老同学 和 在广州遇见老同学 这三件事情也无法同时发生。因为既不能在地点上共存,也不能在时间上同步,只能采取次第扫描的方式,所以在此时是不能和 全 共存的。而反过来, 都 又侧重个体的功能,是可以和表示次第扫描的事件搭配使用的,所以这个地方可以用 都 。
不过,和时间不一样的是,不同的地点,如果空间距离相隔不远,是有可能同时被 一张照片 取景总括的。也就是说,如果在说话人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内,由不同的地点组成的复数名词是有可能和 全 搭配使用的,这种例子在真实语料中随处可见/。例如(以下例子来自网络检索):
(50)a.当列车缓缓驶入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的时候,一片流动着的红色和跳动的 福 让车上乘客惊
讶不已。记者看到,站内两侧不同方向共48个屏蔽门上全贴上了春联。
b.路边停着好几辆拆迁搬运车,一辆车上的喇叭里正在作拆迁动员,看起来很新的房子上全写着
大大的 拆 字。
c.商僡进到内院,看见门窗上全贴着红色的双喜。
d.龙井山下有一条沟,沟里家家户户门前全种的是桂花树。
e.一进门一张形状不规则、高度及腰的宽大白色桌子占据在厅里的正。而厅里四面都是比
人高的玻璃柜,玻璃柜里全摆着各式各样的汽车。
.f哲浩慢慢地开着车,我和刀条坐在后排,在暗色玻璃后看着东街那些被龙老大收购的老房子,果真那几个房子门前全堆着土。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差异用最小对比对的方法展现出来,例如:
(51)a.?王府井大街和前门大街上全设立了城市信息亭。
b.王府井大街的两边全设立了城市信息亭。
(52)a.?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校门上全贴上了 欢度国庆 的标语。
b.北京大学校门的两侧全贴上了 欢度国庆 的标语。
最后,我们可以对 全 不能总括的条件做出解释了,以(6c)中的 无论夏天、冬天,我全坚持锻炼 为例,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个条件句,具有非现实性。同时,要将 夏天我坚持锻炼 和 冬天我坚持锻炼 集中取景到一起,利用总括扫描的方式是做不到的,而只能采取次第扫描的方式。所以,这个地方不能用 全 ,可以用 都 。
7.总结及余论
现在,我们可以对我们对 全 的功能做一个总述了。
全 在意义上有完整和完备的意思,这让 全 有注重整体性的特点,这种语义特点导致 全 有一系列不同于 都 的句法分布。 全 的这种整体性,不仅要求其总括对象是说话人心目中的一个完备整体,也要求整个句子所表示的事件是一个有结果状态的 完备事件 ,有着总括扫描的取景功能。
总的来说,当使用副词 全 的时候,传达了说话人对这个事件(不仅是事件本身,也包括事件的参与者)有着比较高的心理可及性。或者,用陆丙甫(2005)的术语来说: 全 传达了一种高可别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说话人对这个事件有着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相对于 全 注重整体和结果来讲, 都 注重个体和过程。对于多个事件, 都 采取的是次第扫描的方式,有着离散的性质。
最后,我们一个问题还要解决,就是怎么来看待 全都 。在形式语义学中,对 全都 的处理并不容易。因为如果假设 全 和 都 都是全称量化算子,那么它们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否则会造成逻辑混乱。因此,张蕾等(2009)只能假设 全 有双重身份, 全 在 全都 中就不能是全称算子了,而只能是范围限定词。
不过,如果本文关于 全 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好解释 全都 句了。我们认为, 全都 句中, 全 和 都 有所不同,尽管它们可能都有某种形式语义学上的语义功能,但 全 还传递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说话人用 全 来确认自己对这个事件具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因为我们发现,前文中,为了验证 全 具有高可及性意味而进行的测试基本上对 全都 也有效,例如:
(53)a.*人人全都要守纪律。.f?爸爸和王全都来了。
b.*谁全都知道这件事情。g.?姚明、赵本山和杨利伟全都来了。
c.*每个青年全都要努力学习。h.?爸爸和妈妈全都将退休。
d.*孩子们分别全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i?这些款项可能全都将用于灾后重建。
e.*少数的同学全都同意了班长的这个决定。
本文无意否定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并且,我们认为,从形式逻辑上对语义进行研究是语言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有时候,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对立,也可以是一种互补。就本文的研究来说,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 全 分布的新的语言事实,这些语言事实或许可以充当一种评判标准,帮助语义学家找到最符合 全 的形式逻辑分析。也就是说,即使形式语义学的分析不能直接解释所有的关于 全 的分布,但可以尽量契合认知功能的分析,使形式分析更为合理和精确。
附注
∋此处,T om ioka等(2005)转引B risson(1998)中的英文例句来说明这一点:
a.T he boy s ju mped i n t he lake.
b.T he boys a ll j umped i n t he lake.
假定情景中有100个男孩子,其中98个跳进湖里。对于这种情况来说,a句仍然为真,但b句就为假了。Br i sson(1998)认为,由于 语用磨损 (pragm ati c weakening)的作用,a句中有定复数名词 the boys 并未得到最大化的解读。如果要确保这种最大化的解读,就需要加入 a ll 。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中是不能同时出现两个量化词的。
)这种描述比较符合Huang(黄师哲,1996、2005)和袁毓林(2005)对 都 的研究,H uang(黄师哲,1996、2005)的基本观点是: 都 是一个加合性算子,是对一组事件进行加合。袁毓林(2005)的基本观点是: 都 是一个合取连词。以(31b)为例, 都 是将 张三去了北京 , 李四去了北京 和 王五去了北京 这三个事件加合(或合取)在一起。
∗有人认为:在 每个厨师做一道菜 和 人人唱了一首歌 这种句子中啊,可能含有一个隐性分配算子,造成 每个厨师 和 人人 有逐指义,但这个说法解释不了为什么下面的句子就不能含有隐性分配算子,让主语有逐指义:
a.你们做一道菜。
b.我们唱了一首歌。
+注意,例(5a)中的 任何 也有一个表疑问的 何 。
−在袁毓林(2004)的研究当中, 双 被看成是一种 配合模式 ,区别于 两 的 平分模式 。
.沈家煊(2008)明确指出: ∀心理达及的距离#是指人从记忆库中提取或从周围环境中识别某一个指称或陈述对象的难易程度,这种难易程度可以用提取或识别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要特别注意,这里的 全 只能是表示总括的意思,而不能是表示 某种性质遍及事物全部 的意思。感谢潘海华先生此处对笔者的提醒。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马真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商务印书馆。
陆丙甫2005%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第1、2期。
陆俭明1986%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第3期。
吕叔湘等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潘海华2006%焦点、三分结构与汉语 都 的语释&,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2009%汉语全称量化研究&,2009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讲稿,北京语言大学。
沈家煊2008%李白和杜甫:出生和 出场 !!!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语文研究&第2期。
!!!!2009%认知功能语法&,2009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讲稿,北京语言大学。
王健2008% 全 、 都 和 全都 &,%殷都学刊&第3期。
杨凯荣2003% 量词重叠+(都)+VP 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毓林2004%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中国语文&第3期。
!!!!2005% 都 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当代语言学&第4期。
张蕾李宝伦潘海华2010%普通话 全 的语义探索&,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
五),商务印书馆。
赵宝珍1998%试说 都 与 全 的语法作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Br i sson,Chr isti ne1998D istributi vit y,M ax i mality and F loating Q uantifiers.D octora l dissertati on.Rutge rs U n i versity.
Croft,W illi a m and D.A l an C ruse2004Cognitive L inguistics.Ca m bridge U n i versity P ress.
Huang,Sh i zhe(黄师哲)1996Q uanti f ication and P re d ication i n M andarin Ch i nese:A Case S t udy of D ou.
PhD d i ssertation.U niversity o f Pennsy l vania.
!!!!2005Universal Q uanti f icati on w it h Skole m izati on:Evi d ence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The Ed w i n M e ll en P ress.
Lako f,f G eorge and M a rk Johnson1999Ph ilosophy in the Flesh:T he Em bodied M 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 es tern Though t.N ew Y ork:Bas i c Books.
Lang acker,R ona l d W.1987F 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 ra mmar,Vo l u m e I:T heoretical P rerequisites.
Stanford,CA:Stan f o rd U niversity P ress.
L i n Jo W ang(林若望)1998D istri buti v ity i n Chi nese and I m pli cations,N at ural Languag e Se m antics6:201 -243.
T a l m y,Leonard2000T oward a Cogn itive Se mantics,Volu m e I:Conce p t S t ruct uring Sy ste m.T he M I T P ress, Ca m bridge,M assachusetts,London,Eng land.
T om ioka,Sa t o s h i and T sa,i Y api ng2005D o m a i n restr i ctions fo r d i str i buti ve quantificati on i n M andar i n Chi nese,Journal of E as t A sian L i nguistics14:-120.
(周韧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100083)
Z HOU Ren,The se m antic feature i ntegrity of quan(全)and its syntactic consequences
B ased on som e syn tactic evi dences,t h is paper argues t hat quan profiles t he feature i ntegrity se m antically and has a d ifferen t i m age sche m e w ith d ou(都).Not only t he rel ated p l ural NP i s regarded as an i ntegral set and its m embers have a cl ose psychol ogical d i stance,the w hole sentence also denotes an i ntegral even t .In a w ord,quan i nd icates a kind of episte m ic know ledge of the s peaker and the s peaker con fi rm s h is h i gh fa m ili arity w it h an event(i n cl ud i ng the partici pan ts)by usi ng quan.
K ey words:quan(全),i n tegrit y,i m age schem e
XU D an,The case m arkers in the Tang W ang l anguage
The Tang W ang language,spoken at the Dongx i ang Coun t y,l ocated in t he L i nxia H ui Autonom ous Prefect ure,Gansu provi nce,w it h a syn tax close to that of t he M ongoli an group of t he A ltaic Language Fa m ily,such as an OV word order.Its accusative m arker xa see m s to be li nked to the H ezhou(.i e. L i nx i a)language.In the Tang W ang language,the first and second s i ngu lar person pronouns resu lt fro m the vow el coalescence of the pronoun and the accu sative m arker xa .The co m b i nati on of a post pos iti on p l us the case m arker is obvi ously due to language con tacts.
K ey words:The Tang W ang language,case m arker,coalescence,m i xed for m
QI ANG X i ngna,The past subjunctive m ood m arker manhao(蛮好)in the Shanghai dialect This paper descri bes a special use of m anhao(蛮好)i n the Shanghai dialec.t Syntacti cally,manhao, toget her w ith the cl ause to wh ich it belongs,i s tied to t he so called M ai n C l ause Phenom enon ; se m antically,clauses w ith m anhao have t he counter fact ual m ean i ng.It is ass um ed that m anhao can be treated as a past sub j uncti ve m ood m arker.The paper also co m pares manhao w it h its counterparts i n other d 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 ves of m arkedness h i erarchy,sub jecti v i zati on and the i nventory typol ogy theory.
K ey words:m anhao(蛮好),past subjuncti ve m ood,sub jectivization,inventory t ypol ogy
Z HU Guan m i ng,The m edieval Chi nese Buddhist scri ptures and the devel op m ent of the Chi nese patient subject clause:A case study on the pattern of the effect of the Buddhist scri pture translation on Chi nese gra mm ar
In m ed ieval Ch i nese,t here appeared a ne w type of the patien t sub ject clause w ith the top i c comm ent structure,i n wh ich the resu m pti ve pronoun zh i(之)w as no l onger used after t he verb.Th is paper fi nds that there are m ore pati ent subject clauses of t he new t ype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 on of Buddhist Scri ptures. It argues that besides t he spon taneous evol u ti on of t he constructi on itsel,f t he O V w ord order i n Sanskrit Buddh ist Scri ptures had an i m portant effect on the devel op m ent of the ne w t ype.Based on a Sanskrit Ch i nese co m parati ve analysis,the paper anal yses t he effect pattern involved i n the translati on of the Buddh ist scri ptures from Sanskrit into Ch i nese.
K ey words:m ed ieval Ch i nese,Buddh i st scri p t ures,pati ent s ub j ect clause,language contac,t Sanskrit Ch i nese co m parati ve analys i s,effect pattern
QI Yuantao,Cross structure changes of Chi nese characters
A cross struct ure change m eans t he internal stru ct u re of a Ch i nese character crosses the ori gi nal structure,wh ich i ncludes co m ponent fusi on,co m ponent separati on and component reconstructi on.A lthough the changed character is easier to w rite,it also partly da m ages the syste m of Ch i nese characters.
K ey words:Ch i nese characters,structure,layer,cross structure change
∃中国语文∃
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