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贤慧
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内容。
2、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4、欣赏并借鉴本文清新别致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预习第二部分:
以问题领起、贯穿,逐步解析。
1、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二、三、八段
善解人意,疼爱儿子,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忍耐
2、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形象的?为何这样写?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文中语句)、自问自思。
情:理解母亲的爱——歉意——悔恨、遗憾
3、齐读第四、第五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对于命运的态度。这个长时间的思考一直是有其母亲作伴随的(生前、死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话。体会。
三大块:分析母亲形象、如何写、表达的感情
开课: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与地坛》,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逐步打出幻灯)
一个青年,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1972年因病导致下肢瘫痪,回北京住进医院治疗。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但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再也没站起来……
二、解题:故事中的青年就是题目中的“我”——史铁生
题目中的另一元素是“地坛”,在第一小节中将它说成是一座“废弃的古园”,请大家看一些图片,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幻灯)
“我与地坛”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那么这两个元素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如果光看题目还不能明确这一问题含义的话,再请大家齐读第二小节,点出其中最具震撼力的那句话。
明确:“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总问: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有“缘分”,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现在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让我们逐步来进行解析。)
三、解析第一部分。(以问题贯穿)
1、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
明确:第三节“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第五节,为什么要逃避“一个世界”
现实中的苦难
另一个世界指什么?
地坛
2、作者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具体描写有几处?
明确:三次景物描写A、B、C
3、分析景物描写:
(1)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三段文字,体会、辨析。
(2)思考从这三段景物描写中史铁生体会到了什么?
A:“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准备”了哪些?
“太阳”
地坛里“……琉璃,朱红,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 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荒凉。
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地坛?
“沉静”的地坛
荒凉、沉静的地坛
炫耀、浮夸的地坛 思考的空间(时间、身影的起点)
“柏树”、“野草荒藤” 生命力的暗示 作者得到慰藉
B:“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荒芜但不衰败”
弱小的意象 生命的涌动
C:6个“譬如”
被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4、地坛为史铁生呈现了这么多,史铁生有没有领情呢?
明确:“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中的“意图”指什么?
思考的空间
生命的暗示
5、“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有情、有思考,那么对园中景物有了如此深刻感受的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呢?得出什么结论呢?
明确:(1)要不要死?(为什么生)(已解)
(2)怎样活?(未解)
四、母亲也在想这一个问题63页第三节,预习中已认识到母亲在作者人生历程中留下的痕迹。
她的儿子到底有没有找到?第九节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一条路……”
五、谁帮助他找到的?地坛、母亲
明确总问 :“我与地坛”
地坛“等待”:我出生——残废——了解它的意图——得到生命的启发——了解母亲的爱——走出自己的路
地坛等到了吗?等到了!(幻灯)(史作品列表)
六、补充故事中的省略号(简)
七、比较两副图片,发挥想象。选择你所喜欢的,描述一下。(注意组织语言,清晰、到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