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本学期学新课教学于第十七周全部结束,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知识点比较多、零散,要求识记、理解和应用的也较多,具体知识归纳如下:
1、大纲、教材要求应达目标。
| 单元 | 教学内容 | 知 识 点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重点 | 难点 |
| 第一单元 | 圆柱 和 圆锥 | 1、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2、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3、圆锥的体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单元 | 正比例和 反比例 | 1、正比例及其应用。 2、反比例及其应用。 3、比例尺。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三 单 元 | 数与 代数 |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 3 、代数初步。 | √ | √ | √ | ||
| √ | |||||||
| √ | |||||||
| 空间 与 图形 | 1、图形的认识。 2、图形与测量。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统计 与 概率 | 1、统计。 2、可能性。 3、解决问题的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1)圆柱和圆锥:A、面的旋转(长方形和正方形旋转的立体图形)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B、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C、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D、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以及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
(2)正比例和反比例:A、正比例及其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和成正比例的关系)主要考查填空、判断和选择。B、反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的意义及其成反比例的关系)主要考查填空、判断和选择。C、比例尺(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应用)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
(3)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代数初步)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按要求做题和应用。
(4)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主要考查填空、判断、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
(5)统计与概率:(统计、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考查填空、选择、按要求做题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情况、平时学生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知识的缺漏,具体有以下问题:
(1)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公式记不牢,在运用中还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和应用,弄不清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
(2)成、不成正、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弄不清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情况。
(3)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应用不够熟练,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另外在作图的位置不够准确。
(4)数与代数中,数的意义识记不牢固,形成混淆。计算方法不灵活、不细心、正确率不高,计算能力不强。解方程的等量关系记不牢,不能灵活地解方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上更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5)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不够清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在应用方面也还不够熟练。测量方法不但,不够准确,辨别不清方位,找不准具体的位置,不能正确画图。
(6)统计与概率中,不能完整的根据统计数据叙述、计算、反映相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对题意分析理解不透,解题方法单一,思维受到。
2、差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根据平时作业、基础、检测和学生实际看我班共有4位差生,这4位学生主要是基础薄弱,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学习习惯较差,这学期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圆柱和圆锥: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计算时公式记不牢,分析理解能力不强,弄不清求什么,小数乘除法不熟练,正确率不高,不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2)正、反比例中对等量关系理解不透,记不牢,成不成正反比例判断不清。比例尺的等量关系记不牢,不能合理地应用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是单位间的进率弄不清,单位换算不熟练。
(3)数与代数:数的意义记不牢;计算方法不但,口算不熟练,计算能力不强;解方程的等量关系记不牢,找不准相应的等量关系,合理地应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4)空间与图形中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关的公式记不牢,不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对图形的移动和位置观察不透,分析理解不细,空间观念不强。
(5)统计与概率中不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说明问题,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甚至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复习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2、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4、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的画图的技能。
5、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6、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进度安排。
| 单 元 | 主 要 内 容 | 复习时间 |
| 数与 代数 |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 3 、代数初步。 | 1课时 |
| 1课时 | ||
| 1课时 | ||
| 空间 与 图形 | 1、图形的认识。 2、图形与测量。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 | 1课时 |
| 1课时 | ||
| 1课时 | ||
| 1课时 | ||
| 统计 与 概率 | 1、统计。 2、可能性。 3、解决问题的策略。 | 1课时 |
| 1课时 | ||
| 1课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