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05:16
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刘玉鑫2008160140专业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英文摘要:Thenewcurriculumstandardpointe
推荐度:
导读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刘玉鑫2008160140专业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英文摘要:Thenewcurriculumstandardpointe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II

III

作为一名师范生,曾在小学实习过,担任了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以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的探索,我也对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小学语文课文的课后作业里都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能力的提高里不容忽视。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结合我们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可知,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就是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理解水平。

实习中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多种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电子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一些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在实习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读音练习题的进步就可见成效。朗诵时声情并茂,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有些学生的口语中仍带有很浓的方音,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就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

2

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一些具有美好意境的文章时,在一个同学范读的前提下,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一下文中所描述的意境。我教过的三年级课本中,比如《秋天的雨》一文,秋天的雨给树木、大地、动物带来了不同的变化,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并能描述课文中表现的场景,体会出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比如我在讲解古诗《望天门山》时,在介绍了古诗的背景之后,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到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一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刻,导致目前在朗读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朗读的时间充足,却缺乏指导

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过去课堂上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教师的课堂讲解占用了。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课标,教师们就应该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完全将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学生,但是教师的这种做法又产生了新问题。例如:在旁听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微笑着说:“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立刻低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最后的几分钟,教师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只能在课下再试着读一读了。这样的语文课是需要好好反思的。我们先分析刚才那位教师说的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确实可以弘扬学生的个性。但这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掌握读书的方式和方法本来就少,这样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真的会提高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给予任何的指导,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方式读,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不正确的朗读习惯,到时候再纠正就很难了。

二、朗读的情景华美,却缺少参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语文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于是很多语文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学生朗读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配合。但正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特别是在一些类似于我们实习的农村学校,首先,不健全的设施条件,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实现,其次,即便试用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多媒体吸引,课件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观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慢慢地失去自读的兴趣,注意力分散。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按实际情况运用。

三、朗读的形式花哨,却流于表面

在我们现实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甲学生读了乙学生读,女同学读了男同学读,一个人读了全班读,教室里书声琅琅,一节课下来,确实读得热火朝天,一会儿是自由读,一会儿是小组读,一会儿又是个人读等等。表面上看,这些课确实在贯彻新课程的以读为本的精神,但细想一下,也不尽然。其实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教师而在那里读书,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

4缺乏目的性。有些教师只把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只要课堂中有这一环节就行了;也有一些教师在指导读的过程中,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根本就不理解课文中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是在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上进行重复诵读。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找骆驼》一文时,花费了差不多一个课时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们的朗读热情的确很高,但朗读的效果却不见得高效。学生们只是争先恐后地读课文,如果没有教师的再三指导,没有自己的感悟,学生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自然难以读出文中人物应该具有的语气。

四.朗读的评价及时,却缺少针对性

在新课改的倡导之下,教师们已经意识到过去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够。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一位朗读者适当的评价。但是让我们好好地揣摩一下这些评价语言,一堂课下来,“你真了不起”、“不错”、“你真棒”不绝于耳。学生们固然需要鼓励,但是这种缺乏鼓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还有教师采用比如“读得不熟练”、“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读得很有感情”等等抽象评价语言。这种评价语言缺少变化,针对性差,不可能成为学生朗读的动力。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赶快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有价值的评判了,时间久了,教师和学生的朗读兴趣自然就都没有了。

五、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来的机会都没有。这种现象在我们实习的小学里也特别普遍,老师一般挑选自己喜欢的、学习好的学生起来朗读,其他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很少得到起来朗读的机会。长期下来,他们的自信心也会下降。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56、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小学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地区的教师就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也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情感把握不准,这种被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不能否认,我们这些师范生经验不足,在实习教学中如果没有做到位,很容易误导小学生。对于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这对我们这些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样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能过于拔高,应该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实习经历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教学环境与设施的欠缺,他们本身的能力不够强,过高的教育要求对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会适得其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能力的提高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

6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1、朗读,首先要求做到读得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别字,不掉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挖掘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如身临其境,才会心领其情,才能读得有感情。学生朗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道理高深难懂的文章和文中的引语时,速度也应慢一些,以使读者和听者都有思考的余地。容易懂的地方,朗读时速度可以快一些。那种平淡无味的唱读习惯应及时纠正,不能任其发展,若习惯成了自然,以后要纠正就难了。

3、认真抓好朗读指导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酌情范读、导读、以至教读,认真抓好朗读指导。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齐读、分组、分男女、分角色朗读或个别抽读。我在实习中常常运用这几种方式,具有特色的朗读形式,学生一般都会很感兴趣。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要认真看学生读书,听其声、观其行,教师做到了认真看、认真听学生读书,一方面学生会读得特别认真、起劲、有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发现问题也好及时纠正,正确指导,提高朗读质量。总之,不管哪种课文,教师都应在充分熟悉、掌握、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朗读、讲解、分析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朗读训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初读课文,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长句子中间的段落之间的停顿。

7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

精读课文,读出情。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训练感情朗读,加强情感体验,强调在感情上下功夫。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

品读课文,读出味。学生有了对课文深入透彻的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文章要表达的情感相同的情感,产生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实现。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的去感悟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的取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进入角色从而进一步的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朗读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捕捉朗读训练的契机,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直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

具体要求有:

1、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比如写景的文章、感情色彩浓厚的文章,学生会学着老师读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

2、在评价中练读。这里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老师评价,当然评价要科学、合理,贴近学生心灵。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当一个同学读完后,我都先让他自评,如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太满意,哪儿读得超过别人,哪儿读得有问题,让学生自我反思,减少朗读的盲目性。然后再让同伴进行评价,

8

发扬优点,找出读错的字词,弥补不足,逐渐练习,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3、赛读。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向同学挑战,向老师挑战,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是朗读水平。

4、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我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我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学习《灰雀》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小男孩的话,学生演绎得绘声绘色,这样的锻炼,有利于学生从灵魂深处体会人物的情感活动。又如学《小摄影师》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又可以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素质,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足够的职业道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朗读,不能总是抱怨。还有一些教师,面对朗读速度慢的学生,任由他们拖着长长的尾音朗读,不去耐心纠正,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不好的朗读习惯,影响语感的形成。怎样很好地指导小学生从基本功抓起朗读呢?建议从字抓起。首先增加学生的汉字识字量,抓好识字教学,识字和朗读相辅相成,互相巩固练习。打好识字的基础,需要的便是大量的练习。在课上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读多练,甚至一些文章完全可以以读代练。只要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朗读教学不仅不能丢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在当前的新课改中,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朗读素养的尝试仅是开始,如何让朗读教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语文课教学时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

9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宇红.朗读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张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陈嘉.《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1999-11-25

[5]魏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学周刊2011年第12期

[6]《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8]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9]祝伟强.对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湖北教育,1997(3)

[10]杨素萍.点亮“朗读”的心空.基础教育参考,2004(7)

[11]《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支玉恒,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12]《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3]《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窦桂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我的小学语文观》,张庆,江苏教育出版社

[15]《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吉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刘玉鑫2008160140专业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英文摘要:Thenewcurriculumstandardpointe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