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路基沉陷
成因:
1、原地表(地基)处理不好。有软弱层,空穴成腐植物,使填筑路基没有坚实的基底,遇水或荷载后造成路基沉陷;
2、填方路基在原坡形地基结合处没有挖好台阶,致使其在遇水或自重作用下发生滑移,形成沉陷、开裂;
3、水的侵害。水是路基最大的危害。在施工中或后没有及时做好排水、防水工程,导致路基浸泡,路基土结构变化,强度降低,导致沉陷;
4、压实过程中压实功不够,导致其密实度不够,在长期及反复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破坏或趋于密实而产生的沉陷(由填料分层过厚,填料中超粒径现象严重,未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及碾压遍数不够等造成);
5、填料中粗细骨料不均匀,特别是粗骨料少,未形成骨架密实结构,整体强度差。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松散,推移、坑槽;
6、填料中有害成份超标(或挖方段土质内有害成份超标),填料不合格或挖方段未换填、隔断,致使发生盐胀开裂及沉陷;
7、由于设计或施工造成人为排水不良而导致路基沉陷;
防治措施:
1)从设计和施工都要认真考虑路基排水的问题,特别是在施工中,要对设计提出优化,如边沟、涵洞的位置、大小、长度等,使其排水顺畅,并远离路基。
2)从源头抓起,对于路基有害的淤泥、泥炭、软弱千枚岩等一定要清除干净,换填合格填料。
3)对路基填料,一定要严格控制,认真做好标准击实及易溶盐试验,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用。
4)在填筑路基前,一定要对较陡的地形开挖台阶,台阶不能过窄,且必须碾压密实,防止填方路基滑移开裂。
5)施工中一定要规范施工。严格控制层厚不超过30cm,认真清除超粒径石头,使填料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保证压实功率,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6)选择填料、使其粗骨料含量在50-70%之间,以求形成最佳层体结构。
(一)路基填土料场不清表问题
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对取土场加强管理,取土场必须清表彻底,用料前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开始取料,监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对取土场进行检查。
(二)路基不均匀沉降
防治措施: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路基基底应按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处理,防止因基底处理不当而引起路基体失稳。
2)路基填筑施工时,严格控制填料的合格性,按分层厚度和碾压遍数作业,防止因超填、倾填而导致路基下沉。
3)施工中重视纵向填挖交界处的路基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引起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基横向裂缝,注重清理填挖交界处填方路段的原地面,清理长度应大于50米,并要有规则的挖出纵向填挖交界面,交界面尽可能与路基中心线垂直,以确保良好的拼接。
4)原地面纵坡陡于1:5时,应将原地面开挖成不小于2m宽的台阶,台阶顶面挖成2~4%的内倾斜坡,再进行分层填筑。
填筑过程中,必须从低向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的拼接。
5)路基填料的含盐量不得超出规定允许值,对填料的含盐量及其均匀性应加强施工控制检测,严格控制每层填料的松铺厚度,碾压时应控制好填料的含水量,不应大于最佳含水量1个百分点。
6)适当提高压实度标准。一个分项工程自清表开始,连续施工,直到路基封顶。
二、桥涵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桥头跳车
成因: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桥头处后期填土发生沉陷而产生。
防治措施:
1)防治路基沉陷的所有应注意事项均应注意;
2)填料必须选用质地坚硬,透水性好的材料;
3)更加严格控制层厚度在15cm以内,要保证其压实度达到97%以上,特别是边、角处;
4)注意其过渡段(水稳或砼搭板)的强度及养生,并注意控制其高程及其与台背的衔接;
5)认真清理与成型路基的接头(包括挖台阶、清除浮土、连接处的压实等),杜绝出现软弱夹层与缝隙;
6)如高填方段,还应搞好沉降观测,使其沉降稳定后再进行路面结构层的摊铺。
(二)桥涵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差
防治措施:桥涵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差,主要表现在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水泡气孔多、颜色不一致、线条不顺直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较多,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水泥原材料,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同一批原材料。这样可有效的避免因所用的原材料不同造成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
2)控制好砂石的级配,不能都用规定级配的最大极限百分比砂料,选用大致均匀的中砂,这样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密实光洁。
3)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拌和时间,根据砂、石含水量及时调整用水量,以保持混凝土良好的和易性,减少水泡气孔的形成。
4)严格控制模板质量,配模图须经监理人员认可后方可进行模板的拼装。
5)严格按照配模图进行模板拼装,拼装时确保模板表面清洁、脱模剂涂刷均匀,重点把关模板接缝拼装严密。
6)模板拼装完成后,严格按照图纸、规范进行检查,确保模板的平整度、拼缝尺寸符合规范要求,注意预埋(留)件位置的合理性,支撑加固的强度等,不合格不能进行浇筑。
7)浇筑砼时,严格按规范进行施工,重点控制砼的水灰比、坍落度、砼浇筑的连续性、振捣时间、砼料的下落高度、保护层的厚度等。
8)严格控制桥涵工程基础、墙身沉降缝的竖直度。
9)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拆模时间,加强混凝土工程的后期养护。
(三) 夏季混凝土施工及养生质量
防治措施:夏季的混凝土工程容易产生早期破损、干缩裂缝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及养生质量,在高温区混凝土施工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灰比,选用一些高新科技产品,如缓凝剂、减水剂等。
2)采用遮阳凉蓬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3)控制温差,严禁在白天高温下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温度不应超过32°C,同时与混凝土接触的钢模板、钢筋等表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冷却至32°C以下。对砂、石等原材料要避免日光暴晒,必要时进行浇水冷却后再进行拌和,降低砼的入模温度。
4)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预埋件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浇筑。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内侧应均匀的涂刷脱模剂。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5)在砼浇筑过程中,对浇筑物周边的模板进行洒水冷却,以降低模板及砼温度。
6)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缩短混凝土基础与墩、台身浇筑的间隔时间。
7)混凝土的养生,采用覆盖滴灌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建议采用高分子复合养生膜进行覆盖养生,可加强养生效果,同时也可减少高温地区的用水量。
(四)防护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挂网锚喷混凝土防护
1)材料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及砂浆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 锚杆与铁丝网连接牢固,铁丝网中心距岩面为不超过5cm;
4)岩面应无风化、无浮石,喷射前应用水冲洗干净;
5)锚杆插入锚孔后压注水泥砂浆,且应做到孔口溢浆;
6)锚杆插入深度不小于设计长度的95%,孔内砂浆应密实饱满;
7)锚杆上下排交错位置,锚杆与岩面成90°方向打入岩体;
8)喷射混凝土封面伸缩缝间距10cm;
9)喷射混凝土应分段自下而上进行,分两次喷射,每次5cm厚,喷射厚度均匀,不得开裂脱落;
10)加强养护。
2、格网坡面防护
1)材料的规格、尺寸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
2)对山体表面松动石块进行清理。
3)在山体顶部固定岩石上打孔,锚杆插入孔中,压注水泥砂浆,待终凝后,实施挂网。
4)由上至下,先中间后两端,在山体挂网区顶部用钢绳横向
与锚杆牵拉后,将网片横向边沿网孔穿在顶部锚杆上依次排开,临时固定后将网卷展开,顶部边沿上面用φ16钢丝绳沿锚固点缠绕拉紧,两端固定,用扎线将网片和钢丝绳捆扎固定,锚杆外露部分作防锈处理。
5)将网片纵向连接部分互压10cm,间隔1米左右用φ20锚杆和φ14钢丝绳固定,方法和顶部相同,每张网片中间若干点用φ16顶端带钩锚杆根据坡面情况选择固定岩石打孔锚固。
6)将网片压低紧贴坡面,然后用φ14钢丝绳经过锚杆固定加固,再用扎线将绳与网捆扎,结头拧紧,使网与绳连为一体,以达到防护目的。
7)挂网时,一些凸起或凹进较多区域应局部修坡。
8)底部锚固间距1米左右,用顶端带丝和压垫片的锚杆固定,上压钢丝绳与网片捆扎,紧贴山体,防止网内落石滚出。
9)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发生事故。
3、护面墙
1)金属网材料及石料规格和技术要求指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2)施工时应清理坡面,对残留的杂物进行清理整平,低凹处用填料密实,对高处坡面体石块、根系物进行修整,挂线施工。
3)周边连接捆扎;缠绕连接,达到牢固,使整个护面墙体线条流畅,石料外观平整。
4)浆砌时,砂浆拌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配合比,做到随拌随用。
5)砌筑质量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技术交底
| 质量检: 年 月 日 | 交底人: 年 月 日 |
| 接受交底人: 年 月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