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历史考研笔记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25:40
文档

历史考研笔记资料

中古史笔记:序言:历史的含义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
推荐度:
导读中古史笔记:序言:历史的含义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
中古史笔记:序言:历史的含义

  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

        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中古史笔记:第二章:夏商时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乐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制度社会。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1、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A、显赫的家族,《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其父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有崇氏的部落首领。为了同尧舜争夺权力,先后与共工氏进行对尧舜的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于羽山。

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大禹受舜的命令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十三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的君长。带兵出征三苗,迫使三苗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都阳翟(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史称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有人认为,禹是站在国家门口上的人,是部落联盟首领;夏启是夏王朝的国王。)

C、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

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所建立的奴隶制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奴隶制形成后,原来的部落首领相继转化为一邦之“君”,所属的父权家长又相继转化为世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一邦之内的全部田地都为邦君所有,其下的各级贵族之家,又各自分有邑聚或一部分田地,他们都以役使奴隶耕作为主,这样,就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从夏朝开始,在众多邦国之上,又建立了统治全国的王朝。形成了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这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也是与此相适应的。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

     被统治阶级:在田间劳动的人,通称为“民”。主要有黎民、庶民、庶人、众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妾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同时,还有平民。

     国家机构:由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其统治方式,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即禹贡九州。并出现了以地为氏的姓氏。从姒姓中,分出了夏后氏、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等十三个以地为氏的氏。

公共权力:即、监狱及其强制机构等构成。

:启征有扈氏用,帝杼作甲,装备。

刑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监狱:圜土,夏台——关汤武

捐税: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有了公共权力机关,有了众多的官吏和,就要由人民交纳贡赋来养活他们。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一天耕种五十亩土地而交出收入量的十分之一为捐税贡赋。

度量衡:为了征收贡赋,制定了关石和钧等度量衡制度。

都邑: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鲧作城郭,禹居阳城。

二、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1、二里头文化遗址

    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十八里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大面积遗址,堆积着厚厚的文化层,可分为四期。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陶器一项就有360多件,各种大小器物达七千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宫殿遗址,以及各种窑穴、灰坑、水井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里头文化独特的特征,是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组合,有作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宽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则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另外还有澄滤器,器盖以及觚、爵、盉等。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定,第一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或稍晚一点。

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

    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庙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2、社会经济发展

A、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

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在使用。种类以镰、刀、斧、钗为主,还有木耒。

C、手工业: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

D、酿酒:仪狄作酒(《世本·作篇》),杜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

3、科技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A、记载日食   B、记载流星雨    C、干支纪时法     D、夏小正     E、文字

三、发展和衰亡

太康失国

五子之乱

有穷氏后羿行夏政

寒灭后羿 ,追捕夏王后裔、杀相。

少康中兴

季杼兴兵

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

夏桀亡国。

夏朝大约统治了十四代,十七王,五百余年。

有“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之说,见《太平御览》卷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律历志下》。又有“夏代凡四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后记》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起源:讲义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兽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

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

契与禹同时,曾协助禹治理洪水。

契到汤,历十四代,迁都八次:

A、契从商迁蕃(今河北平山境)。B、昭明迁于砥石(石家庄南、邢台北)。C、昭明又迁于商(河北漳河地区)。D、相土东迁泰山下。E、相土复归商丘。F、上甲微迁于殷(河南安阳)。G、上甲微复归于商丘。J、汤居亳。

总起来看,迁移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之地。

相土时,学会乘马,势力发展到山东海滨。“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冥,任夏朝水官,而死于治水事业。

王亥(该、胲)学会服年,与有易氏贸易,被有易氏杀死。其子上甲微借河伯力量杀绵臣,有大发展。

2、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

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商策略。

灭葛,灭韦、顾、昆吾,讨夏桀,作《汤誓》。三千诸侯相会——景亳之会,建立商朝。

3、伊尹摄政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长子太丁已去世,太丁弟外丙继位三年,死。弟仲壬,继位四年,死。伊尹之太子太甲继位,太甲成汤典刑,被流放于相(今山西万荣境),伊尹当权摄政,作《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太甲改恶从善,伊尹使其复位,有善政,伊尹作《太甲训》褒扬,伊尹实际之掌握政权,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也有说,太甲杀伊尹)。

4、盘庚迁殷——商代历史潮流的转折。

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

A、仲丁自亳迁于隞或嚣(河南荥阳)。

B、河亶甲自嚣迁于相(河南内黄)。

C、祖乙迁于邢(一作耿,又作庇,有说为河南温县东,有说为河北邢台)。

D、南庚自邢迁于奄(山东曲阜)。

E、盘庚自奄迁殷(河南安阳)。

屡迁的原因:

A、去奢行俭说;B、水灾;C、游牧;D、游农;E、阶级斗争;F、九世之乱,可以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所致。

迁殷的原因:见《尚书·盘庚》

殷商:大邑商—自称,殷—小猎场,周人称为衣、殷、殷墟,见《左传》定公四年、《史论·项羽本纪》。

5、武丁中兴—商王朝的鼎盛

    盘庚迁殷后,国力上升。武丁曾在民间生活,了解些民情,为商第23代王,继位后,三年不言,听取意见,为臣民拥护,大力选拔人才—-傅说,大力进行战争,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妇好,即妣辛,最早的女将军。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1、王权

王自称:余一人,表示其至高无上。

王位继承:世袭制,但继承方式多变:①是兄终弟及;②是父死子继;③嫡长子继承(帝辛传位纣王,未传位微子启)

商王的权力受大臣的制约(如伊尹行政),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2、殷正百辟(百官)

百官,可分为三类:

①政务官,尹;

②宗教官,祝、卜、史、巫;

③事务官,小藉臣。

3、王作三师-—商代

最高指挥权在商王手中。武官有多马、亚和多亚,受命出征。多射,负责射事。戌,负责守边。

兵种,有徒兵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

兵器有戈、矛、甲胄、盾等。

4、方国组织和商代的疆域

    商统治者把其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朝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畿内,除王都外,还有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

    畿外的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分布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些。

    这可称为一国多制,根据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距离政权的远近而采取不同的联系方法,历代均如此,周代的五服、启以夏政、商政,汉代的县、道,辽金的南北面官制,明清的土官、流官。

商朝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

影响:南越鄂赣,西达山西、陕西汉中、四川,东北至辽西地区。

三、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也有了铜锥等。

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

数量增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但也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

林木蔬果,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生产,有了发展。

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

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

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

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

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

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

3、其他手工业

制陶:多是灰陶,也有红陶和黑陶。有代表性的是白陶,是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质地硬、火侯高,色泽自然,形制和纹饰部分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一样的名贵的工艺品。

原始瓷器:青瓷

车:造得更为精致

纺织:丝织,有菱形花纹暗花绸,需要有提花装置的织机。

玉器、漆器、骨器

管理者:多工、百宗工等。

4、商业的发展与城市建筑

      商代的商品交换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的商业活动从商朝开始,商人的名称也与此有关。

     商人名称的由来:《汉书》 “通财鬻货曰商”。《白虎通义》说:“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说文》中有“商”字,解释说:价贾也,从贝、商省声。此是商业的起源,因最初商品交换媒介,必用贝货,所以说该字从贝,训为行贾,保存了原始商业若干用贝的史影。所以有些学者把殷人称为商人。

商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分工生产的必然产物,统治者所需要的珍贵的珠宝、青

铜、丝帛等,除生产、贡献外,也需要经过商人进行交换,平民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自己的需要的物品。

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进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其种类有海贝、骨贝、珧骨、铜贝等。铜贝,可以说是最早的铸币。

   城市:作为统治的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出现在各地。殷都仅王宫建筑遗址就有53座,都有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和门户廊檐,建筑面达80平米以上,高达14.5米以上,城市有城垣、护城濠、城楼、城门等。

 5、科学、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

     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80年农民在耕作时发现,有的当作龙骨,来治病,有字的无用用来填塞枯井。18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替端方收集古代器物,收买甲骨,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出售甲骨者。19年,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

     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四堂”:罗振玉,字步言,号雪堂,辑录了《殷堂书契》(简称《前》)、《殷墟书契后编》(简称《后》)、《殷墟书契精华》(简称《精》)、《殷墟书契续编》(简称《续》)。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为哈同夫人罗迦陵编次《戬寿堂所载殷墟文字》,并作考释,1917年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甲骨卜辞考订了文献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尚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创者。编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主编《殷墟文字甲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编《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具体编辑工作由屈万里担任,后来李孝定、张秉权继之。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历时二十载,材料齐备,分期分类。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发现)。

    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

    天文学:天象观测、历法、闰月。

    车器:陶埙、石磨、铜铃、铜铙、鼓等。

四、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向灭亡

1、奴隶阶级:

农业奴隶:众、众人、众庶,本是部落成员,沦落为奴隶。

畜牧奴隶:刍、马羌(放马的),羌刍(放牛的)、皂隶,多马羌。

手工业奴隶:工、多工。

家内奴隶:臣、妾、僮、仆、宰、奚。

2、奴隶主贵族:

商王、诸侯,多生(多姓)、多子、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僚庶尹。当时奴隶们是没有姓的,只有奴隶主贵族有姓,统称百姓。

3、残酷的阶级压迫

奴隶主除强迫奴隶劳动外,还视为牲畜,任意鞭挞,甚至大量。用奴隶祭祀祖先、神灵,祭奠宗庙宫室等。

杀人祭祀: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用作人牲的大都是俘虏,或地位比较低贱的奴隶。这种现象,曾在商周时期突出地存在,但后来一直到近代也没有完全绝迹,如报仇、祭祀祖宗、祈求神灵、龙王或妖怪等物。

用人殉葬:为在死后能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把大批的男女侍从、扈卫、御者,还有妾妻亲信等人,一同埋入坟墓。此事明清尚存。(人牲:是在祭祀时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山川神灵,这些人在墓中往往身躯异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见崇拜的产物。人殉:则是为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者而从死的人,这种人往往有薄棺,全躯葬,放在墓主身边。

从原始社会就有,到盘庚迁殷之后发展到鼎盛,西周继续实行,总的趋势是在减少,在左传中记过述很多,但已受到人们谴责,西汉以后少。明朝公开人殉,明宗室布停止。清初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

区别:俘虏并不等于奴隶,奴仆也与奴隶也不相同,不能以此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

4、奴隶的反抗

奴隶的反抗—丧众—逃亡

5、社会矛盾的加剧

A、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主要是王权与贵族贵权的矛盾,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混乱。

B、平民(小人)的反抗。

6、纣王亡商

A、帝年(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是微子启逃于野,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被杀。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

C、平定东夷:开发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更尖锐。

武王伐纣,纣王亡商。

商朝十七代,三十王,经六百年。

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者,以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第三章:西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一、周王朝的建立

1、周人的兴起

弃的传说,说明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不再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有了看法观念。徐中舒认为可能是后人的创造,理由是社会不可能由精细又回到粗耕农业。

公刘迁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古公迁岐,避狄迁到岐山之下的周原,才有了周族的名称,建造都邑宗庙,设官分职,建立,驱除夷狄。翦商事业实际上是以古公亶父开始的,而周原便是周人翦商的基地。

季历兴周,幼子继承制,驱逐戎狄,作为牧师(一方诸侯之长)方伯之国,商王文丁杀季历。

文王事业:A北逐猃狁,灭密,建毕邑,灭察国,建丰邑(今西安西南),调和阶级矛盾,巩固奴隶制,礼贤下士,调解虞、苗争田,三分天下有其二(九州中的六州),臣服于商。

2、武王伐纣――西周王朝的建立

修建镐京,大会孟津,牧野之战只一天就灭商,因而商朝的主力未受根本打击,各种力量依然完整,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周。封纣子武庚于殷,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

3、周公东征

周公旦摄政,平三监之乱。周公以文王的事业为号召,指出我们既是文王的旧臣和子孙,就必须继承前辈的遗愿,完成先王的未竟事业。也就不管叛乱分子是什么人,只要他们背叛了先王的遗愿,破坏了先王的事业,就应当受到惩罚。经过三年奋战把殷商的残余势力和东方叛国一并扫荡,把他们赶到海边,有的向江南或北方逃窜而去,把周的统治伸展到了黄河下游和东邻公海,这是第二次灭商战争,灭商事业才得以完成。

二、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的趋于完备

1、营建雒邑

周武王灭商后考虑如何巩固统治,因为周人的发源地在西方,势力和基地在西方,如何统治新得到的东方,是考虑的一件大事。东部作为天下之中,更是诸侯朝会、四方入贡的重要中心,对加强周王室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周初分封

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大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大概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志,建筑城堡,驻军守土,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就是诸侯,封园也包括旧国。

分封的大国:  霍叔—-卫  微子启—-宋  伯禽—-鲁  姜太公—-齐  唐叔虞—-唐(晋) 召公奭 —-燕   江汉诸姬

①西周初年的分封,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量,从而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王朝,表现了周代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的发展,又使王权遭到削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些强大的地区性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演成了诸侯割据、列国分争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②分封的经验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曲折向前,只注重前朝,进两步退一步,再进两步。

③分封制与中国社会,如果说分封制是王族最高统治的集团内部的分家析家,那么,它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财产分配方式,分家财产兄弟平享,好处是兄弟平等,人情味很浓,形不成世代的大地主,坏处是不利于财产积累,经常处在发展发家的努力之中,田地分成一块一块,耕作细致,地主没有了土地上的附属权力,而为政权提供了财政来源。

地主不掌握司法、行政权力,个别地主从中游移出来,而为主义提供了基础。

3、宗法

什么是宗法?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宗字在甲骨文中,其上部为屋宇的象形,下部的“示”为神主的象形,设置神主的屋宇就是宗庙。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后世子孙,都属于同一宗族,处理这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与宗庙。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宫殿建筑中“右社稷,左宗庙。”也称“右祀左社”,即在西修筑社稷庙,又在东修建祖庙,有时也有在南,在北等方向的,又根据等级不同,设置宗庙的数字也不一样,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天子的宗庙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称为太庙。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庙与社稷不同作用,出征作战要祭祀太庙。后来,君主继位也要告于太庙,称为告庙,而社稷是在从事大规模农事活动之前要祭祀社稷神。

宗法的主要内容: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宗法的主要形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名有分亲,皆有等衰。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采邑给亲属,大夫亦以大夫之宗室子弟为之,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使族权与政权合一。

宗法制基本信条:尊祖、敬宗。尊祖,尊奉共同的祖先,表现在祭祀上,祭祀祖先的掌握在宗子手中,庶子不能祭祖,他们对于祖先的尊敬,就要通过服从宗子,即敬宗而体现出来。敬宗,是尊祖的表现,尊祖则是必须敬宗。周王室是全国最大的大宗和周王地位最高的宗子,因此都生活在周王的周围,对周王无限崇敬,推而广之。宗统与君统的结合,以族权强化君权,从而加强了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的统治。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的实质:为确立和维持贵族的严格等级制度,是为其实质。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使大家族和国家机器结成一体。

宗法制的作用: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的重要手段。

4、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容和特征如下:

A、土地的所有权,已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周王是最高的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又有最高的权力,这又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层层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就是把土地使用权赋与他们,既然是赐与,也就有权收回。各级贵族各自成为所受分地的实际占有者。他们世世相承,役使奴隶耕作,形成层层相属大小不等、比较稳定的经济单位。但不允许买卖土地,“田里不鬻”。

井田制有两层用意:①对诸侯和百官来说是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②对于直接耕种者来说是作为检验勤惰的计算单位。有一定的面积,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标准。(郭沫若著《奴隶制时代》,第20、28-29页)。

B、井田的区划,一夫受田百亩是通行的标准。一夫为一百亩,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若干个百亩组成一井,九井为一田,面积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为一同,同以上还有终、封、畿等单位,均以十进制递增。井田与井田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径、略、濠、道、路等田腠路径,以及甽、函、沟、淮、浇等大小的灌溉沟渠。这种由许多豆腐干块组成的田地,形状很象汉字的“井”,故称“井田”。

C、保留着定期分配份地的遗风。土地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再易之田。换土易居,爱田易居。

D、百亩而彻的贡税征收,贡税年为十一。

E、井田制是建立在农村公社――邑、里上面《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正。”邑是基本单位,西周时奴隶主贵族封赐土地,都是以邑、里为计算单位,所以邑、里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计算财产的单位。

耕作井田的农民,称为庶人或庶民。

三、国家机器的强化

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称师保。

六卿:师保一般兼领冢宰,为最高执政官,率领众多师士,组成庞大的卿士寮,总揽朝延朝务,卿士寮包括六师:三左三右。三左:太史,掌王的册命及祭典;太祝,掌祭祀祷;太卜,掌卜筮。三右:太宰,掌王室奴隶和财务;太宗,掌贵族事务;太士,掌司法。

诸有司:司徒、司寇、司马、司空,此为比较高级的政务官,一有战事,又是重要的统兵官。他们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

官司之守,分掌各项具体事务。

世官世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形成了世卿世禄制。如周公、召公。

诸侯国大都给周室设立相应的官职,有些诸侯则兼任为王室卿士,但诸侯国的官职等级都比官制等级低。

2、、刑罚和礼乐

A、: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诸侯国也有,大国不过三军,小国一军,每师二千五百人,最高指挥权属于周天子,重要的长官也由周天子任命。但也可以任命大臣或诸侯代表他去指挥。

的编制:官职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作战时以车战为主。

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统一,平时进行生产,战时武装作战,形成“兵农合一”,这是夏商军事制度的共同点。

B、刑罚:夏有《禹刑》,殷有《汤刑》,周有《九刑》。周穆王时命吕侯制定《吕刑》,有五刑:墨、劓、非、宫、大解,此外还有鞭、流、赎、扑四刑,五刑律条三千,刑罚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专为平民而设置的,而贵族则多不受其约束,如有了罪,也可用赎刑,即缴纳一定数量的罚金而免刑。

礼不下达庶人,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度在刑法上的反映。

C、礼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不能绝对化,但在周代的确是对立的。礼乐,原为“禮”,从示,从豊,象用祭器豆中食物,祭祀神祖之形,这是礼的初义,后来成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的工具。礼的内容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外,重要体现为五礼:即吉、凶、军、宾、嘉,也就是有祭祀、丧葬、军旅、朝庭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周人是很讲究礼与仪区别的。礼,内容复杂,总起来说是人们行动的准则;仪,则各种礼节的仪式。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后来演为仅存其形式。实行礼制时,必须有乐舞相配合,乐舞随不同的礼,而演出不同的与礼相合的乐。周公制礼作乐,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反映了西周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

3、对诸侯控制的加强

A、因亲疏、远近不同而划分为五服:甸、侯、宾、要、荒服。

五服:可以视为行政区划,政治地理。

B、诸侯国的机构设置同于王室,而小其规模,降其等级,各项制度(如鼎、隧、旗鼓、服饰)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C、诸侯义务,王室权威:朝见,交纳贡赋和贡税,贡献礼物。周王可以调动,诸侯另提供劳役、助祭义务。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至废除封地。

D、各地发展不平衡性。

第二节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A、农业工具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应用,比石、骨、蚌之类的工具效率高多了,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的使用比夏商更为普遍。可能有了铁制农具。推断西周初年已有了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

B、耕作技术的改进。由原来的抛荒制发展到休耕制――三圃制,菑――休耕不初耕的土地。新――休耕以后新耕二年的田,畬――休耕后连续耕种了三年的土地。

C、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深耕、熟耘、壅土。锄草化为绿肥,堆制积肥,防治虫害。

农作物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

2、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A、工商食官(靠官府给的粮食来生活):手工业垄断在奴隶主国家手中,手工业工人是公家的奴隶,设置众多的官吏去监督他们从事生产,司空是最高的官,有工正、陶正等。

B、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分布地区,已大大超过商朝,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的技术。技术提高,用一模翻制数范,有了焊接技术。类型由酒器多变为礼器,兵器增加。纹饰从繁趋简,显得更加精巧实用,器型由厚重变为轻薄,铭文增多。《毛公鼎》有497字,《史墙簋》有280余字。

C、制陶业的进步,表现在原始瓷器的烧制方面,有陶器上施有青色、黄绿色釉,人称“原始青瓷。”

建筑上用瓦,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有仰瓦、复瓦、瓦当。

纺织业发展,有蚕丝、麻、葛。

制骨、琢玉、车轴和漆器等手工业部门比商代也有所发展,表现了西周手工工业高度的工艺水平。

3、西周商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商业交换和货币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门。

有了固定交易地方—-市,专职官吏-—质人,负责监督交易的进行,负责双方需要订立契约,由质人负责主持和颁发。

民间贸易,以物易物。

货币职能进一步发展,货币除天然贝外,还有玉贝、石贝、骨贝、陶贝。贝有价值尺度的作用。铜也作为货币使用。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合两串为一朋。

二、哲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殷国之际的政治大变动,以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西周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殷人迷信上帝、鬼神,殷王事无大小,无不占卜,这在甲骨卜辞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就是殷人是绝对相信天命的。《尚书·西伯戡黎》记西伯灭黎后,形势对殷不利,国内又不安定,大臣祖伊害怕了,问纣王怎么办?纣王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也相信天命,也占卜,但他们不象殷人那样迷信天命。殷人主要讲帝、上帝,周人主要讲天、天命。殷人的帝往往包含着祖先神,与至高无上的上帝合二为一;周人的天为至上神,以祖先配天。汤武尊命,使他们感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官样文章,是君权神授的依据。他们重视人事的作用,指出“顺乎天而庄乎人”的观点,就是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护天命,因此天子要“敬天”,又须“保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无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下》引《太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太誓》),把天意与民心联系起来,认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表现,给天命赋予新的内容。因此,需要“明德慎罚”。以夏、殷二代为鉴,说明“明德”就能得天命,不明德就要丧失天命。明德,就要不贪图安逸,关心民事,厉行酒禁,要保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永保民”,实际上就是永保王位,保民就是保自己。这样,把天命与人事联系起来,无疑一种历史的进步,把至高无上的神变为有实际民心内容的天命,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种进步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尤其是以参加武王伐纣、主持东征的周公的思想体现,后来的人就很难体会得那么深刻了。

这种思想的产生,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后,一般都要产生,这是中国政治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成功与失败的鉴定,汉朝初年有过对亡秦的总结,唐朝初年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过隋亡的经验,明朝初年朱元璋总结了元朝灭亡的经验,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宝库中的珍品,对于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只着重看前一个朝代的失误,而不能全面来整个历史,就是其局限所在,这在讲分封时已讲过。

这种敬天保民明德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时代,季梁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改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史嚣讲:“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荀子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A、五行:五,指五物,行,指运动。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尚书·洪范》通过武王和箕子的对话,讲五行,水性润下,火性上炎,木可曲直,金可复等,土宜生产庄稼,这是从表面现象去说明五种各自的属性。不过,他们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即由这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组成,是一种解释世界生成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尚书·洪范》成书较晚,但这五行观念当形成于殷周之际,《尚书大传》记载了牧野之战参战士兵们的欢呼:“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共生也;土者,万物之所产生,是为人用。”是说:努力啊,水火金木是人民赖以存在的基础,土是万物赖以生长的基础。这个记载作为殷周之际,是不可信的,但是作为后来人的解释,是可信的。

B、八封与阴阳。传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时,曾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现存《周易》一书中的《易经》,是古代占卜的记录。其中的《易经》成书较晚,是哲学著作。《易经》,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因而也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分别代表阴(- -)阳(—)的两种符号叫做“爻”,由这两个符号组合成不同的“卦”。八种最基本的组合为“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离、垦、兑,分别代表天、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八卦的根本是阴阳,它们互相交感而产生天地万物。这种把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归于阴阳二气的观点,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八卦中的每两卦均互相对立,从对立中演变为六十四卦,以此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阴阳是最根本对立的双方,它们之间不断处于相互消长与转化的状态中。这种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对立双方向矛盾运动的观点,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阴阳与五行,在战国前两者没有联系,战国中期之后渐渐合流,董仲舒时将两个合二为一。

阴阳和五行思想,用来解释世界构成、事物变化转变等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运用在政治上解释汤武,得出顺乎天应乎人的结论,也带有进步意义。但带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后来被无限地扩大开来,与天地万物相联系,有的有合理因素,如天文、中医药哲学,有的就成为了迷信,如算命术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

      礼、乐、诗、书、易、春秋(汉朝)

天文:观象授时,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日食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当为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是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实日期的日食记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周公测景(影)台:利用表,高八尺,圭是与表垂直相连的座子,规定二至、二分。

地图的测制。

医学发展,有了内科、外科、兽医的分科。

4、文字、文献

文字方面,西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代出土的器物多、铭文的篇幅变长。青铜器上出现铭文,现有最早的例子是商代中期,但有字的器数不多,文字也仅有两三个。晚期的铭文只记器主的族氏或名字,最多的未超过五十字,其字体、文例都接近甲骨文。西周前期继承商代传统,行款排列整齐,字体没有波折,笔划起迄相配如一,铭文逐渐加长。西周中晚期(穆王到幽王),铭文多长篇,毛公鼎497字,现为省收藏。春秋战国时代,金文多的形式多样,铭文篇幅短。秦朝常见的是量权上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汉代铜镜上的文字也不太长,多为吉祥语。由此可知,青铜铭文以西周晚期为其代表,铭文单字已超过三千多个。

青铜铭文,不仅对古文字研究有用,而且所记录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与研究古史有关的是:①分封,如颂鼎;②纪念器主的功绩;③赏赐;④战争;武王伐商《利簋》;⑤祭祀;⑥土地制度,卫盉证明土地可转让,⑦法律;⑧嫁女的媵器;⑨箴戒。这些铭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关于周代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可以补证古文献的遗漏缺误,可以证实文献的真实性。

不少西周铜器铭文记有铸器或有关事件的时间,最完整的方式包括年、月、日相、日4项,有60多例,可以确定时间,可以推断王在位时间。

文献: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朝代,当时有很多史官,负责纪录统治者言论和事迹,这种制度当沿自商朝,惟商先人有典有册,但没有商代原始史料作为历史文献传下来,甲骨卜辞到清末才作为考古文献出土,商代其他几篇文献,都是经过周人加工改写,才在《尚书》中传下来的。周代当时编成的史料必然不少,但流传到现在的典型文献是《尚书》中的《周书》部分和《逸周书》七十一篇,这两种书内也掺杂有后人编撰的材料。许多长篇的青铜铭文,也可以说是保持了历史面目的《尚书》篇章。

5、文学艺术

《诗》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后大约近五百年,社会上流传诗歌的汇编,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说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选编才成为现存的样子。收有两周诗三百多篇,因此又称三百篇,当时称为诗,因汉朝人设经学博士,才被尊为《诗经》。其主要内容是风、雅、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历史来说,以诗证史;对于文学来说,可以指以史证诗。在当时,都是很多人都会唱的,与歌舞配在一起,到晋武帝秦始三年,才使《诗经》古谱丧失。

西周音乐的发展,乐器种类增多,金(编钟、鎛)、石(编磬)、丝(琴、瑟)、竹(笛、箫)、瓠(笙、竽)、革(鼓)、土(陶埙)、木(柷圉)等大多齐备。音乐理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衰亡

当一个王朝走到了如日当空的鼎盛之时,也就开始了它的衰落过程。总的说来,王朝的衰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有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淫暴、争权夺利、奢侈无度;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分配上的矛盾、;周边各族的入侵干扰;被统治阶级的生活贫困,奋起反抗等。但在每个王朝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到西周王朝来说,其衰败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西周经历了周文、武的创建时期,成、康的发展兴盛时期,到了周昭、穆时,就进入了社会矛盾日趋深化的时期,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不但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力量,而且使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国家从此走向了衰落的阶段。

其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就是发生了比较急剧的升降起伏现象。有些趋于衰败的旧贵族,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将自己的田地出租或者作价转让给一些新的暴发户。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诉讼纠纷,直接冲击着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并造成了社会和政治上的许多混乱现象。

2、与周边各部矛盾的加剧

西周时,周边各族的社会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周王朝有着远近、多少不等的联系,这在讲分封时和对诸侯国的控制时已讲过。但随着各地区各族经济的发展,它们与周王室的矛盾逐渐加剧,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南方—-荆楚。荆楚,是地域名,又是国名、族名。地域名,起源很早,国、族名则是后起的。西周中期,楚国尚未十分强大,并没有形成对西周的严重威胁,因此,本课所说的荆楚应多指地域名。对南方的荆楚,有昭王的南征。周初,注意力在东方,周昭王时转移到南方。十六年,南征取得了胜利,很多参加者获得了很多赏赐,铸成了很多青铜器。十八年末到十九年九月,周昭王率六师南征,祭公随王同行,在回师途中,在天昏风大浪急的汉水之滨,周六师不战自溃,全军覆没,周昭王死于汉水之中。靠辛余靡捞起了尸体。《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音初篇》、《帝王世纪》、《水经注》等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但周王室忌讳此事,称:“南巡不返”,“南行”,“巡狩”之词,后人都不清楚事情,因此,春秋时管仲质问此事,楚屈完则请他问水滨。

西北—-犬戎。周族发祥于西土,曾与戎狄杂错相居,对西方各族有着更多的了解和交往,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咸阳间),地近西域,邻近西戎,有些戎族参加了武王伐纣战争,很多民族,与周有朝贡关系。但也有的叛服不常,因为犬戎(即猃狁的前身),不及时朝贡,周穆王西征犬,祭公谋父主张实行怀柔,区别对待。(见《国语·周语上》)周穆王不听,俘获了犬戎的五王,又得到了四白鹿、四白狼,并把俘获的犬戎迁到内地,安置在太原(今甘肃平凉,一说为陕晋北邻的高原地区),周穆王在军事上胜利了,但在政治上失败了,从此,荒服不至,断绝了与周王朝的关系,使得周与西方诸侯冲突更为严重。

东南—-徐奄。东方地区所聚居的主要有淮、徐、舒等族,他们曾在周公东征后归服于周王朝,但民族的交流、融合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决不会仅有一次东征或几次平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到周穆王时,东方夷人势力又有所发展,出现了徐夷僭号的情况。

周穆王平乱,平定徐偃王之乱,因属传奇的创造,楚文王与周穆王相距有300年之久,不可能同时并驾齐驱在平定徐偃王的战场上。但周穆王确实主持了平定东国的战争,这在班簋中说得较为具体。

3、人民群众的反抗竞争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剥削,就有斗争。西周时的社会矛盾,不仅表现为统治阶级内部和周边各都。而且也存在于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之间。表现形式,是国、都与鄙、野的差异和对立。人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奴隶逃亡。

何兹全认为:周人住在国中为国人,商人住在野中为野人。国人主要的是贵族以外的周族自由平民。

二、西周王朝的衰亡

1、厉王荣典

周厉王姬胡,谥号为厉,周夷王之子。周夷王下堂而见诸侯,放下至高无上的天子的架子总算保住了周王朝的权威,得到各诸侯的拥护。周厉王继位之后,安抚诸侯、贵族,拉拢赏赐,稳定了政局,逐步改变了王权衰微的状况。贵族有纠纷请王室裁判,荆楚地区熊渠也去掉了王号。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有一支强大的基础上,为了支持这支,必须有充裕的财政来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周厉王为此而不惜一切手段聚敛财物,听从了大臣荣夷公所献的专利计策。所谓专利,就是把原始公有的山川林泽和贵族占有的一部分山林田牧收归国王所有,垄断其收益,不准平民大众随便到山林河湖里去采樵渔猎。这种方法虽有利于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但违背了人们行之已久的习惯,不便于贵族和平民,因此被称为厉王荣典。

2、国人

厉王的专利,使周王室与社会各阶层处在了尖锐对立的矛盾之中。大夫芮良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劝周厉王远离荣夷公,效法后稷、文王行布恩施利,并断言:荣夷公得重用,周国一定失败。周厉王不听,反而提荣夷公为卿士,诸侯们再也不来朝见了。周厉王的专利,激起了国人的反抗。所谓国人,就是指居住在“国中”的群众,其中平民为主。这些平民,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他们虽然具有自由民的身份,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要依附于贵族,他们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又相对立,他们聚居在国中,成为国人的基本群众,有些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也纷纷下降到或接近于平民,也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百工、商贾以及其他一些属于社会下层的群众,也属于国人阶层。(当时国人还有相当大的权力,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国人有氏族沿续下来的氏族成员的民主权,国人人数众多,出兵打仗要依靠它。国君如果不同意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驱逐国君下台。)周厉王的专利,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为国人带来了灾难,出现了国人谤王的情况,周厉王用卫巫监谤,国人只得道路以目。周厉王自以为能弭谤,召公指出: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更严重,一条河堵住,就会溃决,造成灭顶之灾,伤害的人很多,平民的言论也是这样,堵塞言论,会危害国家的统治。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疏导水路,使它畅行无阻,善于治国的人,要让平民畅所欲言。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厉王根本不听,朝廷上下再也没人敢说话了。于此同时,戎狄攻周,打到了犬丘,杀害了秦仲之族,周军讨伐不胜而归。就在周厉王内外交困之时,西周犹如布满了干柴的原野,又如装上导火索的火药库,只要有星星之火,就会燃成燎原之势。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参加者有国人,还有工匠等揭杆而起,冲向王宫。周厉王一看大势已去,只得狼狈地逃出镐京,渡过黄河,一直逃奔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史又称此事为:厉王奔彘。国人,不仅赶走了周厉王,而且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它的崩溃。

3、共和行政:

厉王逃走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由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称共和行政。此外还有:①《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书载为共伯和主政。②《左传》说是周同姓诸侯,轮番主政。③《国语集证》认为在朝公卿与周同姓外藩诸侯轮番执政。④李西兴《共和新探》主张成周由共伯和主政,称共和,宗周由召伯执政,是为二伯主政,载《人文杂志》1984年5月。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4、宣王中兴

周宣王名静,周厉王之子,他经历了国人的洗礼,目睹了其父奔彘的下场,洞察了社会的弊病所在,继位之后,革新政治,变革制度,任贤使能,以召公为辅佐,起用尹吉甫、樊侯仲山甫、南仲、方叔、申伯、程伯休父等贤臣良将,效法周文、武、成、康先王,励精图治,力挽周王朝的颓败之势,南征北战,打退了蛮夷戎狄的进攻,再振周王室的雄风,诸侯又朝周,史称宣王中兴。

南征淮夷:淮夷,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夷族,曾与周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周厉王时,曾侵扰周边,周军征伐不胜而回。周宣王时,命召公统军出征,并调太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卿士南仲等率师南征,平定了淮夷反抗。在《诗经·大雅·江汉》和一些青铜器铭文上有记载。南征淮夷,不仅安定了南边地区,免除了后顾之忧,还在经济上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征伐猃狁创造了条件。

北伐猃狁:猃狁离周王朝京师较近,威胁尤大。周宣王命南仲筑城朔方,又命尹吉甫率师出征。《诗经·小雅·六月》和《出车》记载了其情况。《兮甲盘》和《虢季子白盘》记载了其获胜的情况。终于解除了猃狁的威胁。

征伐荆蛮:周宣王令方叔率师讨伐对周形成威胁的荆蛮。《诗经·小雅·采芑》记载了其情况,暂时地遏制了荆楚的发展势头,稳定了周对南方的各方国的统治。

出击西戎:西方的戎族,也即是猃狁,分支众多,势力雄厚,周宣王召秦仲之子庄公兄弟五人,拨给七千名士兵,让他们继续征讨西戎,终于迫使西戎退却,扭转了一贯失败的战局。这既解除了西方戎狄对周的威胁,也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

征伐徐方:徐方,是淮夷中的一支,位处在淮水之北,叛而不归顺王室,周宣王亲自率军出征徐方。《诗经·小雅·常武》中有记载。

与此同时,周宣王在谢地(今河南南阳)建成了以他的舅父申伯为首的防线,在北方韩城(一说今陕西韩城,一说东北地区)建成了以韩侯为首的防线,西方有秦庄公兄弟进行防守,周宣王使危机四伏的周朝再次回光返照,形成了所谓宣王中兴。

宣王中兴,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即每当一个王朝、皇朝走向衰微时,总有人希望有周宣王式的人物再世,而且确实也有些君主挽救危局,使皇朝衰微而复振,很多中兴的帝王也与宣字有关系。汉室帝刘询、陈宣帝陈顼、康宣宗李忱、明宣宗朱瞻基。当然,也有些想中兴而未能中兴的君主,也称为宣宗,金宣宗完颜询南逃迁都,清宣宗旻宁举棋不定,丧权辱国。可以说,周宣王作为西周中兴君主,而成为历代中兴的楷模。中兴有三种:一是旧皇朝灭亡,重建后仍用前朝的名称为中兴,如少康、光武。二是朝代中后期,如武丁、汉昭室。三是编安的讳称,晋中兴、建炎中兴。(中兴是中国历代的一种现象,表明统治者又有能力进行自我调整,然而发展到鼎盛,而取得暂时平静,象少康中兴、商武丁中兴、汉昭宣中兴。)

当然,在对外征战方面,周宣王打了一些胜仗,但也打了一些败仗,尤其到了周宣王晚年,在讨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中,都遭失败,特别三十九年(前7年)千亩之战大败,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王朝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险。

5、宣王改革

不籍千亩:周宣王时,旧制度千孔百疮,面临着严重危机,前面我们说过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公田要靠借助民力来耕种,所以又称为“藉田”,在藉田上举行始耕典礼,为藉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所种私田上的收入,就能维持生活了,对于耕种公田也没有什么兴趣了,造成了公田的荒芜。周宣王继位之后,就宣布不籍千亩,即不再举行藉田礼,引起了大臣虢文公的强烈反对。理由讲得十分充分,但周宣王仍不行籍千亩之礼,就是不再干涉老百姓种公田事,这样实际上打破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改变了借民力助耕公田以事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的办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赋税制度变革的先河。

料民太原:由于奴隶逃亡,户口流离,直接由周王室和奴隶主掌握的劳动力和士兵越来越少,所以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年),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后,为了控制人口,增加兵源,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所谓“料民”,料,数也。也就是由国家清点户口、人数,搜捕逃亡的奴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这种工作在奴隶制兴盛时期是不需要的,因为奴隶数字等情况,是掌握在各级奴隶主手中,无须料民就清楚。现在不行,只有登记才能清楚,大臣仲山父劝周宣王不要料民,因为这样,显得王室外强中干,要出现祸乱。这件事为奴隶主和奴隶所反对是没有问题,但都有进步意义。此事开启了各国各朝由清查户口的先河,但也标志着社会危机的演化。

周宣王在西周社会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给衰亡的周王朝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周王朝一度中兴。但在病毒满身的肌体上,注入一些新的药液,其效能很快被其他病菌所吞蚀而失败,因此,修修补补消除不了旧制度的根本弊端。同时,腐朽的旧的土壤上,进行顺应历史发展的,虽然其本意是维护旧制度,并可一时可收到成效,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则不是巩固旧的制度,而是为新制度的产生鸣锣开道。这样,新的因素与旧的体系的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仅进行某方面的改革是不解决问题的,而是呼唤着全面改革的到来,否则,社会危机只会加剧而不会转入安定太平。从清末的新政和西欧封建末期的,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6、幽王亡周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宗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天灾人祸,纷纷而至,但周幽王不但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以满足其奢侈无度的享受。任用贪财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政治更为黑暗,激起了国人更强烈的不满。

幽王宠爱妃子褒姒,烽火以戏诸侯。昏庸残暴。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胡作非为,废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同时把已立为太子的申后的儿子宜臼废去,改令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遭到大臣的反对,但还一意孤行。又出兵伐申国,即申后娘家,太子宜臼的外祖父家。申侯忍无可忍,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联合各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进攻宗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死,褒姒被俘虏而去。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在申国拥立太子宜臼为平王,同时虢公翰又于携地立周王子余臣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这时,晋、卫、秦、郑等国联兵讨平了犬戎之乱,但关中破坏,镐京残破,于是第二年(前770年),晋、郑、卫、秦等以武力护送平王东迁雒邑,史称东周,到此西周灭亡。

《诗经·小雅·正月》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成为中国的女祸说,夏亡有妹喜,商亡有妲已,周亡有褒姒。其实,不仅不在于女后,也不全在于君主,是那个王朝到了腐朽时期,并非哪个人使他灭亡了,是因为它已到了瓜熟蒂落之时。

西周从武王伐纣到平王东迁,历经十二个君主,约280余年。

文档

历史考研笔记资料

中古史笔记:序言:历史的含义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