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算例(较早的算例 采用的参数跟规范条文可能有不一致 仅参考分析过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23:24
文档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算例(较早的算例 采用的参数跟规范条文可能有不一致 仅参考分析过程)

路面结构验算算例算例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1工程概况东北地区某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100km/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5年。所在地区自然区划属Ⅱ-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2-2区,年均降雨量607毫米,年平均气温11.6℃,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2℃,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8℃,多年最低气温为-20℃。2交通参数根据OD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35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5%。根据A.2.4条的规定,方向系数取0.55。根据表A.2.5,车道系数取0.50,则设计
推荐度:
导读路面结构验算算例算例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1工程概况东北地区某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100km/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5年。所在地区自然区划属Ⅱ-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2-2区,年均降雨量607毫米,年平均气温11.6℃,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2℃,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8℃,多年最低气温为-20℃。2交通参数根据OD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35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5%。根据A.2.4条的规定,方向系数取0.55。根据表A.2.5,车道系数取0.50,则设计
路面结构验算算例

算例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1 工程概况

东北地区某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100km/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5年。所在地区自然区划属Ⅱ-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2-2区,年均降雨量607毫米,年平均气温11.6℃,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2℃,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8℃,多年最低气温为-20℃。

2 交通参数

根据OD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35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5%。

根据A.2.4条的规定,方向系数取0.55。根据表A.2.5,车道系数取0.50,则设计车道初始年大型客车和货车日均交通量为962辆/日。

根据式(A.4.2)计算得到15年大型客车和货车累计为850万辆,再由表3.0.4交通荷载等级的规定,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重。

根据OD分析,整车货车比例为35%,半挂车货车比例为45%,根据表A.2.6-1,公路TTC分类属于TTC2。由表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并按车辆类型分布系数、累计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计算得到各类车型交通量,列于表D-1。

表D-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和各车型车辆的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车型分布系数(%)

22.023.32.70.08.37.517.18.510.60.0

交通量(万)186.9197.922.90.070.563.7145.372.290.10.0

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的比例,计算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数量,列于表D-2。

表D-2 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所占比例及相应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交通量(万)186.9 197.9 22.9 0.0 70.5 63.7 145.3 72.2 90.1 0.0
非满载车比例0.920.660.90.560.690.460.0.540.610.0
满载车比例0.080.340.10.440.310.540.360.460.390.0
非满载车

交通量(万)

171.9 130.6 20.6 0.0 48.7 29.3 93.0 39.0 54.9 0.0 
满载车

交通量(万)

15.0 67.3 2.3 0.0 21.9 34.4 52.3 33.2 35.1 0.0 
初拟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根据表6.2.1,需要分析的设计指标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针对这两个设计指标,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的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结合表D-2,计算得到各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所对应的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列于表D-3。

表D-3 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

车型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万)
沥青混合料层

永久变形量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沥青混合料层

永久变形量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
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
2类

0.82.80.535.5137.641.986.0530.8
3类

0.44.11.3314.252.3275.9169.821146.1
4类

0.74.20.3137.614.59.66.2315.6
5类

0.66.30.672.90.00.00.00.0
6类

1.37.910.21505.763.2172.7496.332913.0
7类

1.46.07.8553.041.0206.4228.619026.9
8类

1.46.716.4713.5130.2350.41524.837314.8
9类

1.55.10.7204.358.5169.427.36786.3
10类

2.47.037.8426.8131.8245.82076.4149.4
11类

1.512.12.5985.40.00.00.00.0
合计2.10×103

1.38×105

根据表D-3的计算结果,对应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2.10×107次,对应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38×109次。

3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

结合工程经验,初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列于表D-4,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分别取360mm、380mm和400mm。

表D-4 初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面层AC13 (SBS改性沥青)

40
AC20(9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AC25(90号道路石油沥青)

80

基层水泥稳定碎石360/380/400

底基层级配碎石180
4 路基和结构层材料参数

1)路基顶面回弹模量

路基为受气候影响的干燥类,土质为低液限粘土。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低液限黏土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7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95,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0.8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3MPa。

2)级配碎石底基层模量

根据表5.3.8,经湿度调整后,级配碎石底基层模量取300MPa。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模量和弯拉强度

根据表5.4.5,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弹性模量取24000MPa,乘以结构层模量调整系数0.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模量为12000MPa,弯拉强度取1.8MPa。

4)沥青面层模量

根据表5.5.11,20℃、10Hz时,SBS改性沥青AC13表面层模量取11000MPa,90号道路石油沥青AC20中面层和AC25下面层模量取10000MPa。

5)泊松比

根据表5.6.1,路基泊松比取0.40,级配碎石底基层取0.35,沥青混合料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取0.25。

5 路面结构验算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应力

根据结构层厚度和力学参数,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360mm、380mm和400mm时的层底拉应力,列于表D-5。

表D-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计算结果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mm)

拉应力(MPa)

360

0.252
380

0.236
4000.222
根据表3.0.1,高速公路目标可靠指标β取1.65。

根据气象资料,工程所在地区冻结指数F为242℃·日,按照表B.1.1内插,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取0.95。

根据式(B.2.1-2),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360mm、380mm和400mm,现场综合修正系数kc分别为-1.37、-1.40和-1.43。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查表G.1.2得到基准路面结构温度调整系数=1.16。根据表D-4初拟路面结构和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按式(G.1.3-1)计算得到水泥稳定碎石厚度为360mm、380mm和400mm时,kT2分别为1.17、1.14和1.12。

由表B.2.1-1,疲劳开裂模型参数a=13.24,b=12.52。

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2.1-1)计算不同基层厚度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疲劳开裂寿命,列于表D-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380mm时,基层疲劳开裂寿命可满足表D-3所列设计使用年限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要求,故基层厚度取380mm。

表D-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疲劳开裂寿命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mm)

疲劳开裂寿命(次)
360

1.22×109

380

1.50×109

4001.80×109

2)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

根据表5.5.7中沥青路面气候分区(2-2)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要求,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初步设定三种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变形深度R0,见表D-7。

表D-7 沥青混合料R0取值(mm)

材料类型车辙试验总变形深度R0

改性沥青AC13

2.5

道路石油沥青AC20

5.0
道路石油沥青AC25

5.5

查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18.2℃,带入Tξ和沥青混合料层厚度ha=180mm,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1℃。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六个分层:

40mm改性沥青AC13表面层,分为20 mm +20mm,共二层;

60mm道路石油沥青AC20中面层,分为20 mm +20 mm +20mm,共三层;

80mm道路石油沥青AC25下面层,作为一层。

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以上六个分层应力分别标识为p1~p6,结果列入表D-8。

表D-8 不同分层顶部压应力计算结果(MPa)

p1

p2

p3

p4

p5

p6

0.700.690.670.620.550.48
根据式(B.3.2-3)和式(B.3.2-4),ha=180mm时d1=-4.13,d2=0.66。根据以上分层方法和式(B.3.2-2)规定的取值规则,至上而下各分层的中点深度取值分别为15mm、30mm、50mm、70mm、90mm和140mm,根据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B.3.2-2),可得到六个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取值如表D-9,分别以kR1~kR6表示。

表D-9 各分层修正系数kRi计算结果

kR1

kR2

kR3

kR4

kR5

kR6

3.84 6.92 7.39 6.24 4.75 1.94 
根据以上各参数,采用式(B.3.2-1)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分别以Ra1~Ra6表示,第1层至第6层的永久变形量分别为Ra1=1.2mm,Ra2=2.1mm,Ra3=4.1mm,Ra4=3.0mm,Ra5=1.8mm,Ra6=2.6mm。

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14.8(mm),满足表3.0.6-1容许变形量的要求。

根据式(B.3.4)和表D-7所列车辙试验变形深度R0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要求,取整后列于表D-10。

表D-10 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材料类型动稳定度
改性沥青AC13

≥2500

道路石油沥青AC20

≥900

道路石油沥青AC25

≥800

3)路面低温开裂指数

项目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由B.5.1条的规定,需进行低温开裂指数验算。

根据气候条件,所在地区低温设计温度T为-20℃。

根据式(B.5.1),路基填料为低液限粘土,路基类型参数b=2。

沥青混合料层厚度ha=180mm。

将上述参数带入(B.5.1),当表面层改性沥青的-10℃条件下弯曲梁流变试验的劲度模量St为300MPa时,低温开裂指数CI=1.7,满足本规范3.0.6条对低温开裂指数的要求。

7 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

根据附录B.7节,确定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时,荷载与落锤式弯沉仪相同,荷载盘半径为150mm,荷载为50kN。

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7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95,则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量为67MPa,采用弹性半空间体理论计算得到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为276.0(0.01mm)。

采用表D-4拟定的路面结构以及各层结构模量值,路基顶面回弹模量采用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型乘以模量调整系数kl (kl=0.5 ),为34MPa,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路表验收弯沉值la为23.3(0.01mm)。

8 设计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满足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沥青混合料容许永久变形量和沥青面层低温开裂要求的路面结构设计结果汇总如下:

表D-11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与结构层模量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结构层模量(MPa)

面层AC13 (SBS改性沥青)

4011000
AC20(9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10000
AC25(90号道路石油沥青)

8010000
基层水泥稳定碎石380

12000

底基层级配碎石180300

路基53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90d弯拉强度不小于1.8MPa,并宜不大于2.0MPa。

表面层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应满足本规范5.5.5条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的破坏应变应符合表5.5.6的有关规定。

改性沥青AC13动稳定度不小于2500次/mm,道路石油沥青AC20动稳定度不小于900次/mm,道路石油沥青AC25动稳定度不小于800次/mm。

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符合第5.5.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要求应符合表5.5.10的有关规定。

设计沥青路面结构的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为276.0(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为23.3(0.01mm)。

(其他要求从略)

算例2: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1 工程概况

华中地区某双车道二级公路,全长60公里,设计车速80km/小时,设计年限12年。所在地区为暖温带性气候,自然区划属Ⅱ-5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1-3区,年均降雨量1毫米,年平均气温14.3℃,月平均气温最低0.1℃,月平均气温最高27.5℃。

3 交通参数

根据OD分析,断面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为9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5.5%。根据A.2.4条的规定,方向系数取0.55;根据表A.2.5,车道系数取1.0,则设计车道初始年日均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为495辆/日,根据式(A.4.2)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累计为296万辆,根据表3.0.4,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轻。

根据OD分析,整车货车比例为45%,半挂车货车比例为25%。根据交通组成由表A.2.6-1,属于TTC3类公路,由表A.2.6-2,本项目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及各车型车辆的累计交通量见表D-12。

表D-12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和各车型车辆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车型分布系数(%)

17.833.13.40.012.54.49.110.68.50.7
交通量(万)52.798.010.10.037.013.026.931.425.22.1
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同时结合表D-12计算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数量,列于表D-13。

表D-1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以及相应的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交通量(万)51.8 96.4 9.9 0.0 36.4 12.8 26.5 30.9 24.8 2.0 
非满载车比例0.900.590.880.00.620.410.680.530.590.58
满载车比例0.100.410.120.00.380.590.320.470.410.42
非满载车

交通量(万)

47.4 57.8 8.9 0.0 22.9 5.3 18.3 16.6 14.8 1.2 
满载车

交通量(万)

5.3 40.2 1.2 0.0 14.1 7.7 8.6 14.7 10.3 0.9 
初拟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根据表6.2.1,需要验算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和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针对这三个设计指标,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结合表D-13,计算得到各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所对应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列于表D-14。

表D-14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

车型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万)
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永久变形量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永久变形量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
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
2类

0.82.80.62.937.9 14.8 28.5 15.3 
3类

0.44.10.45.623.1 1.7 23.1 225.0 
4类

0.74.20.98.86.2 5.1 8.0 10.6 
5类

0.66.30.712.40.0 0.0 0.0 0.0 
6类

1.37.91.617.129.8 111.1 36.7 240.5 
7类

1.461.911.77.5 46.1 10.1 .9 
8类

1.46.71.812.525.6 57.8 33.0 107.8 
9类

1.55.12.812.524.9 75.2 46.6 184.4 
10类

2.473.713.335.6 72.2 54.9 137.2 
11类

1.512.11.620.81.8 10.5 1.9 18.1 
合计7.50×102

1.27×103

根据表D-14的计算结果,对应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永久变形量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7.50×106次,对应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27×107次。

3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

结合工程经验,初拟路面结构见表D-15,沥青混合料层厚度分别为120mm、140mm和160mm。

表D-15 初拟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面层AC13(9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25(90号道路石油沥青)

80/100/120

基层级配碎石300

底基层级配碎石200
4 路基和结构层材料参数

1)路基顶面回弹模量

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粘土质砂路基标准状态下的回弹模量取75MPa,湿度调整系数Ks取1.1,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0.85,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70MPa。

2)级配碎石层模量

根据表5.3.8,经湿度调整后,级配碎石基层模量取500MPa,级配碎石底基层模量取300MPa。

3)沥青混合料层模量

根据表5.5.11,20℃、10Hz时,90号道路石油沥青AC13表面层模量取9000MPa,AC25下面层模量取10000MPa。

4)泊松比

根据表5.6.1,路基泊松比取0.40,沥青混合料层泊松比取0.25,级配碎石基层和底基层泊松比取0.35。

5 路面结构验算

1)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

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沥青混合料层厚度为120mm、140mm和160mm时,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结果列于表D-16。

表D-16 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计算结果

沥青混合料层厚度(mm)

拉应变(με)

120

106.3
140

92.8
160

81.4
根据表3.0.1,二级公路目标可靠指标β取1.04。

工程所在地区不是季节性冻土地区,按表B.1.1的规定,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取1.0。

根据附录G计算对应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验算的温度调整系数kT1。沥青混合料层厚度为120mm、140mm和160mm时,温度调整系数kT1分别为1.14、1.18和1.22。

根据常用AC25型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情况,沥青饱和度VFA取65%。

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1.1)计算不同沥青混合料层厚度时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见表D-17。根据交通参数分析,设计使用年限内对应沥青混合料层疲劳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7.50×106,沥青混合料层厚度取140mm时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都可满足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的要求,故面层厚度取140mm。

表D-17 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

沥青混合料层厚度(mm)

疲劳开裂寿命(次)
120

5.83×106

140

8.93×106

160

1.30×107

2)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

根据表5.5.7中沥青路面气候分区(1-3)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要求,结合工程经验,初步设定两种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变形深度R0,见表D-18。

表D-18 沥青混合料R0取值(mm)

材料类型车辙试验总变形深度R0

改性沥青AC13

4.5

道路石油沥青AC25

4.5
查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20.9℃,带入Tξ和沥青混合料层厚度ha=140mm,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3.1℃。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六个分层:

40mm道路石油沥青AC13表面层,分为20mm+20mm,共二层;

100mm道路石油沥青AC25下面层,分为25mm+25mm+25mm+25mm,共四层。

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以上六个分层应力分别标识为p1~p6,结果列入表D-19。

表D-19 不同分层顶部压应力计算结果(MPa)

p1

p2

p3

p4

p5

p6

0.700.680.610.470.320.18
根据式(B.3.2-3)和式(B.3.2-4),ha=140mm时d1= -5.68,d2=0.71。根据以上分层方法和式(B.3.2-2)规定的取值规则,至上而下各分层的中点深度取值分别为15mm、30mm、52.5mm、77.5mm、102.5mm和127.5mm,根据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B.3.2-2),可得到六个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取值如表D-20,分别以kR1~ kR6表示。

表D-20 各分层修正系数kRi计算结果

kR1

kR2

kR3

kR4

kR5

kR6

3.306.887.545.964.102.62
根据以上各参数,采用式(B.3.2-1)计算六个分层的永久变形量,分别以Ra1~Ra6表示,第1层至第6层的永久变形量分别为Ra1=1.4mm,Ra2=2.8mm,Ra3=3.2mm,Ra4=1.6mm,Ra5=0.5mm,Ra6=0.1mm。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9.6(mm),满足表3.0.6-1容许变形量的要求。

根据式(B.3.4)和表D-18所列车辙试验变形深度R0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要求,取整后列于表D-21。

表D-21 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材料类型动稳定度
道路石油沥青AC13

≥1000

道路石油沥青AC25

≥1000

3)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

根据附录G,沥青混合料层厚度为140mm时,温度调整系数kT3为1.02。

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4.1),计算当量设计轴载累计次数Ne3为1.27×107时,路基顶面容许竖向压应变值εz为315.7με。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沥青混合料层厚度为140mm时,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为217.8με,满足路基顶面容许竖向压应变要求。

6 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

根据附录B.7节,确定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时,荷载与落锤式弯沉仪相同,荷载盘半径为150mm,荷载为50kN。

路基标准状态下的回弹模量取75MPa,湿度调整系数Ks取1.1,则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量为83MPa,采用弹性半空间体理论计算得到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为222.6(0.01mm)。

采用经过验算的结构层厚度以及各层结构模量值,路基顶面回弹模量采用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型乘以模量调整系数kl (kl=1.0 ),为83MPa,根据层间连续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路表验收弯沉值la为32.9(0.01mm)。

7 设计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满足沥青层疲劳开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和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要求的路面结构设计结果汇于表D-22:

表D-22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与结构层模量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结构层模量(MPa)

面层AC13(9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9000

AC25(90号道路石油沥青)

10010000

基层级配碎石300

500

底基层级配碎石200300

路基70

道路石油沥青AC13和道路石油沥青AC25的动稳定度不小于1000次/mm。

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符合第5.5.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要求应符合表5.5.10的有关规定。

设计沥清路面结构的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为222.6(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为32.9(0.01mm)。

(其他要求从略)。

算例3: 改建设计

1 工程概况

华东地区某一级公路,2000年通车,已接近既有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近年来路面病害日益严重,为提高服务水平,拟进行改建。本项目全长20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km/小时,改建后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区划属Ⅳ-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1-3区,年均降雨量1047毫米,年平均气温15.9℃,月平均气温最低为2.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1℃。

2 既有路面调查

2008年针对车辙和路表抗滑性能衰减进行了一次加铺,加铺采用SBS改性沥青AC13,厚度为4cm,目前路面结构见表D-23。

表D-23 既有路面结构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2008年加铺层

AC13(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既有路面面层AC16(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20(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既有路面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300
调查表明既有路面主要病害是车辙、横向裂缝和网裂。K0+000~K5+000(以下称东段)和K5+000~K20+000(以下称西段)路况存在明显差异。东段路面病害严重,路面损坏状况评价等级为中,且路表弯沉值较大,落锤式弯沉仪检测弯沉代表值为40(0.01mm),结构强度评价等级为差;西段路况较好,路面损坏状况评价等级为良,落锤式弯沉仪检测弯沉代表值为26(0.01mm),结构强度评价等级为良。

现场每公里钻取两个芯样,分析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芯样完整性与路表病害密集程度和弯沉的关系,表明弯沉和路表病害密度达到表D-24所列条件之一时,基层芯样松散或强度严重不足。

表D-24 对应芯样松散或强度严重不足时的路况指标

指标标准
破损密集程度(处/100米)*

多于或等于5处

路表弯沉值(0.01mm)

≥ 35

注:此处路面破损包括横向裂缝、坑槽、网裂、修补,不含车辙病害。

公路沿线路基状况和水文条件良好,主线桥梁和其他构造物结构状况良好。

3 交通参数

根据现场交通调查和历史交通数据分析,断面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为20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5.0%,方向系数为0.56,车道系数为0.5,设计车道初始年日均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为560辆/日,根据式(A.4.2)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货车和大型客车交通量累计为441万辆,根据表3.0.4,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中等。

根据现场调查,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及各车型车辆的累计交通量见表D-25。

表D-25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和各车型车辆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车型分布系数(%)

19.526.05.61.26.77.512.39.411.80.0

交通量(万)86.0114.724.75.329.633.154.341.552.00.0
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结合表D-25计算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数量,列于表D-26。

表D-26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以及相应的交通量

车辆类型2类

3类

4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类

11类

交通量(万)86.0114.724.75.329.633.154.341.552.00.0
非满载车比例0.0.580.860.460.750.600.610.470.750.0
满载车比例0.110.420.140.540.250.400.390.530.250.0
非满载车

交通量(万)

76.566.521.22.422.219.833.119.539.00.0
满载车

交通量(万)

9.548.23.52.97.413.221.222.013.00.0
针对这三个设计指标,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结合表D-26,计算得到各车型非满载车和满载车所对应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列于表D-27。

表D-27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作用次数

车型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万)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和层底拉应变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和层底拉应变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
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
2类

0.82.80.535.561.226.538.3335.9
3类

0.44.11.3314.226.6197.586.515133.3
4类

0.74.20.3137.614.914.56.4475.8
5类

0.66.30.672.91.518.01.5208.4
6类

1.37.910.21505.728.858.4226.111123.9
7类

1.467.8553.027.879.4154.87317.3
8类

1.46.716.4713.546.3141.8542.715096.2
9类

1.55.10.7204.329.2112.113.644.3
10类

2.47.0

37.8426.893.791.11475.55553.3
11类

1.512.12.5985.40.00.00.00.0
合计1.07×103

6.23×104

根据表D-27计算结果,对应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和层底拉应变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07×107次和对应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6.23×108次。

4 初拟改建方案

1)既有路面分段

根据既有路面调查情况,东段和西段路况差异较大,分别拟定改建方案。

2)既有路面处理

西段路况较好,没有路段达到表D-24所列损坏或路表弯沉标准,拟对既有路面局部病害处治后,直接加铺面层。

东段约80%的路段达到表D-24所列损坏或路表弯沉标准,基层结构性损坏严重,同时沥青面层病害严重。拟将既有路面沥青面层铣刨后,加铺基层和面层。

3)初拟改建方案

根据西段和东段路况,西段既有路面局部病害处置后加铺40~60mm道路石油沥青AC13;东段铣刨至既有路面基层顶后,加铺180~220m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100mm沥青面层,两段加铺结构分别列于表D-28和表D-29。

表D-28 西段加铺结构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加铺层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50/60

病害处治后的

既有路面面层

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16(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20(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既有路面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300
表D-29 东段加铺结构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加铺层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20(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水泥稳定碎石180/200/220

既有路面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300
5 结构层材料参数

1)西段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取落锤式弯沉仪实测弯沉盆反算模量,均值为60MPa。

对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钻取芯样,按附录E实测的芯样弹性模量均值为20000MPa,乘以结构层模量调整系数0.5,得到结构层模量为10000MPa。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T0851测定的弯拉强度均值为1.6MPa。

既有路面结构沥青混合料层厚140mm,无法采用芯样实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按落锤式弯沉仪实测弯沉盆反算的模量均值为8500MPa。

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T0738测试加铺层AC13动态模量均值为10000MPa。

2)东段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

根据7.4节的规定,东段既有路面破坏严重,且采用较厚的加铺方案,不再验算既有路面结构层疲劳。以既有路面基层顶面当量模量进行加铺层结构验算。选择代表性段落开挖面层后实测基层顶面弯沉均值为55(0.01mm),根据式(7.4.4)计算得到基层顶面当量模量为336MPa。

加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按附录E实测的养生90d后弹性模量为24000MPa,乘以结构层模量调整系数0.5,得到结构层模量为12000MPa。根据《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T0851测定的弯拉强度均值为1.8MPa。

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T0738测试加铺层AC13动态模量均值为10000MPa,AC20动态模量均值为11000MPa。

3)泊松比

根据表5.6.1,路基泊松比取0.40,沥青混合料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取0.25。

6 改建路面结构验算

由表6.2.1,路面结构需验算的设计指标包括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本算例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从略,以下仅给出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拉应力验算的过程。

根据7.4.3条和7.4.4条的规定,西段需验算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层底拉应力,东段需验算加铺层水泥稳定碎石层层底拉应力。

1)西段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层底拉应力

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表D-28所列改建方案当加铺层厚度分别为40mm、50mm和60mm时,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层底拉应力列于表D-30。

表D-30 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底拉应力计算结果

加铺层厚度(mm)

拉应力(MPa)

40

0.310
50

0.299

600.271
根据表3.0.1,一级公路目标可靠指标β取1.28。

工程所在地区不是季节性冻土地区,按表B.1.1的规定,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取1.0。

根据式(B.2.1-2),加铺层厚度分别为40mm、50mm和60mm时,现场综合修正系数kc分别为-1.24、-1.26和-1.29。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查表G.1.2得到基准路面结构温度调整系数=1.35。根据表D-28初拟加铺结构和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根据式(G.1.3-1)计算得到加铺层厚度为40mm、50mm和60mm时,kT2分别为1.50、1.55和1.59。

由表B.2.1-1,疲劳破坏模型参数a=13.24,b=12.52。

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2.1-1)计算不同加铺层厚度时,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疲劳开裂寿命见表D-31,可见加铺层厚度为60mm时,基层疲劳开裂寿命可满足表D-27所列设计使用年限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要求,故加铺层厚度取60mm。

表D-31 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层疲劳开裂寿命

加铺层厚度(mm)

疲劳开裂寿命(次)
40

4.69×108

50

5.27×108

607.94×108

2)东段加铺层水泥稳定碎石层层底拉应力

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表D-29所列加铺结构当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分别为180mm、200mm和220mm时,其层底拉应力列于表D-32。

表D-32 加铺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层层底拉应力计算结果

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mm)

拉应力(MPa)

180

0.504
200

0.458
2200.417
工程所在地区不是季节性冻土地区,按表B.1.1的规定,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取1.0。

根据式(B.2.1-2),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分别为180mm、200mm和220mm时,现场综合修正系数kc分别为-0.33、-0.53和-0.70。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查表G.1.2得到基准路面结构温度调整系数=1.35。根据表D-29初拟加铺结构和结构层材料参数。根据式(G.1.3-1)计算得到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分别为180mm、200mm和220mm时,kT2分别为1.44、1.36和1.30。

由表B.2.1-1,疲劳破坏模型参数a=13.24,b=12.52。

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2.1-1)计算不同加铺层厚度时,加铺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层疲劳开裂寿命列于表D-33。可见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为220mm时,其疲劳开裂寿命可满足表D-27所列设计使用年限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要求,故加铺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取220mm。

表D-33 加铺水泥稳定碎石层疲劳开裂寿命

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mm)

疲劳开裂寿命(次)
180

3.31×108

200

4.62×108

2206.34×108

7 路表验收弯沉值

采用附录B.7节规定荷载,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加铺后路面结构路表验收弯沉值la西段为19.6(0.01mm),东段为14.6(0.01mm)。

8 设计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满足验算要求的路面结构设计结果汇于表D-34和D-35。

西段既有路面局部病害处置后直接加铺60mm道路石油沥青AC13,加铺后路面结构组合和结构层模量列于表D-34。

表D-34 西段加铺后结构组合和结构层模量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结构层模量(MPa)

加铺层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10000
病害处治后的

既有路面面层

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8500
AC16(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
AC20(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
既有路面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30010000
既有路基60
东段铣刨至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基层顶面后,加铺220m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100mm沥青面层,加铺后路面结构组合和结构层模量列于表D-35。

表D-35 东段加铺后结构组合和结构层模量

结构层材料类型厚度(mm)

结构层模量(MPa)

加铺层AC13 (70号道路石油沥青)

4010000
AC20(70号道路石油沥青)

6011000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20

12000
既有路面石灰粉煤灰基层顶面

336
设计改建方案的西段路表验收弯沉值为19.6(0.01mm),东段路表验收弯沉值为14.6(0.01mm)。

(其他要求从略)。

文档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算例(较早的算例 采用的参数跟规范条文可能有不一致 仅参考分析过程)

路面结构验算算例算例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1工程概况东北地区某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100km/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5年。所在地区自然区划属Ⅱ-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属2-2区,年均降雨量607毫米,年平均气温11.6℃,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2℃,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8℃,多年最低气温为-20℃。2交通参数根据OD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35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5%。根据A.2.4条的规定,方向系数取0.55。根据表A.2.5,车道系数取0.50,则设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