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 工作阶段 | 工作内容 | 收集资料 | 是√ |
|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 场地利用变迁资料 | 航片与卫星图片 | |
| 场地使用(不动产交易中心、土地流转分类) | |||
| 土地登记信息资料 | |||
| 土地规划资料 | |||
| 场地环境资料 |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 | ||
| 场地危险废物堆放记录 | |||
| 自然保护区及水源地保护区等的位置关系 | |||
| 场地相关记录 | 产品、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清单 | ||
| 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 | |||
| 地下管线图 | |||
| 化学品储存及使用清单 | |||
| 泄露记录、废物管理记录 | |||
| 地上及地下储罐清单 | |||
| 环境监测数据 | |||
| 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 |||
| 环境审计报告和地勘报告 | |||
| 有关文件 |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 ||
| 环境质量公告 | |||
| 企业在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 | |||
| 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 | |||
| 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信息 | 地理位置图 | ||
| 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 | |||
| 场地所在区域的社会信息 | 人口密度和分布 | ||
| 敏感目标分布 | |||
| 土地利用方式 | |||
| 区域所在地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 | |||
| 相关国家和地方、法规与标准 | |||
| 当地地方性疾病统计信息 |
| 工作阶段 | 工作内容 | 收集资料 | 是否√ |
| 二、现场踏勘 | 安全防护 | 安全帽 | |
| 防护手套 | |||
| 雨靴 | |||
| 铲子等 | |||
| 现场踏勘范围 | 场地内 | ||
| 场地外(根据污染物迁移范围来定) | |||
| *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 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资使用、生产、贮存 | ||
| 三废处理与排放以及泄露状况 | |||
| 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异常迹象 (罐、槽泄露、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 |||
| 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 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与污染源 | ||
| 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异常迹象 (罐、槽泄露、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 |||
| 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 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类型 (住宅、商店和工厂) | ||
| 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类井(水井等) | |||
| 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 | |||
| 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 | |||
| 地面上的沟、河、池 | |||
| 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 | |||
| 道路和公用设施 | |||
| 地质、水文地质 和地形 | 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形 | ||
| 周围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地 | |||
| 场地内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外 |
| 重点踏勘对象: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处理、储存、处置;生产过程和设备、储罐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体,污染和腐蚀的痕迹;排水管或渠、污水池或其他地表水体、废物堆放地、井等 | |||
| 现场踏勘方法:对异常气味的辨识、摄影和照相、现场笔记、快速测定仪器 |
| 工作阶段 | 工作内容 | 细分项目 | 是否√ |
| 三、人员访谈 | 场地现状或 历史知情人 | 场地管理机构 | |
| 地方 | |||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
| 场地过去使用者1 | |||
| 场地过去使用者2 | |||
| 场地过去使用者3 | |||
| 现在使用者 | |||
| 场地所在地及熟悉场地的第三方 | |||
| 访谈内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以及信息补充和已有资料的考证 | |||
| 访谈方法: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 | |||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分析工作计划)
| 工作阶段 | 工作内容 | 收集资料 | 备注 |
| 一、核查已有信息 | 重要环境信息 | 土壤类型 | |
| 地下水埋深 | |||
| 查阅 | 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或场地周围环境可能分布和迁移信息 | ||
| 查阅 | 污染物排放和泄露信息 | ||
| 二、判断污染物的可能分布 | 依据 | 场地具体情况 | |
| 场地内外的污染源分布 | |||
| 水文地质条件 | |||
|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 |||
| 三、制定采样方案 | 水平布点方法 | 布点的理由HJ25.2 | |
| 垂直方向 | 污染源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以及水文地质进行判断 | ||
| 了解不足,可按照0.5-2.0米等间距设置采样位置 | |||
| 地下水清洁对照点 | 选择场地附近,考虑地下水的流向、水力坡降、含水层渗透性、埋深和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因素 | ||
| 临近或现有地下水监测井 | 如果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可以作为地下水取样点或对照点 | ||
| 制定健康和安全防护计划 | 根据现场工作实际情况 | ||
| 四、制定样品分析方案 | 检测项目 | 根据场地内外潜在污染源和污染物,同时考虑污染物迁移转化,判断样品的检测分析项目 | |
| 不确定项目,可选取潜在典型污染样品进行筛选分析。 | |||
| 一般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和石棉。 | |||
| 土壤和地下水明显异常而常规检测项目无法识别,可采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筛选 | |||
| 五、质控 | 质控措施 | HJ25.5;HJ/T1;HJ/T166 |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分析工作计划)
| 工作阶段 | 工作内容 | 收集资料 | 备注 |
| 一、评估初步采样分析结果 | 分析初步采样获取场地信息 | 土壤类型 | |
| 水文地质条件 | |||
| 现场和实验室检测数据 | |||
| 初步确定污染物 | 种类 | ||
| 程度 | |||
| 空间分布 | |||
| 评估初步采样分析 |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
| 二、制定采样方案 | 系统布点法加密布设采样点 | 需要划定污染边界范围的(40*40) | |
| 垂直方向采样深度和间隔根据初步采样结果判断 | |||
| 三、制定样品分析方案 | 样品分析项目 | 以已确定的场地关注污染物为主 | |
| 其他 | 发现问题后,对采样方案和工作程序调整 | ||
| 四、现场采样 | 采样前准备 | 定位仪器 | |
| 现场探测设备 | |||
| 调查信息记录装备 | |||
| 监测井的建井材料 | |||
| 土壤和地下水取样设备 | |||
| 样品的保存装置 | |||
| 安全防护装备 | |||
| 定位和探测 | 卷尺、GPS卫星定位仪、经纬仪和水准仪; 具体位置和地面标高,在采样布点图标出 | ||
| 探测地下障碍物 | 采用金属探测器或探地雷达,确保采样位置避开地下电缆、管线、沟、槽等地下障碍物。 | ||
| 地下水水位 | 水位仪 | ||
| 地下水非水相液体 | 油水界面仪 | ||
| 现场检测 | 便携式(有机物、重金属、生物毒性、地层和污染物垂向分布、土壤气体、地球物理、地下水水温、pH、电导率、浊度、氧化还原电位) |
| 五、土壤样品采集 | 表层和深层土 | 考虑可能释放和迁移的深度 | |
| 污染物性质 | |||
| 土壤质地和孔隙度 | |||
| 地下水水位和回填土 | |||
| 采集含挥发性污染物的样品时 | 减少扰动、严禁对样品均质化处理 | ||
| 土壤样品采集后 | HJ25.2 | ||
| 土壤采样现场记录 | 样品名称和编号 | ||
| 气象条件 | |||
| 采样时间 | |||
| 采样位置和深度 | |||
| 样品质地、颜色和气味 | |||
| 检测结果以及采样人员 | |||
| 六、地下水水样采样 | 建地下水监测井 | 设计、钻孔 | |
| 过滤管和井管选择和安装 | |||
| 滤料选择和装填 | |||
| 封闭和固定 | |||
| HJ/T1 | |||
| 其他 | HJ25.2 | ||
| 样品追踪管理 | 保存、运输、交接书面记录 | ||
| 七、整理分析数据 | 数据评估 | 确定是否需要补充采样分析 |
| 结果分析 | 确定场地关注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