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内容 | 29课 《寓言两则》 |
| 目标及重难点 |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
| 学情的分析 | 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
| 问题的预测 | 根据学生的情况,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并引导,但学生的配合肯定有待练习提高。 |
| 生成的预估 | 从学生平时的表现看,在老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的提问回答,会按照预定的问题靠近并得以实现,但不会达到全员的参与,甚至会更少。 |
| 状态的预见 | 就现在的学习情况,课上状态不会理想,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不会很好。 |
| 效果的预评 | “通过自学学生明白了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告诉了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下功夫就能成功。 |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 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⑶ 结果学得怎样?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为纪昌勤学苦练,很有恒心和毅力;练好了基本功。) 三、总结课文,揭示寓意 1、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写几句话。(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二课时《扁鹊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 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 2、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或者课件播放扁鹊的故事: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的医学家,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学课文 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习生字: ⑴ 字音重点的是: “肠”读成 chá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韵。 “烫”和“汤”都是后鼻韵。 ⑵ 分析对比记忆字形: “肠、烫、汤”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⑶ 学生质疑,全班讨论理解字(词)义: 一声不响: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理会。 缚:搽上,涂上。 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思考: 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回答思考题,同时指导朗读: ⑴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⑵ 每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当时双方分别会想些什么?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要有变化) 如: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3、抽学生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教师小结: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讳疾忌医才让蔡桓公丧失了生命)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
| 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请治)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病入膏肓 浑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
| 课后反思 |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单元要求: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我决定以本课为例,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在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内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基本上把课文读一遍,没有详略没有概括,这是很让我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课文的提纲,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将内容说完整。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说,并一再强调这是按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好好地使用这种方法。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概括文章大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等到五六年级就会遇到更到的困难,所以,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