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URNALoF
WLⅣIUNIVERSITY
第3卷第3期Vol3No32001
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
章继光
(五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江¨529020)
摘要:陈垣《(元典章)校勘释例》综合前人经验与自己校读《元典章》的体会,将校书之法分为本校、对梗、它校、理校四种。对古籍校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出了系统的总结,使得自西汉末开始的校勘学在20世纪30年代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厥功甚巨。
关键词:陈垣;校勘学;贡献
中国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3—0040—03
作为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献学家.他的史学研究发扬了清代乾嘉汉学的严谨学风,十分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考证。正是凭借着这方面深厚的修养,依靠丰富、可信的资料,他才能深入一般学者难以问津的若干史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陈垣先生对史料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校勘,他在这方面所付出的精力与取得的成果都令人肃然起敬。
对史料、旧籍的校勘素来被视为治史的重要环节与史学研究的前提。清代史学家王呜盛说:“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十七史商榷-序>),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史料的校勘,才能考见它的真实面目,从而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其中的内容。正是基于此,历代学者十分重视古籍校勘,早在汉代它便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工作。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便是这方面卓有贡献的学者。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朝廷派使者搜求遗书于天下。群书汇集长安,统治者感到各书篇卷不一,且文字错讹较多,于是派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经传、诸子、诗赋三类图书,其余兵书、术数、方技各委专人分校,由刘向总其成。刘向死后,哀帝令其子刘歆继父业。这一工作古称“校雠”(或“雠校”)。《太平御览》卷六百零八引《刘向别传》说:“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日雠也。”自刘向创立“校雠”之法,以后各朝学者相起仿效,成绩十分可观。通过这一工作,得以订正古籍文字的讹夺,辨正著作的真伪,辑录散佚的篇章,恢复著作的本来面目,从而为人们阅读古籍、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清代乾嘉时期,随着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研究的深入,考据之风盛行,不少学者在校勘群经诸子及史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正如梁启超说:“清儒之有功于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至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较雠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十六)。乾嘉学者以其深厚的功力“精思博考,不参成见,其是正文字伪体,或求之于本书,或旁证它籍,及援引之类书,而以声类通传为钤键,故能发疑正读,奄若合符”(孙诒让《籀癫述林》卷己《札适序》)。历代学者在他们所校的著作中保存了丰富的校勘史料,有的也提到了某些具体的经验。如顾炎武在《音学五书·自序》中提出“广求证据,互相考验”的原则,认为“凡破一旧说,立一新说都要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书自相证书;旁证者,采之它书也。”又如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指出“校书宜广储副书’,“于书有讹误更定其文者,必须注原文于其
收稿日期:2001—03—26
作者简介:章继光(1944一),男,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万方数据第3卷第3期章继光: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41
下,其两说可通者,亦两存其说。”都是与校勘有关的经验之谈。但它们毕竟是校勘学中的吉光片羽,零星、分散,未成体系。有的学者虽用“校雠”之名,实谈目录之学。如南宋郑樵《校勘略>,实为一部目录学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体例与刘向父子《七略》相类。如前举清代章学诚所著《校雠通义》,虽涉及他本人校书的体会,但基本上是对郑樵《校雠略》在目录学上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所言“校雠”实为目录学之别名,而非刘向父子“一人持本,一人读析”,审定正误的本义。随着文献的极大丰富,私人藏书的风行,清及近代的一些藏书家为提高藏本的价值,纷纷亲自动手校书,这使得古籍校勘经验有更多的积累。清初藏书家孙庆增说:“古人每校一书,先须细心细绎,自始至终,校雠三四次,乃为至善。至于宋刻本,校正字句虽少,而改字不可遽改书上。元版亦然。须将改正字句,写在白纸条上,薄浆浮签,贴本行上”。“凡校正新书,将校正过善本,对临可也。”“然校书须数人相好,聚于一处讲究讨论,寻绎旧文,方可有成。”(《藏书纪要-校雠》)近代藏书家叶德辉说:“今试谈其法,日死校,日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正错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它刻,择善而从;择善而从,版归一式”,“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藏书十约))他们所谈,已经涉及到校勘中某些具体方法问题,但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理论上的归纳。
功力深厚、学识宏通的陈垣先生30年代初通过沈刻本《元典章》的校补工作,积累了古籍校勘方面大量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并借鉴前人的经验,在这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元典章》原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系据元代档案资料编成,是研究元代政教风俗、语言文字的一部重要著作,但清代官方嫌它“兼杂方言俗语”,“又体例瞀乱,漫无端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予收入《四库全书》,仅存其目。清末学者沈家本鉴于它在研究元史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首次将它雕刻印行。但沈本错讹甚多。早在光绪初年陈垣在广州聚龙里巴陵方氏家中首次见到《元典章》抄本,就为它深深吸引,“读旬
月,恨未能致也”。期间,陈垣在北平购得沈氏《元典章》刻本,“一时无它本可校,则从本书自证,确知为误伪者若干条。”既而有客以旧抄本《元典章》求售,正为陈垣在广州所见之旧本,陈垣大喜过望,以沈刻本与抄本对校,复补阙文110条。其后陈垣又得阙里孔氏藏本。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故宫所藏元刻本《元典章》,此本原为明代著名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所藏。陈垣于1930年5月开始,与数门人一道以元刻本对校沈刻本,积数月之功,“凡得伪误、衍脱、颠倒诸处一万二千余条”,成《沈刻元典章校补》十卷。(以上见陈恒《沈刻元典章校补缘起》,《励耘书屋丛刻》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嗣后,复从中抽出有代表性的50例加以疏释,撰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更名为《校勘学释例》)。《释例》凡六卷,基本概括了古籍校勘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卷一为“行款误例”:卷二为“通常字句误例”;卷三为“元代用字误例”;卷四为“元代用语误例”;卷五为“元代名物误例”;卷六为“校例”,在其中的“校法四例”中,陈垣先生总结了自己的校书之法:“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此法最稳当,纯属机械化,其主旨在校异同。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未得祖本、别本之前,最宜用之。…‘三为它校法。它校法者。以它书校本书.凡其书中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饺之i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日:‘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伪不漏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非有确证,不敢借理校以逞臆见也。”(《励耘书屋丛刻》中卷)对校、本校、它校、理校,陈垣提出的这四种方法综合了前人校书的经验,并融人r自己校书的体会,是对校勘法的科学总结与分类。陈垣先生在介绍四种校法时,并辅以大量例证详细说明。如谈较难把握的“理校法”时,指出校勘古籍“有不知为借用字而误改者”。如《元典章》礼一二之十五,沈刻本为“坊见江南风俗”,元刻本作“切见”,陈垣经辨析确定,“元(本)作切
万方数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见,借切为窃也”,“(沈本)不知为窃,而误解为坊也。”又如《释例》第四十六“元本通用字不校例”,陈垣指出:“始予之校《元典章》也,见‘札’作‘昝』’‘教’作‘交’,‘砬副’作‘应付’,以为元代用字与今不同也,后发现元刻本本身亦前后互异,乃知此非元代用字与今不同,实当时二字通用,沈刻(本)校改,固为多事,即今回改,亦属徒劳,间改一二,以见其例。”如沈刻本刑一六“再交监察重审”、新工一“都交大如文庙”,元刻本均作“教”;沈刻本兵三九“百姓亦不得应副这般”、刑六八“依上应付去讫”,元刻本均作“应副”。除此以外,陈垣还指出“‘呈’‘承’通用”,“‘整’‘拯’通用”,“‘格’‘革’通用”,“‘您’‘恁’通用”,“‘驱’‘躯’通用”,共20字70例通用情况。陈垣先生通过反复比较,得出元代部分用字的通用之“理”,为学者阅读校勘元代史籍提借了宝贵的借鉴。凡此种种,《释侧)中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自西汉末年刘向首创“校雠”以来,从事古籍校勘的学者无以数计,所经校勘的古籍汗牛充栋。但如前所述,这方面的经验之谈与方法介绍甚为寥寥,直到清朝,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才总结前人校书的经验写成了校勘学的有关著作,如段氏的《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王氏的《读(淮南子)杂志后序》,俞氏的《古书疑义举例》等,但它们都偏重于实证与感性认识。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作为第一部校勘学著作,对如何校勘古籍第一次从理论上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方法上作出了明确的分类,它不仅给奔于此途的学者以科学的法则与可靠的例证,而且给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条方便易行之道,使他们不再视包括校勘、辑佚、辨伪在内的文献学工作为高深奠测、难以问津的畏途。因此它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著名古文献学家张舜微先生指出:“陈氏所举四例,实为校读一切书籍的基本方法.并且是比较接近于科学的方法,足使我们参考和采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坚实可靠的学术实践与科学理论、方法的形成是--1'3学科成熟的标志,历经了.2000年的校勘学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与陈垣先生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每一个从事文史工作的同志都不会忘记陈垣先生的功绩。
参考文献
[1]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M].北京:北京师范太学出版社,1982.
【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学籍校读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Mr.ChenYuan’SContributionstoTextualCriticism
ZHANGJi——guang
(Dept.ofChin.Lang&Lit.ofWuyiUniv,Jiangmen529020,China)
Abslraet:Mr.ChenYu&n,inhisAnnotationtoTextu8lCriticismoverInatitutionsofYHallDynasty.dividesthemethodsofproofreadingintofourtypes:textual,comparative,target—orientedandrationalbasedonhisintegrationofhispersonalexperiencewiththatofthepredecessor’s.Heisthefirsttohavemadesuchsystematicgeneralizationtheoretically,andcontributestremendouslytotextualcriticism,whichhas,beganattheendingyearsofWestklanDynasty.becomeamaturedisciplineofstudys主n鼹the1930sKeywords:Ch朗Yuan:textHaJcriticism;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李明]
万方数据
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
作者:章继光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刊名: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3(3)
被引用次数:0次
1.陈垣元典章 1982
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 1980
1.期刊论文孙萍论陈垣对校勘学的贡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陈垣在校勘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为科学地概括出了"校勘四法
2.期刊论文邓瑞全陈垣与《校勘学释例》-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
陈垣校勘<元典章>,对校出的12 000条错误进行分析和概括,撰写完成<校勘学释例>,从而揭示出古代典籍的窜乱通弊,对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通例和一般原则做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使校勘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奠定了校勘学的理论基础.
3.学位论文李芳芳《文献学论著辑要》选注2009
《<文献学论着辑要>选注》,由七篇书序构成,全部选自张舜徽先生编选的《文献学论着辑要》一书。它们依次是:刘向《列子书录》、班固《汉书艺文志总叙》、钱大昕《论经史子集四部之分》、陈垣《史讳举例序》及《校书法四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和陈澧《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题曰“选注”,实际上要作的的工作是“校注”,或曰“校证。”
这些被选择进行注释的文章,博涉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具体来说:刘向《列子书录》,是其着作《别录》中的一篇,而《别录》正是开我国目录学先河之作,着名学者章学诚谓之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书目录,史志目录由此发端,是书对後世图书的分类、目录图书的编制及目录学研究,影响深远。研究《汉书艺文志总敍》,有利於从总体上把握《汉书·艺文志》的内容。钱大昕《论经史子集四部之分》,对《隋志》之前我国目录分类的演变及其背景情况介绍的元元本本,条理明晰,其说较前人最为精审。陈垣先生着《史讳举例》一书,第一次将对避讳的研究建设成一门理论科学。《校书法四例》,科学地总结了前人的校书方法,陈垣先生也是对校书法进行科学冠名的第一人。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一文,以历史事实为线索,历数致使图书兴衰聚散的“五厄”,提倡重视国家藏书并最後对国家搜集藏书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此表是历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图书变迁史的文献,为国家徵书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史实依据。《引书法》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篇以“引书法”命名的专文,可看作是陈澧对前代学者引书实践的科学总结,即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早提出引书成文规范的文献。
上述七篇选文,其中,班固《汉书艺文志总敍》,虽有众多前贤已经为之做过注释,但细究起来,仍有可以充实之处。其余六篇,均是尚未开垦的的处女地,笔者有幸成为第一个,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从事所谓披荆斩棘的工作。文贵创新,而创新又岂易言哉!前贤是者,笔者唯有服膺,不敢哗众取宠,故为新说:而前贤所说,或有未安,则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精神,陈述管见,详加论证,文中对陈垣先生所倡“避讳起于周”之说提出异议,是其例。
4.期刊论文肖雪论陈垣先生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图书与情报2004,""(3)
本文通过评介陈垣先生在历史文献学研究领域的著述,评论了他在目录学、校勘学、史讳学、年代学、文献整理以及古籍文献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及学术思想.
5.期刊论文张子侠.田亚琼.ZHANG Zi-xia.TIAN Ya-qiong浅探《校勘学释例》-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陈垣<校勘学释例>对古籍校勘规律、方法进行了详细而集中的总结,较全面地汇结出沈刺<元典章>的误文并分析了误例,概括出校<元典章>的方法--校法四例;书中对不校例、不同例也做了分析.此外,该书简体横排标点的实践,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古籍整理的发展.
6.期刊论文葛菜云结合陈垣《校勘学释例》谈谈古书校勘的方法-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3)
随着古书舛错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古籍失去了本来面目,这对于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尤为不利.为保存古书的庐山真面目,本文结合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重点探讨古书校勘的方法,希望通过对古书错误问题的分析,剖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校勘方法.
7.期刊论文张美莉陈垣文献学思想述论-船山学刊2010,""(2)
文献学家陈垣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以此,结合陈垣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学术思想,论及了其目录学、校勘学、古典文献学及文献学人才培养,指出其所归纳的义例和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8.期刊论文崔文媛.CUI Wen-yuan试论陈垣对历史文献学的建基性贡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
作为"以来史学的开山大师
9.期刊论文邓瑞全陈垣校勘方-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
10.期刊论文韦莲莲陈垣对历史年代学的贡献-兰台世界2009,""(1)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他所著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等,既是历史学名著,又是文献学的杰作,极负盛名.这些著作从年代、避讳、目录等方面对传统历史文献学特别是清代历史文献学做了集大成的总结,为近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陈垣先生对历史义献学的建基工作包含目录学、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史源学等几个方而.本文主要论述陈垣在历史年代学方面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dxxb-shkx200103010.aspx
授权使用:辽宁师范大学(lnsfdx),授权号:2cc7dd83-f4f8-472f-88e7-9e39016d6f1e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