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导语作不同的分类。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分类的方法:
一、根据时间的远近点,将导语分为直接导语和延缓导语
1.直接导语
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时间差:报道最快的,可能是当即、当天;报道慢的,可能是数日、数周。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时间性,遇到最近发生的事实,就把时间要素突出地写进导语。遇到时隔多日的事实,它仍具有报道的价值,就在导语中回避时间要素,以其他形式开头,因而就有了直接导语和延缓导语的区别。
一般来说,直接导语表达明确,叙述直接,语言简练,它常用来处理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大量的新闻,特别是日报、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多采用这种导语,因而它被人称为新闻写作的“载重马车”。如:
昨日凌晨,普通高校第二批本科录取工作全面结束,230所高校共录取26 692名考生,其中文科5 478人,理科21 214人。至此,我省共录取新生71 342人。
译文:昨天34国领导人致力于全美洲自由贸易圈的各项谈判之时,却穷于应付越来越多的示威者。街道由于之前的冲突而一片狼藉。
2.延缓导语
延缓导语的风格与直接导语不同,它或强调事件结果,或是用一段情节开头,或是引用报道对象的讲话以造成一种气氛。它的主要事实不是一开始就报道出来,往往放在导语的后半部分。这种写法迂回、生动、有创见,给人以轻松、舒展之感。它能寻找一个比较新颖的叙述点,使几天、几周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仍具有新鲜感。同时,也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有些记者对那些可以采用直接导语的新闻,也运用延缓导语开头。
在实际写作中,晚报常常需要采用延缓导语。这是因为许多重大新闻,日报、晨报已作了迅速的报道。晚报一般是中午截稿。在仅有的几个小时内,晚报记者很难挖掘出晨报没有报道的新材料。但又不能不对重大新闻作出反应。因而,晚报记者就采用延缓导语,以便同日报有所区别。另外,新闻杂志,新闻周报以及各类专业报纸,往往也采用延缓导语写作。因为,它们很难报道当天的新闻,但又不能因为报纸、电台对许多重大新闻已作过报道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怎么办?出路只有寻找新的报道角度,以崭新的文字形式把已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他们往往采用延缓导语报道重大新闻,把报道的重点放在解释新闻事件、阐述事件意义、提供背景材料上,而不去强调已经发生而妇孺皆知的事件。如:
一枚小小的遥控器竟能让3台加油机的电子屏像想显示多少公升就显示多少公升!近日,张家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查一个加油站时,查处这样一种行骗新花样。
译文:Rudolph Almaraz 的病人来自肯塔基、康涅狄格、南卡罗来纳以及全国其他许多州。她们患有致命的乳腺癌,希望得到可能的最好治疗。如今,每天有许多他曾治疗过的病人致电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希望知道这位曾给她们施行手术的大夫是否将艾滋病传染给了她们。
二、根据选取事实、反映事实的主要特点,可分为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论型导语和橱窗型导语
1.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这类导语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捷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读者所理解。
1)提炼与概括
记者要在纷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精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加以概括和直接陈述。例如: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向全世界宣告,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这条导语概述的是“结果”,是×讲话的“精要”,由于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大江截流这一信息及其意义,会立即为世人所理解。
译文:上月,Geraldo Asamoah 终于用脚将自己踢进了足球史,他成为穿着德国国家足球队队服的第一位非洲裔黑人球员。
这条导语概括的是一名非洲裔黑人能成为德国国家队一员的历史意义。
2)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具体的事物不但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典型而具体的材料在导语中加以叙述。如:
老年人有时很难记住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但是,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那些身体健康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对复述人名、地名和故事等能力并没有减退。
译文:一个柔和的夜晚,情侣们漫步在尼罗河畔,互搂腰肢,细语轻吻。从前,这些穆斯林未婚青年将会因此而受到鞭刑。但19年将严酷的社会裁决强加在苏丹后,首次在刑律上表现出缓和的态度。
这两条报道的导语出示了具体例证,它比抽象空洞的概述更能说明问题,给人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2.描述型导语
描述型导语,往往抓住新闻中的主要事实,或事件发展的高潮,或事物的某一有意义的侧面,或是某个特定的场景,作简洁传神的形象描写,通过描写,造成现场实感,以吸引读者。描述型导语,也有不同的种类。通常将它分作“目击式”和“特写式”。“目击式”往往强调记者或当事人的亲眼所见,“特写式”则不一定,至少在行文中不必特别指出。其实,无论是“目击式”还是“特写式”,都离不开记者的现场观察,这种区分并没有多大的意思。还有人将它分为“人物描写式”、“场景描写式”,这是根据描写的内容划分的,在写作中,“人”、“物”、“事”、“场景”有时很难分开,它们在写法上也没有明显的特异之处,只是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描写式”就行了。
描述型导语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
1)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如:
译文:几百名球迷站立着,向着场中令人目眩的全副武装的年轻球员高叫着。球以火箭般的速度在顶部装有小网的长棍间飞来飞去,球员的鞋也在水泥地上吱吱作响。身体撞击着木板,膝盖碾磨着球场。
2)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如:
当刘教授看到儿子扣动中国人民一位战士的未装子弹的自动步扳机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在回归中国两周年之际,这是出现的新气象之一。
小孩子扣动自动步扳机这个细节是很典型的,导语中虽然只描写了一个“笑容”。但含义却极为丰富。由担心、惧怕,到露出笑容,意味深长。这一个“活化”的事实,可以使读者明白许多东西。
译文:乍眼看,这六辆小车可称得上一列婚典队伍了。再看,却是一辆绿色体育工具车背后写着:“与水泵新婚”。后缓冲器上拖着四个摇摆不定的空气罐,而黄色警用带则用作彩带装饰。一边的车门上画着一颗心,中间写着“SUV+GAS”。
这条导语先给读者一个感性认识,之后才会让读者想想如此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从而达到强化目的的作用。
描写式导语以简洁的描写唤起读者的现场实感,着笔处往往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情境。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正如日本著名记者本多胜一所说,“要问到能够描写得如同亲眼见到一般,始终想要理解得如同亲眼见到了一般。──要达到像看电影一样”。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导语是担负着“定音”的任务的,导语中的描写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为描写而描写。如:
一只十脚螃蟹被一位女神牢牢地踩着,女神手托一把利剑,双目坚定地望向远方──象征我国人民同癌症做斗争的战癌女神铜像今天在北京落成。
正如铜像名称所标示的,女神象征的是“战士”,建像的目的无疑也是宣扬“战”癌的决心,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美与丑的对比。因此,文章的主题也应当是战癌。描写本应扣紧这个主题,准确传达组建单位和雕塑家的意图。这条导语的描述是准确的,它连用“牢牢”、“利剑”、“坚定”三个修饰词,突出了女神的意志和力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单词,都有助于突出主题。
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描述型导语中的描写要以最精练的文字,三言两语勾画出事物或景物特有的状貌,不要挥洒。如:
近百年以前,过早离开人世的剧作家和才子奥斯卡·王尔德终于在这个月回到他度过了半生的都柏林:他低头垂肩,面带自负的笑容,高居在梅里恩广场的一块岩石上。
导语中用来描写形象的部分只有最后的一句话,26个字。这个形象描写抓取了王尔德雕像的两个特点:低头垂肩和自负的微笑。消息主体中的背景介绍说:“王尔德曾因与年轻男子调情而遭到起诉并被监禁3年。这使他一蹶不振,终于在1900年46岁时逝世于巴黎。”人物的表情也许反映了雕塑家丹尼·奥斯本对王尔德重归故国的心态的诠释,而消息导语中的描绘,寥寥几笔,恰恰也再现了这一特点。描述型导语的“点睛”之笔,是记者观察与思考的结果。
3.评论型导语
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一般不允许记者在报道中大发议论,但也不排除在叙事过程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议论。议论式导语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揭示新闻本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1)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如:
留英博士沈浩,以专有技术作价510万元入股,占深圳市汉德胜化工涂料有限公司17%的股权,同时出任总经理。深圳市股资管理公司、市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占50%和33%的股权。这是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结合,个人技术入股与国有资本结合,变成新的资本组织形式的大胆尝试。
译文:右翼亿万富翁贝鲁斯科尼在星期一的意大利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这为新保守党的政治稳定创造了可能。
记者敏锐地发现了事件的价值,立即加以报道,并在导语中通过评述,揭示它的含义。
2)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如:
导弹要上天,人才是关键。为把有限科技力量攥成拳头,我军战略导弹今天组成了首批40名导弹技术专家方阵,这支队伍将在第二炮兵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
这条导语的议论只有10个字,颇为精炼,文句铿锵有力。
译文:为中东和平作最新努力的步伐放慢。以色列总理沙龙本周命令以军不要先动武,但巴勒斯坦军并未给予回应,暴力冲突无论如何将会继续下去。
这条导语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与评论后,无需多说,点到为止。
4.橱窗式导语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如一只小小的麻雀,五脏俱全,可供解剖。通过讲述这个典型事例,读者可以了解事物的细微部分,获得具体的印象,受到感染,为之感动,产生兴趣,进而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
《新华每日电讯》1992年发了一篇消息,题为《四川老乡不堪重负“民告官”:得胜》,反映四川农民以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起而状告的情况。消息说,当年从1至9月,全省已有数十起这类讼案,大多是农民胜诉。但消息的导语却不是概述,而是用两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具体的事例:
绵阳中部徐家乡响水村是一个有200来户农家的小村庄。最近,村子里177户忍无可忍的农民自动筹款150元,推举农民安华等4人为代表,持村民们的控告信和分户签字画押的筹款书,到200公里的成都,向省、市、控告当地乡给予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安华等人带着的全村1992年的负担账册表明:这个村农民今年以来付出的各种税费,已占至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5.88%,远远超出国家法定5%的负担标准。一些农民为避催款,只好四处躲藏,不敢回家。脸上罩着愁云的安华说,“我们希望能有人给我们做主”。
这是今年四川发生的农民因负担过重而状告的事例之一。
一个安华等人上告的故事,使读者了解了农民负担过重的具体情况,了解了农民们的情绪和决心。上告结果会如何?读者也产生了一份悬念。这就是橱窗式导语的妙处。
西方记者似乎尤为偏爱这种导语。如:
译文:Andre Ferretti 乘船直下Tagaba 河,上岸后穿过红树林登上山岭,远眺草原、山峦和大西洋波光粼粼的壮美景色。在那儿他和七位林业工人砍出野草,种上了上百株几英寸高的树苗。大西洋雨林,这种世界上最与众不同、濒临灭绝的林地的重建开始了。
导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写作要求
导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导语能满足读者的新闻需要
读者读新闻,与阅读其他文体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阅读其他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读者可以容忍“慢慢来”,甚至期待着“慢慢来”。如果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人物的底细、故事的结局告诉读者了,读者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对新闻作品,读者的心理期待就不一样了。他要求一目了然,一眼就能抓到主要新闻事实。如果看了开头,还没有看到他想要了解的新闻事实,他就不看了,甚至还会对这类报道感到厌烦。特别是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学习都很忙,各种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又多,这种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而消息导语正适应和满足了这种需求。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人们强调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四、导语是编辑取舍新闻的准绳
20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每天的新闻,本国的、世界各地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等等方面的,可以说多不胜数。一家美国报纸的编辑统计说,他们编辑部每天进稿量是七八千条新闻,其中包括各个通讯社、报纸、新闻社和本报记者采写的新闻。《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的通讯社每天发稿五万字。美联社每天发稿八万字。我国新华社每天播发中文稿五六万字。数量如此之大的新闻稿,编辑是很难从头到尾逐条细看的。他们往往凭导语取舍。如果导语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进一步审读整条新闻。如果导语没有提供新鲜的东西,不能吸引编辑,编辑也就将你写的消息“毙”了。因而,写好导语,对记者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导语是迫使记者决定新闻重点的催化剂
写导语,必须选择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作者一动笔,就必须考虑这条消息的报道中心,不能把采访所获的事实不分轻重主次地塞进导语。而导语,就像一部交响乐的前奏,一经写下,就决定了整条消息的格调,并决定了消息其他部分是什么样子。美国新闻记者亨利·费厄科曾指出:“每个研究过导语的新闻记者都懂得,为什么导语必须经过这么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导语对于他和对于读者是一样重要的。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看,导语确实是“显示记者才华的橱窗”,是写好消息的关键。一个平庸的记者,只能写出平淡无味的大路货导语。
六、导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写作要求
1)要抓住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一条优秀的导语,必须抓住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导语,既不能写得空洞无物,也不能把次要的内容、次要的细节塞进来。怎样抓住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呢?一般应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如何(How),被称为新闻六要素。这六个要素,是把新闻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的条件,是使报道走向精确的最初步的阶梯。虽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具备六要素,但每一条新闻,都包含了其中多种要素。导语写作中,选择好一个或几个最重要的要素,往往是写好导语的前提。美国一本新闻学著作中,曾画了这样一幅图:一名采访归来的记者,端坐在打字机旁,神态严肃,全神贯注,两只手正按在打字机的键盘上,打字纸已卷在滚筒上;在记者的头部上方,则无规则地排列着六个多角形,好像头冒金星似的,六角形里分别是“When”、“Where”、“What”、“Who”、“Why”、“How”,图下的文字说明是:“一条正确的导语未必是最优者,最优秀的导语总是来之不易。”从这幅插图可以看到,处理好新闻要素是写好导语的基础。
一般说来,“何时”、“何事”这两个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
运用“何时”这个要素,必须遵循“最近点”的原则。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通常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而不是事件发生、发展及至结束的整段时间;而“这一点”,又离报道时间最近。
导语写作中,如果选择的时间要素不是“某一点”而是某一段;或选择的“某一点”不是离报道时间最近的“一点”而是较远的“一点”,新闻就会给人陈旧之感。
美国新闻学学者希伯特谈到选择新闻的第一个要素──时间时曾指出:“我们常说,没有比昨天的报纸更老的东西了。报纸的新闻只有一天的寿命。过了一天,新闻就要加上新的消息加以改写。”在新闻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扣住“最近点”。如果所报道的事实时过境迁,则要从新闻事件发展中努力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
在导语写作中,如果实在挖掘不到“最近点”、“新闻由头”,则可以考虑写成“延缓型导语”。
“何事”这个要素,一般情况下,比“何时”这个要素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单独一个“时间”要素,还构不成新闻;而读者打开报纸,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发生了什么事。
处理“何事”这个要素,比较麻烦的是,一条新闻,包含的往往不止一个新闻事实,作者写作中,必须抓住最主要的事实。
虽然说“何时”、“何事”这两个要素比较重要,但并非说,其他要素就可有可无了。事实上,哪一个要素新闻价值最大,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而变化。
新闻中的“何人”要素,常常是某个人,有时也指某一类人,以至企业、单位、团、国家机关等。新闻中的“人”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时,要注意抓住主体。如果新闻中的“何人”要素是一位著名人物,新闻就写下他的赫赫大名;如果“何人”是读者陌生的,新闻价值不在于他而在于他所做的事,那么,导语中只宜作简单的介绍,而把详尽的身份说明转移到导语以后的段落处理。
“何地”要素同其他要素相比,虽然不可缺少,但并非特别重要。但读者特别关心新闻事实的地点时,如举行会议、演出、比赛、展销、发现了某一新矿等,就应突出“何地”要素。
“如何”要素,通常指新闻事实的具体情况、具体细节,它一般出现在主体中。有时候,为了加强新闻的现场实感和生动性而制作的描写式导语,亦可写入导语中,但切不可巨细无遗。
至于“为何”这个要素,比较复杂。以往,为了抢时间,人们在写作中,往往只抓住“何时”、“何事”、“何人”、“何地”等要素。在现代新闻写作中,由于读者对“为何”的探究心理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重视“为何”这个要素。应该说,这个转移是很有意义的。回想以前一些令人难忘的报道,往往是那些经过深入挖掘,回答了“为何”这个要素的新闻。但是,在处理“为何”这个要素时,我们应特别审慎。因为,“何时”、“何事”、“何人”、“何地”这些要素,涉及的往往是事物的现象,比较容易弄清楚。“为何”这个要素,涉及到事物的根据,不太容易弄得明白。如果调查不深入,下笔不慎重,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回避这个要素,而是说,“为何”这个要素,在新闻写作中越来越重要,大家既要“迎难而上”,又要慎重。
总之,一条导语,要抓住主要新闻事实,就要选准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2)要特别讲究可读性
任何文章都需要可读性,但导语要特别讲究可读性。因为导语担负“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而它面对的读者,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它的可读性,要适应读者广泛的需求。一则导语,如果不具备可读性,一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层“文字障碍”,读者就无法读下去了。
增强导语的可读性,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不要将一连串的数字、名词术语、人物头衔、单位名称塞进导语。
导语写作中,不可能完全回避数字。使用数字时,可浓缩,使之简化;可对比,使之明了;可换算,使之接近读者;可形象性地描述,使之生动。不能不加选择、不动心思地全堆上去。涉及到名词术语和人物头衔、单位名称时,也应严加选择,不能让读者读了半天,还抓不到新闻事实。
(2)遇到专业性的问题,应尽可能作通俗化的表述。导语写作中,往往遇到专业性的问题。这些专业问题,外行看不懂,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要考虑广大读者接受性,采用通俗化的表述。
(3)尽可能新颖、形象。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每一篇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从表达形式上看,如果因袭别人的套路,落入俗套,写一些陈词滥调,同样可能损害新闻的时新性,让读者腻味。因而,导语写作,也应该独出机杼。与新颖性相关的,是它的形象性。相对于抽象的事物,形象性的表述总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导语写作中,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也是增强导语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短、精炼
导语在整个新闻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要写得很长。西方一些专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建议,导语段落的长度应限定在35个词之内。中国的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新闻的导语,一般不应超过50个字。虽然这些字数的限定不是绝对的,但导语应尽可能地简短、精炼,是毫无疑义的。
导语写得简短、精炼,关键是抓住新闻事实的核心,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并把一切空话、套话、废话删除掉。有些导语写得冗长,其毛病就在于言不及义,废话太多,或是把导语当作“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什么东西都想在导语中交代清楚,结果是什么也没交代清楚。
评论这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