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经济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老师
所在院系: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号:*********
所在专业:环境科学
所在班级:13级环境科学班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日
循环经济文献综述
***
摘要: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原理,依据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规律而重构的经济系统。该系统将和谐地纳入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杂巨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运行之中。这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无害再生为特征的高级生态经济形态。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原则,形成一种效率高、物料省、生态环境维系良好的区域发展模式。【1】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原理、内涵、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成功实践,并介绍了国内关于循环经济提出的一些理论以及关于体系建立、立法的看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学原理;内涵;实践
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平衡与否,是判定一个区域健康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产业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它通过生态规划设计,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的生态产业链,采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2】
1.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人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人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可替代(Replace)、恢复和重建(Recovery)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六R原则)。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而且,要求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3】
3.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需要独特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技术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量,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不损害环境质量的方式处置最终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如下一些类型的技术:
(1)污染治理技术。即主要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和工艺路线,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来实现污染控制。以这个技术支撑的环保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这类技术
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类控制和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和设备,如汽车尾气控制和煤烟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填埋和焚烧垃圾处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等。
(2)废物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如废纸再生加工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造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
(3)清洁生产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污染零排放和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生产;二是清洁的产品,即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或少污染,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清洁生产技术是循环经济所依赖的主要技术。【4】
4.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成功实践
4.1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以立法为先导,实行法制化推进
(一)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早在1972年就已经制定,当时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尚处于刚刚酝酿起步的阶段。1986年德国又将该法修订为《废弃物废弃物处理法》,提出了由“怎样处理废弃物”到“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于1992年又通过了《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在一些主要领域实施循环经济实践后,德国又于1996年颁布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并建立了与其配套的法律体系。该法规定对废弃物要实行“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这样一个严格的处理顺序。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要求工业企业以及有可能产生废弃物的社会各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又有可能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回到经济循环中去;最后,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以固体废弃物为例,循环经济要求的分层次目标是:通过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多次地使用各种物品;尽可能使废弃物资源化;对最终根本无法减少、再使用、再循环的废弃物则进行焚烧或其他方式的妥善处理。该法律甚至明确规定,自l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
(二)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动机
1.以发展循环经济振兴区域经济发展。
2.以循环型产品赢得市场,寻求新的增长
3.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5】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健全的,它大致可以分成3个层面:第一层面或称基础层面是l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2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1.《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2.《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规定企业必须减少垃圾产生量,将零部件作为原材料再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过程的各个阶段加以回收利用。提出5项措施:即通过节约生产资源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垃圾产生量;回用零部件;企业回收使用过的产品并使之再循环;使用后产品加贴选择性收集标签;减少副产品和其他循环措施。
3.《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该法于1970年制定,1991年修订。修订中增加了垃圾产生最小化、垃圾分类及回收等条款;对有毒性的固体废弃物(如医疗垃圾)管理条款更加严格;建立垃圾处理中心系统;将选择性处理的责任分摊到公众身上;地方组建促进垃圾减量化委员会。
4.《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该法于1995年颁布。规定建立容器与包装回收体系,划定了不同主体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对玻璃瓶、PET瓶、纸制品、塑料包装制品等回收制定了具体条款。
5.《家用电器回收法》。该法于1998年颁布。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义务,并需按照再商品化率标准对其实施再商品化。明确规定了电冰箱、洗衣机的再商品化率(资源回收)必须达到50%以上;电视机的再商品化率必须达到55%以上;空调器的再商品化率达到60%以上。
6.《建设及材料回收法》。该法于2001年制定,2002年实施。规定要大力推进砼块、沥青块、废木材等废物的再生利用,要求到2010年上述3种废料的再生利用率目标为96%。
7.《食品回收法》。该法于2001年4月实施。规定食品厂、流通和外售企业对食品废物等负有将其转化为肥料、饲料的义务。
8.《绿色采购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利用法制武器发展循环经济搞得最好的国家。尤其是它们的立法相对其他国家尤其显得完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刚刚到来的21世纪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将要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始以1976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美国加州于1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实现50%废弃物可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l万美元的行政罚款。美国7个以上的州规定新闻纸的40%— 50%必须使用由废纸制成的再生材料。在威斯康星州,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 25%的再生原料。加州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 65%的再生材料,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立法把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循环经济,并且在各个层面上都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从而把循环经济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可宝贵的基本经验。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若想举全国之力、动全民之心迅速把循环经济搞上去,我们认为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抓紧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4】
4.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微观运行模式的创造
循环经济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提倡和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努力实践。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杜邦模式
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 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
2.卡伦堡模式
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其中的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 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作原料。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以供修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每年输送给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了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4】
5.我国特色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
5.1决定我国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
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6】
5.2中国企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十种动因分析
1.企业微观上具有经济效益———企业循环经济的生命之本
2.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3.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4.规模经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企业规模化才能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2)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3)循环经济要求实现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
5.增加就业,促进经济规模扩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闪光点
6.推动和积极倡导———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7.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柱
8.补贴与优惠———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剂
9.农村综合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
10.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6.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路
按照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等原则,建议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按以下的思路进行:
1.抓紧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及资源回收利用的规定
2.抓紧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
3.适时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归纳起来,主要理由是:
(1)先分散、后集中,符合立法的一般规律。
(2)循环经济的实践提出了新的立法要求。
(3)全国、政协委员、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的立法机构多次提出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建议。
(4)从国际经验看,专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法律,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从根本上预防污染,是十分必要的,是成功的。因此,我国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8】
7.实现C模式需要科技和双重保障
C模式变革性地扬弃了不可持续的中国传统发展模式,是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整合性思考后找到的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必须从技术与上进行双重保障和推进。
8.有关结论
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分析是初步的,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一是加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理论。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在经济-社会-自然系统中综合考察生产单位内部的微循环机理、产业内部的生态产业链机理、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规划与布局等重要理论问题,对此,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资源产业化”、“三种生产论”、“四次产业论”等课题,为进一步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循环经济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在实践层面上,相关探索早在20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开始。因此,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予以揭示。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对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项建设的进程进行客观评价和解剖,揭示其存在的技术经济问题,系统地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的机制研究,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物,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变革、产业发展、经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综合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建议,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把可持续经济发展落到实处。【11】
参考文献:
【1】牛文元;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刊;
【2】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中国发展;2002年第2期
【】苏杨,周宏春;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3】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7卷(总第109期)
【4】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总第255期);2005年2月
【5】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
【6】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5卷
【7】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总第157期)
【8】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法制与管理;2005.01
【9】诸大建;臧漫丹;朱远;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5卷第6期
【10】诸大建;周建亮;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第3期2003年6月
【11】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3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