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存储管理主要研究的内容是:
内存存储分配;地址再定位;存储保护;存储扩充的方法。
2、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实现虚存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虚存实际上是一个地址空间,它有OS产生的一个比内存容量大的多的“逻辑存储器”。其物质基础是:一定容量的主存;大容量的辅存(外存)和地址变化机构(容量受计算机的地址位数限定)。有3类虚存:分页式、分段式和段页式。
引入虚存的必要性:逻辑上扩充内存容量,实现小内存运行大作业的目的;
可能性:其物质基础保证。
3、某页式管理系统,主存容量为KB,分成16块,块号为0,1,2,3,4……,15。设某作业有4页,其页号为0,1,2,3。被分别装入主存的2,4,1,6块。试问:
(1)该作业的总长度是多少字节?
(2)计算出该作业每一页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
(3)若给出逻辑地址[0,100]、[1,50]、[2,0]、[3,60],请计算出相应的内存地址。
解:(1)每块的长度=KB/16=4KB;因为块与页面大小相等,每页容量=4KB;故作业的总长度为:4KB*4=16KB。
(2)因为页号为0,1,2,3的页已经分别被装入内存2,4,1,6块中,即PMT为:
| 页号 | 块号 |
| 0 | 2 |
| 1 | 4 |
| 2 | 1 |
| 3 | 6 |
第0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为4K*2=8K;
第1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为4K*4=16K;
第2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为4K*1=4K;
第3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为4K*6=24K;
(3)对应内存地址:
逻辑地址[0,100]的内存地址为4K*2+100=8192+100=8292;
逻辑地址[1,50]的内存地址为4K*4+50=16384+50=134;
逻辑地址[2,0]的内存地址为4K*1+0=4096;
逻辑地址[3,60]的内存地址为4K*6+60=24K+60=24576+60=24636。
4、(22)某段式存储管理中的SMT如下:
| 段号 | 段长(容量) | 内存起始地址 | 状态 |
| 0 | 660 | 219 | |
| 1 | 14 | 3300 | |
| 2 | 100 | 90 | |
| 3 | 580 | 1237 | |
| 4 | 96 | 1952 |
(1)给定段号和段内地址,完成地址变换过程。
(2)计算[0,430]、[1,10]、[2,500]、[3,400]的内存地址。
(3)存取内存中的一条指令或数据至少要访问几次内存?
解:
(1)地址变换(段的起始地址+段内地址=地址变换,由硬件完成)
第0段在内存中的地址为219+b;
第1段在内存中的地址为3300+b;
第2段在内存中的地址为90+b;
第3段在内存中的地址为1237+b;
第4段在内存中的地址为1952+b;
(2)内存地址计算
逻辑地址[0,430]对应的内存地址为219+430=659;
逻辑地址[1,10]的内存地址为3300+10=3310;
逻辑地址[2,500]的内存地址为90+500=590(段内地址超过段长,故产生段地址越界中断);
逻辑地址[3,400]的内存地址为1237+400=1637。
(3)至少要访问2次内存;即第一次访问段表SMT得到段起始地址+段内地址;第二次访问对应主存物理单元地址,实现存取。
Chapter 5
1、(4)文件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
答:文件结构及有关的存取方法;文件目录及有关的处理方法;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文件共享的存取控制;文件的操作与使用。
2、文件的目录作用是什么?含哪些信息?
答:作用是:有机组织文件存储和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文件。
文件目录包含(P147):
3、某系统的磁盘文件空间有500块,试画出相应位示图,并给出申请或释放一块的工作流程。
答:设块号为0,1,2,3……499;字长为32位:
位示图就是在内存中用一些字符(0或1)建立的一张位置图,用其每一位状态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通常用1表示占用;0表示空闲。因此,本题位示图所占的字数=[500/32]=16(向上取整数)。图如5.13。
判断?
置1或0
取位图字
申请或释放一块的工作流程:
4、(15题)
由于本题是两个用户共享文件系统,存在文件重名和别名问题,因此文件目录组织方案应该采用二级目录结构。(画图)
(UFD)
甲的目录
文件
用户名
A
B
C
D
E
Chapter6
1、在I/O系统 为什么引入缓冲技术?
即在CPU和外设之间设立缓冲区,其作用是用于暂存CPU和外设之间交换的数据,从而缓解CPU和外设速度不匹配所产生的不同步矛盾。按组织方式分为单缓冲、双缓冲和缓冲池。
2、(第8题)有10个记录A,B,C,……J存放在某磁盘上的某个磁道上,假定该磁道划分为10个块,每块存放一个记录,安排如下表。先要求顺序处理这些记录,如果磁盘旋转速度为20ms/每周,处理程序每读出并处理一个记录花费4ms时间,试问处理完这十个记录的总时间是多少?如果将这些记录按最短处理时间优化分布,应如何分布排列这些记录?优化后处理这些记录花费总时间是多少?(单位:ms)
解2:
由题意,磁盘每旋转一周20ms,读取一个记录的时间为:20ms/10=2ms,处理一个记录的时间为4ms。故:
处理完记录A并到达记录B的起始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为:2ms+20ms=22ms.
处理完记录B并到达记录C的起始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为:2ms+20ms=22ms.
依次类推,处理完J所需要的时间为:2ms+4ms=6ms.
综上,处理完所有记录的总时间为:22ms*9+6=204ms
为了缩短处理时间应该进行优化分布,安排成为下表所示:
| 块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记录号 | A | H | E | B | I | F | C | J | G | D |
经过优化系统效率提高了近4倍。
3、(第9题)解:
最省时间的排列顺序是:(6)→(2)→(4)→(1)→(3)→(5)
4、(第10题)解:
(1)FCFS法
顺序为:86,147,91,177,94,150,102,175,130。
移动量:(143-86)+(147-86)+(147-91)+(177-91)+(177-94)+(150-94)+(150-102)+(175-102)+(175-130)=57+61+56+86+83+56+48+73+45=565
(2)SSTF(最短查找时间优化算法)法
顺序为:147,150,130,102,94,91,86,175,177。
移动量:(147-143)+(150-147)+(150-130)+(130-102)+(102-94)+(94-91)+(91-86)+(175-86)+(177-175)=4+3+20+28+8+3+5++2=162
(3)SCAN(双向扫描算法)法
顺序为:147,150,175,177,199,130,102,94,91,86。
移动量:(147-143)+(150-147)+(175-150)+(177-175)+(199-177)+(199-130)+(130-102)+(102-94)+(94-91)+(91-86)+(86-0)=4+3+25+2+22+69+28+8+3+5+86=255
(4)电梯调度算法
顺序为:147,150,175,177,130,102,94,91,86。
移动量:(147-143)+(150-147)+(175-150)+(177-175)+(199-130)+(130-102)+(102-94)+(94-91)+(91-86)=4+3+25+2+69+28+8+3+5=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