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比方说,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1、社会损害理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性。也就是说,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四、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也就是说,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五、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t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
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六、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七、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述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以实际体验的形式,积累生活经验。
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九、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社区老年人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社区老年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a)理论观点。
i.含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社会网络包括亲戚、同事、朋友;亲密伙伴是个人生活中的紧密关系,关系中的人认同和期待彼此负有责任;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
ii.影响社会秩序程度的因素。
1.发展因素。一个人对关系的内在呈现是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发展的,过去在关系的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影响着其后的社会生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改变个人过去生活中的负面经验或弥补个人生活经验的不足,以改变个人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
2.个人因素。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对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的影响。 低自尊不利于建立关系,而高自尊则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自我评价较高的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而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3.环境因素。它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中的作用体现在不同类型的生活环境。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利于个人社会支持的建立和使用,而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就会相对减少。
b)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实务中的运用。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能够借以获得的各种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社工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分两部分:首先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即对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组成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依次进行评估;其次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
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仅要通过社会支持网络评估服务对象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运用和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使之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解决其问题。
十、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11、增权理论
增权不是赋予案主权利,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并不拥有可以赋予案主的权力,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充分考虑到了引发老年人无力感的钟总原因,特别是社会方面的因素,相信老年人有潜在改变和发展能力的,需要社会支持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人。社会工作者是老年人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老年人进行治疗的医生,重在鼓励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来结婚问题。实现发展。增权理论模式引入老年社会工作室建立在尊重老年案主的特性和选择的基础上,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真正地自我发展,并从社会层面去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工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c)理论假设。
i.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产生的。社工要帮助他消除环境的障碍
ii.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iii.每个人的权能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即通过帮助人与环境形成良好的活动关系,可以使人们的权能得到充分发挥。
iv.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由价值的。社工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权能,并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v.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个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d)在实务中的运用。李的10原则:
i.挑战生活中破坏性的压迫
ii.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iii.社工协助案主增强自己的权能
iv.推动相似的人相互增加权能
v.案主之间建立互惠关系
vi.鼓励案主自己表达
vii.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viii.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ix.社工和案主是双向合作关系
干预分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二是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三是集体行动。
老年社会生活理论:
1、角色理论。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个体通过角色形成自我概念,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回报;社会通过角色赋予个人相应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社会期望。角色是个人以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形式,满足程度随着角色的变更而变化。
老年人患病或丧偶使角色中断或丧失意味着从“一个人物”变成了“什么都不是”,连带着就是回报减少、地位下降、无人理睬。这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郁郁寡欢,从而损害其健康状况。
角色理论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了两条路径: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2、活动理论。
a)理论观点及应用。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参与,才能使老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活力。主要观点:
i.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加社会活动
ii.活动水平高的比活动水平低的老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适应社会
iii.保持长久的生活方式以减少老年带来的自身与社会差距。 社工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且还要为老人是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b)对活动理论的评价。活动理论的意义:
i.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ii.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iii.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iv.有利于延缓老化。
3、脱离理论。
a)理论观点及应用。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老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
i.身衰体弱是生理基础。
ii.心理消极,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iii.老人主动退出,减少活动和联系;社会排挤、歧视,强制退休
iv.老人生产力变低,退出有利于老年生活,减少工作压力负担,回归家庭。
v.撤离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老人从主流社会主动撤出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积极影响的。
b)对于脱离理论的评价。假设前提:所有老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
i.物质生活和医疗水平高,寿命延长,退休后还可以工作很久,保持退休后的生活是一个问题
ii.老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对社会不一定就是有利的。
iii.忽视了个性在社会个人适应衰老中的作用。
4、延续理论。
a)理论观点及应用。老年人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刻意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内部延续:个性、爱好;外部延续:运动、踢球等。
b)对延续理论的评价。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
5、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要按照自己赋予事务的社会含义来参与日常生活,该理论关注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
基本模式: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的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人生产客观环境,通过提倡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的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