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湖东风小学
东风小学位于黄陂区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武湖中心,1998年洪灾水毁后择址新建,于200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几经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明显增强。学校下设一所幼儿园,一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星星家园”,寄宿制学校于2008年底在我校落户,已初步形成了一校“两园”和寄宿制并举的办学格局。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运动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等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宿舍楼宏伟壮观,造型各异,处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雅致,极具文化氛围。
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教书育人示范岗”、“全国‘奇奇’趣味运动会武汉赛区团体季军”、“2009-2011年度武汉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武汉市红旗少先队大队部”、“黄陂区师德建设先进集”、“黄陂区中小学德育常规工作先进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关注生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德育工作以行为意识教育为导向,以“关爱”教育为亮点,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创德育特色为切入点,德育工作做到了求真务实,方法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了面向全体,实施关爱教育,德育特色鲜明的特点。
一、着力长远,建立德育长效机制
1、健全组织机制,构建德育工作三条线管理模式。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我校构建了三条线的管理模式:一是在德育副校长的领导下,以政教处管理为主渠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二是以教研组为主阵地,加强各科德育渗透教育,充分发挥好全员育人的作用;三是以少先队大队委为示范点,发挥好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协同好家长委员会和校外辅导员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从校长到各科任教师,形成一个垂直联系的德育教育网络。其次,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2、建立考评机制,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
首先是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建立了对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的业绩考评办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其次是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本学期,学校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作用,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
最后,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为此,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制订了奖励机制,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年的考核中。
三、活动育人,拓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及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注,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每学期制定德育计划时,力求突出学校德育“关爱”教育的特色,关注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用关爱育人的理念,全面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细化德育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月月有重点,周周有安排。有计划地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法制教育宣传月、国防教育宣传月、弱势群体教育月等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次,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抓好课堂教学,注重学科德育渗透.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三、突出主体,拓宽德育渠道。①规范升旗仪式。使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国旗下讲话有针对性、激励性。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作用,强化一日常规的检查评比,日查,周评,月小结。通过常规检查,促进学生形成“维护集体荣誉,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立体网络教育作用,做好家校联通工作。分年级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学校培养目标,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同时通过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开播,黑板报定期更换,及时报道校内新人新事、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结合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节,组织学生开展尊师活动,为老师做一件好事,给老师送一句祝愿;春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八一”节,进行爱军和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组织敬老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手抄报竞赛等。
2、发挥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开展体育与艺术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文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可以使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做到“润物无声”。
首先,狠抓“两课、两操”的落实。我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程,要求教师订好计划,认真备课。学校督促每节课的落实,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实施的全过程体现“关爱教育”,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日常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其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活动。为了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的活动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为主,班科任协同负责,蹲年级的行政领导督促指导的方式,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全体学生在辅导老师组织和管理下分小组进行跳绳、踢毽子、球类、体育游戏等活动,并定期开展班级展示和交流活动,学生参与率100﹪。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再次,精心组织师生文艺活动。连续几年“六·一”期间,都与武汉市教女青会举行 “大手牵小手”文艺汇演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的节目《人间真情》参加全区庆祝“六一”儿童节被评为小学组第一名,该节目还多次被推荐参加市、区演出活动。2009年学校组织编排的大型歌舞《阳光下的彩虹桥》,于“六一”期间分别参加武汉市和黄陂区的演出。2010年经典诗文朗诵《九月是你的生日》荣获区小学组一等奖。
四、面向全体,实施以“关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教育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类学生主要包括留守学生、流动学生、学习困难生、残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他们大多存在以下道德品质问题:一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道德滑坡,心理自卑、孤僻、自闭,行为不良;二是学习缺乏指导,成绩下降;三是安全监管不力,隐患诸多;四是学习困难原因诸多,往往受到冷落或歧视。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特别是关爱教育弱势群体,努力实施“关爱教育”。
1、建章立制保障“关爱”教育有效实施。
首先、成立了关爱特殊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政教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关爱教育”的实施。为了把关爱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还特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三包责任制度》,即: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各科任教师包学生,切实做到管理全方位、关爱全天候、教育全覆盖。要求教师尊重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每名学生真切感受到:“遇事有老师解决,烦恼可向老师倾诉,生活有老师照顾,学习有老师指导”。还制定了《周三固定家访日制度》,要求行政成员和班科任教师周周要走访学生家庭,对本班的特殊学生一学期至少要走访4次以上。周三固定家访日制度的落实,使教师与家庭、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弱势群体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2、让真诚“关爱”成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古人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世界的回音壁,对学生的教育和“爱”亦是如此,只有给学生加倍的教育和“爱”,才会收获学生进步的果实。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给特殊的学生以特别的爱。实施关爱教育,重在有“爱”的实际行动。如:杨成涛老师常年帮助留守学生李畅,为他购买学习用品;王红芳老师不计报酬帮助自己班上的孤儿刘冬辉,给他零用钱,捐衣捐物,还经常利用“双休日”把他带回家,让他和自己一起过周末,成为了孩子的代理妈妈;雷燕红老师耐心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他们班上有一个名叫田雨莎的同学,由于父亲犯罪坐牢,母亲离异,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孤僻、自闭、自卑,她经常和孩子促膝谈心,做孩子的益友,与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娱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名同学逐渐开朗起来,渐渐融入了集体,自信心得到增强。在我们学校关爱特殊学生已成为一种风尚。
3、形式多样的班级“关爱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针对留守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和学习困难生的特点,遵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对全体学生开展“五自”教育活动。将“自觉、自理、自律、自信、自强”的内容贯穿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始终。在留守学生家长中组织“五个一”活动。即:要求他们给孩子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在留守学生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小学生,促进了学生健康心智的形成。
4、以星星家园为基地对学生实施关爱行动
在各级的支持下,以服务留守学生为主要功能的“星星家园”在我校落户开园,它为留守学生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
首先,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开园以来学校采取行政带班,老师轮流值日的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做到“管理全方位、关爱全天候、教育全覆盖”。做出的饭菜价廉物美,适合学生的口味,生活辅导老师定期为孩子们洗衣晒被,嘘寒问暖,体贴入微,学校亲情电话免费为留守学生提供,这一切使留守学生倍感家的温馨。
其次,让住宿学生不断提高自理能力。学校关注学生终生发展,我们看重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每个寝室张贴《就寝制度》,要求同学们做好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要求他们就餐讲秩序、鞋袜自己洗、像军人那样整理床铺,并定期开展生活技能比赛,促使同学们养成生活的能力。
最后,让活动丰富留守生活。每晚放学后,值班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还组织他们做游戏。或教他们下象棋、五子棋等,或同他们一起打篮球、跳橡皮筋等等。每逢有孩子过生日,我们就举行生日晚餐或生日晚会,使学生感受到在星星家园不是家胜似家的温馨,老师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情。孩子们在这里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学有信心。
回顾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在“关注生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引领下,通过努力实施有效的“关爱教育”,将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效促进了我校全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