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国内的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成员中有多动症史的占13.6%,其中父辈或同辈有类似病史者各占50%。精神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生理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
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在放纵型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偏低。家庭是影响人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品格、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反之,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鼓励、忍耐、表扬、接受、认可、诚实、安全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耐心、感激、自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就会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事学习与生活。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居室应保持整洁美观,这有利于养成儿童爱清洁、有条理的好习惯,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气氛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幸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表现出有自信心、情感丰富和互相友爱,在气氛不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由于情绪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三、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 其次,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再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上,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良言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留下终生的人格缺陷,如某些成绩差而又长期遭受教师言语伤害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四、 社会因素: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人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不仅锻炼人的能力,也使心灵得到净化。
五、 个体因素: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