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敏
一、说教学目标
【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课本第(选修4)的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第三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后编排的。《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二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以实验探究为主,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并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教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以实验探究的方式,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同时应用数学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图像)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综合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
【情景预设】
“化学平衡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通过浓度、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图像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增加、减小等)加以分析(课内分一种情况,另一种课外完成),从本质上剖析勒夏特列原理。
外界条件改变,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除了浓度、温度以外还有哪些外界条件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目的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探究活动设计】
探究-发现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发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 归纳 总结,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实验探究,若完全按照教材的做法,由于部分实验效果不明显,需要进行改进,例如:将NO2平衡球浸泡在冰水、热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可在原观察的基础上,再将NO2平衡球互换位置,稍等片刻,接着比较NO2平衡球里气体的颜色,这样改进后进行对照,更能说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为本节的重难点
一、平衡移动
二、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三、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