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命科学实验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59:08
文档

生命科学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名现代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号204138030实验项目人类ABO血型鉴定实验日期2010/4/25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___黎波____学号__**********____年级____2007级__班号_____7304014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成绩评定_____________教务处制表二0一0年四月二十五日四川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级7304014班组姓名黎波同实验者无2010年4月25日题目:人类AB
推荐度:
导读四川大学实验课程名现代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号204138030实验项目人类ABO血型鉴定实验日期2010/4/25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___黎波____学号__**********____年级____2007级__班号_____7304014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成绩评定_____________教务处制表二0一0年四月二十五日四川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级7304014班组姓名黎波同实验者无2010年4月25日题目:人类AB
四川大学

实验课程名 现代生命科学基础  课程号204138030

实验项目 人类ABO血型鉴定  实验日期2010/4/25

学   院  计算机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___黎波____  学   号  __**********____

年  级____2007级__  班   号  _____7304014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成绩评定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表

二0一0年 四 月 二十五 日

四川大学实验报告

计算机 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  2007级7304014 班   组

姓名 黎波         同实验者 无    2010  年4月 25 日

题目:            人类ABO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了解人体血液以及输血相关常识

          2、掌握ABO,Rh血型系统的组成以及分型原则

          3、掌握鉴别人类ABO血型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人类ABO血型的遗传史有基因决定的。等位基因A使红血球产生抗原A;等位基因B使红血球产生抗原B;等位基因O使红血球不产生抗原;等位基因A和B为等显性,O对A和B均为隐性。

实验步骤:

1、以穿刺法在用酒精消过毒的左手无名指指腹扎针并挤压取血;

          2、取一块清洁玻片,在两端分别滴一滴血,并滴加1-2滴抗A和抗B血清,用2支牙签分别涂匀后,观察凝聚情况。

结果与讨论:

1,如何区别血液凝集和凝固?其机理有和差别?

答:在一定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成团,这种现象叫做凝集。血液凝固是血液从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液凝集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当含有某一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血液凝集现象。凝固的最基本的变化是血浆中溶解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然后纤维蛋白丝互相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中间,使血液逐渐变成胶冻样的血块。

2,根据你的血型,判断你能接受何种血型并且能够提供何种血型供血?

答:我的血型是O型血,能够接受O型血;并且O型血中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可以输出给任何常见血型的人体内。

3,O型血人又被称为“万能供血者”,试根据ABO血型分型做出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等位基因A使红血球产生抗原A;等位基因B使红血球产生抗原B;等位基因O使红血球不产生抗原;等位基因A和B为等显性,O对A和B均为隐性。O型血中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所以称O型血人为“万能供血者”。

本次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B型血。

题目:       血涂片的制备和血细胞的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认识红细胞及各种白细胞的典型形态;

          3、练习光学显微镜的常规使用。

实验原理:

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实验用品:1、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脱脂洗净的载玻片、推片、光学显微镜。Wright’s染液。

实验步骤:

1、在血型鉴定实验时,挤出一滴血置于载玻片右侧,另取一张光滑的双凹片,斜置于血滴前缘轻轻触及血滴,轻轻将双凹片匀速推进涂成血液薄膜。

2、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Wright’s染液以盖满血膜为止,染5-10分钟后,用蒸馏水轻轻冲去染液,自然风干。

3、使用显微镜观察。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一般较红细胞体积大,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发挥其防御和免疫功能。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可以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其中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伤口处抵抗外敌入侵,包围细菌和异物。中性粒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循环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粘附,调理识别,吞噬消化直至杀灭细菌而执行防御功能,它还吞噬机体内的坏死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嗜酸性颗粒细胞能够消除异物的毒性。嗜碱性粒细胞则可以释放抗凝血剂使血管扩张与收缩。淋巴细胞可以和病菌作战并能使肿瘤缩小。按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至少可分两个亚群,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红细胞也成红血球:是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题目:       PCR技术原理及人SRY基因扩增

1、实验原理:

PCR是高效扩增目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

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

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

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

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

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

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 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

大几百万倍。(Plateau)。 到达平台期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

2、实验步骤:

1),PCR反应液的配制:于冰上在200μl薄壁离心管中加入ddH2O 35.5μl,10x PCR反应缓冲液5μl,MgCl2 4μl,dNTP 1μl,引物P1和P2各1μl,模板DNA 2μl,TaqDNA聚合酶0.5μl,混合均匀. 

    2),PCR反应:将配制好的反应液放入PCR热循环仪中,按以下反应程序进行PCR反应:95℃ 3min,94 30s,55℃ 30s,72℃ 1min循环30次,72℃延伸7min. 

    3),电泳检测:反应结束后取出PCR产物,取5μl样品在1%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分析(电压100V,时间30min),然后将凝胶转到紫外成相系统中显影,参照DNA分子量标准,观察在500bp处有无单一的亮带.

3、思考题

若凝胶成像时没有观察到理想的试验结果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分析造成pcr失败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DNA电泳一般使用的都是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的驱动力靠DNA骨架本身的负电荷。 蛋白质电泳(一般指SDS-PAGE)一般使用的都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的驱动力靠与蛋白质结合的SDS上所携带的负电荷。 所以相同点就是样品都是带负电荷的,从负极向正极移动,移动的距离都和样品的分子量有关。而且这两个电泳体系可以互相交换使用。进行大分子蛋白质电泳时,可以考虑换用琼脂糖凝胶,因为该体系孔径大。相反,如果需要精确到各位数碱基的DNA电泳也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因为使用该系统可以将相差一个碱基的两条DNA链分开。 不同点首先是样品不同。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其次是结果的观察方法不同。DNA电泳普遍使用EB做染料,在紫外灯下观察;而蛋白电泳使用的考马斯亮蓝染色,还需要经过脱色步骤,不过观察起来比较简单。还有就是胶体系的差别,DNA电泳通常是一胶跑到底,而蛋白质电泳则会有分离胶和浓缩胶之区别。 电泳中样品移动的本质确实是样品所携带的电荷。但是,区分这些条带直接可以用分子量而无需使用电荷数,是因为这些样品的电荷/分子量比都是恒定的了。以DNA分子为例,它在电泳中的移动是靠其骨架中磷酸所携带的负电荷来实现的,而这个磷酸分子又是每一个核苷酸中都有的,所以DNA分子所携带的负电荷数是由其核苷酸总数决定的。而且,DNA分子中核苷酸的组成动辄成百上千,在如此大的分子量面前,讨论单个核苷酸之间分子量的差别就显得毫无意义。这样,DNA分子中负电荷的量就可以用DNA的分子量来代替,反过来,DNA的分子量也就可以用DNA分子所携带的电荷来代替(一句话,DNA分子的电荷/分子量比是恒定的)。 这在蛋白电泳中(特别是SDS-PAGE中)是一样的。在SDS-PAGE中,SDS将蛋白质变性成直线分子并紧密包裹于其上,使得其所携带的电荷与蛋白分子量成了一定的比例,剩下的就和核酸电泳一样了。 至于为什么核酸的横着跑,蛋白竖着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蛋白制胶的过程导致的。蛋白制胶由于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凝胶系统,所以需要一个水平的分界面。这个分界面在配胶的过程中是依靠异丙醇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下形成的。所以,一并就竖着跑了~

生命起源与进化试验

  

题目: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是新物种从旧物种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一个种内产生出另一个新种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元。一个种在时间向度上的延续构成一个线系,种形成代表线系上发生一个分枝;换句话说,一个分技事件代表一个新种形成。但在某些情况下新种形成过程中并不发生分枝,即一个老种经过或长或短的进化过程就在形态上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而可以视为不同于老种的另一新种,这样的种形成是线系进化的结果,所形成的种在古生物学上叫做“时间种”。 

种形成方式:

  现代生物学关于种形成的研究对象大都是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因而种形成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殖隔离”的起源问题上,即研究在一个种的群体内如何产生或分化出与原群体生殖上隔离的亚群体,后者就是一个新种的开始。 

  C·R·达尔文早就注意到地理因素在种分歧和种形成中的作用。P·M·哈蒙德1981年将与种形成有关的地理因素区分为13种情况,并归纳为4种模式:分布区重叠模式、分布不重叠模式、分布区相邻模式、分布区不重叠—相邻模式。 

  所谓“分布区重叠”是指形成不同种的原群体在地理分布上是连续的,所谓“分布不重叠”是指形成不同的种的原群体由于某种地理隔离因素而被分隔,所谓“分布区相邻”是指形成不同种的原群体之间有不完全的地理隔离。区分种形成方式主要依据群体初始分化和生殖隔离完成过程中的地理分布情况,至于生殖隔离完成(种形成过程结束)以后地理分布情况则并不重要。一般说来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种形成方式:①分布区不重叠的种形成,②分布区重叠的种形成,③分布区相邻的种形成。 

  此外,根据种形成过程的特点还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种形成方式:①渐变的种形成,②量子种形成。 

  分布区不重叠和相邻的种形成过程一般是渐变的,分布区重叠的种形成过程往往是“跳跃”的,即“量子种形成”方式。

文档

生命科学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名现代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号204138030实验项目人类ABO血型鉴定实验日期2010/4/25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___黎波____学号__**********____年级____2007级__班号_____7304014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成绩评定_____________教务处制表二0一0年四月二十五日四川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级7304014班组姓名黎波同实验者无2010年4月25日题目:人类AB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