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课教师: 上课日期: 教时:
| 课题 | 《桃花源记》(第一二课时) | ||||
| 三 维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 | |||
| 能力目标 |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
| 情感目标 |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 ||||
| 教学 重点 |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 ||||
| 教学 难点 |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 ||||
| 教学 方法 | 1.诵读法2。引导法3.品味法 4.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5。合作探讨.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修改与备注 |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板书课题) 释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 | 学生回忆思考 学生联想 学生思考 交流 学生积累 学生回忆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修改与备注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后附)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师生评价。
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师生评价.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字词学习
(1)、辨明字音: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对着 眈眈相向 他的 得其船
为:给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6)一义多词:
(7)古今异义词:
(8)四个“然”字词: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9)8个成语: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
附:课文朗诵节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回忆联想 学生结合以前的朗读技艺再提高 学生听读联想想象 学生试读 学生分角色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批注 学生批注分类积累 学生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要会造句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丰翻译全文 | ||||
| 作业 | 朗读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 ||||
| 板 书 设 计 | 《桃花源记》 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字词 (1)、辨明字音:(2)、辨明字形(3)辨析多音字 (4)重点词语:(5)一词多义 (6)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月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7)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缘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8)四个“然"字词: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9)7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 ||||
| 教 学 反思 | |||||
万冲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科 教案
任课教师: 上课日期: 教时:
| 课题 | 《桃花源记》(第三课时) | ||||
| 三 维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 | |||
| 能力目标 |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
| 情感目标 |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 ||||
| 教学 重点 |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 ||||
| 教学 难点 |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 ||||
| 教学 方法 | 1.诵读法 2.品味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4、合作探讨。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修改与备注 | |||
| 教
学
过
程 | 一、背诵查检: 二、 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复述的时候见机点拨提示: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教师明确: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教师明确: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教师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 学生齐背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批注 学生按教师提示准备复述 学生复述点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交流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修改与备注 | |||
教 学 过 程 |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师生评价 三、合作探究 1、渔人再寻桃花源,找到了没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2、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四、拓展延伸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全班齐背.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 学生朗读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注 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准备活动 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主动朗读 学生齐背 | |||
| 作 业 | 1. 背诵课文.2、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 ||||
| 板 书 设 计 |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 ||||
| 教 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