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福建卷)11.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其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右图中△H1=△H2+△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32—+2H2O
【答案】C
【解析】利用盖斯定律可知△H1+△H2+△H3=0,正确的应该是△H1=-(△H2+△H3),这里是考察盖斯定律。
(2013海南卷)5.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 △H1
2 H2(g)+ O2(g)= 2H2O(g) △H2
C(s)+ O2(g)=CO2(g) △H3
则反应4C3H5(ONO2)3(l)= 12CO2(g)+10H2O(g) + O2(g) +6N2(g)的△H为
A.12△H3+5△H2-2△H1 B.2△H1-5△H2-12△H3
C.12△H3-5△H2 -2△H1 D.△H1-5△H2-12△H3
[答案]A
[解析]:盖斯定律常规考查。③×12+②×5-①×2即可得到4C3H5(ONO2)3(l)= 12CO2(g)+10H2O(g) + O2(g) +6N2(g)的△H,答案选A。
[2013高考∙重庆卷∙6]已知:P4(g)+6Cl2(g)=4PCl3(g) △H=a kJ∙mol—1
P4(g)+10Cl2(g)=4PCl5(g) △H=b kJ∙mol—1
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 kJ∙mol—1,PCl3中P-Cl键的键能为1.2c kJ∙mol—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
B.可求Cl2(g)+ PCl3(g)=4PCl5(g)的反应热△H
C.Cl-Cl键的键能为(b-a+5.6c)/4 kJ∙mol—1
D.P-P键的键能为(5a-3b+12c)/8 kJ∙mol—1
答案:C
【解析】原子半径P>Cl,因此P-P键键长大于P-Cl键键长,则P-P键键能小于P-Cl键键能,A项错误;利用“盖斯定律”,结合题中给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l2(g)+PCl3(g)=PCl5(g)△H=(b-a)/4KJ·mol-1,但不知PCl5(g)=PCl5(s)的△H,因此无法求出Cl2(g)+PCl3(g)=PCl5(s)的△H,B项错误;利用Cl2(g)+PCl3(g)=PCl5(g)△H=(b-a)/4KJ·mol-1可得E(Cl-Cl)+3×1.2c-5c=(b-a)/4,因此可得E(Cl-Cl)=(b-a+5.6c)/4kJ·mol-1,C项正确;由P4是正四面体可知P4中含有6个P-P键,由题意得6E(P-P)+10×(b-a+5.6c)/4-4×5c=b,解得E(P-P)=(2.5a-1.5b+6c)/6 kJ·mol-1,D项错误。
(2013上海卷)9.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A. 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Q
答案:B
【解析】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吸热的热量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故B项正确;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项错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质的状态, D项错误。
(2013山东卷)12.CO(g)+H2O(g) H2(g)+CO2(g)△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解析:催化剂虽然改变了反应途径,但是△H只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H不变,A错;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变,B正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小,C错;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不放出热量,而是转换为电能,D错。
答案:B
(2013新课标卷2)12.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 O2(g)=SO2(g)+H2O(g) △H1
2H2S(g)+SO2(g)=S2(g)+2H2O(g) △H2
H2S(g)+O2(g)=S(g)+H2O(g) △H3
2S(g) =S2(g) △H4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A.△H4=(△H1+△H2-3△H3) B.△H4=(3△H3-△H1-△H2)
C.△H4=(△H1+△H2+3△H3) D.△H4=(△H1-△H2-3△H3)
解析:考察盖斯定律。根据S守恒原理,要得到方程式4,可以用(方程式1+方程式2—3×方程式2)×;即选择△H4的正确表达式为△H4=(△H1+△H2-3△H3),即选项A正确。
答案:A
(2013北京卷)6.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答案】D
【解析】
A、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B、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C、太阳能集热器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故错误;
D、燃料燃烧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热能,故正确。
(2013全国新课标卷1)28.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①CO(g)+ 2H2(g)=CH3OH(g) △H1=-90.1 kJ·mol-1
②CO2(g)+ 3H2(g)=CH3OH(g)+H2O(g) △H2=-49.0 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③CO(g) + H2O (g)=CO2(g)+H2(g) △H3=-41.1 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 kJ·mol-1
⑴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④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⑶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⑷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烧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理论输出电压1.20V,能量密度E=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kW·h=3.6×105J )
答案:(1)Al2O3(铝土矿)+2NaOH+3H2O=2NaAl(OH)4;NaAlO2+CO2+2H2O=NaHCO3+Al(OH)3↓; 2Al(OH)3Al2O3+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①平衡向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③消耗部分CO。
(3)2CO(g)+4H2(g)=CH3OCH3(g)+H2O(g) ΔH=-204.7kJ/mol;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CH3OCH3-12e-+3H2O=2CO2+12H+;12
。
(1)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纯高纯度氧化铝的流程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土矿,然后过滤,在滤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氢氧化铝,然后高温煅烧氢氧化铝,即可得到高纯度的氧化铝。
(2)合成二甲醚消耗甲醇,对于CO参与的反应相当于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使CO的转化率提高。
(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①×2+④即得到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所以该反应的放热△H=-90.1 kJ/mol×2-24.5 kJ/mol=-204.7kJ/mol。
(4)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5)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所以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H3OCH3-12e-+3H2O=2CO2+12H+;二甲醚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4价,失去6个电子,所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电量;由于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所以该电池的能量密度=
。
(2013北京卷)26.(14分)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_ .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0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 。
② 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oCaO <38SrO<56BaO。原因是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4)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1)3NO2+2H2O=2HNO3+NO;
(2)①N2(g)+O2(g)=2NO(g) △H=+183KJ/mol; ②增大;
(3)①2NO+2CON2+2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得知它们均为第ⅡA族。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①还原; ②NO+O2--2e-=NO2;
【解析】(1)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与NO;
(2)①△H=945kJ/mol+498kJ/mol-2×630KJ/mol=+183KJ/mol;
②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3)①NO被CO还原N2,CO被氧化为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可知,它们均处于第ⅡA族,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
(4)①由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O2在Pt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
②在O2-参加反应下,NO在Ni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
.(2012江苏∙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
B.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
C.N2(g)+3H2(g)2NH3(g) △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
答案:B
.(2012安徽∙7)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
NaHCO3+H2HCOONa+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储氢、释氢过程均量变化
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
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2O放出2.24L的H2
答案:B
.(2012江苏∙4)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C
.(2012浙江∙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0 ℃、101 kPa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 kJ·mol-1,则H2O(g)H2O(l) 的ΔH = 40.69 kJ·mol-1
B.已知MgCO3的Ksp = 6.82 × 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 = c(CO32-),且c(Mg2+) · c(CO32-) = 6.82 × 10-6
C.已知:
| 共价键 | C-C | C=C | C-H | H-H |
| 键能/ kJ·mol-1 | 348 | 610 | 413 | 436 |
D.常温下,在0.10 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能使NH3·H2O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
答案:D
12.肼(H2NNH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题12所示,已知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为942、O=O为500、N−N为154,则断裂1molN−H键所需的能量(KJ)是
A.194 B.391 C.516 D.658
答案:B
.(2012安徽∙12)氢氟酸是一种弱酸,可用来刻蚀玻璃。已知25℃时
①HF(aq)+OH—(aq)=F—(aq)+H2O(l) △H=—67.7KJ·mol—1
②H+(aq)+OH—(aq)=H2O(l) △H=—57.3KJ·mol—1
在20mL0.1·molL—1氢氟酸中加入VmL0.1mol·L—1Na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
HF(aq)=H+(aq) +F−(aq) △H=+10.4KJ·mol—1
B.当V=20时,溶液中:c(OH—)=c(HF) +c(H+)
C.当V=20时,溶液中:c(F—)<c(Na+)=0.1mol·L—1
D.当V>0时,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F—)>c(OH—)>c(H+)
答案:B
.(2012大纲∙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2012北京∙26)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1。利用反应A,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反应A:4HCl+O22Cl2+2H2O
(1)已知:Ⅰ反应A中, 4mol HCI被氧化,放出115.6kJ的热量。
Ⅱ
H2O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A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③断开1 mol H—O 键与断开 1 mol H—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___KJ,H2O中H—O 键比HCl中H—Cl键(填“强”或“若”)_______________。
(2)对于反应A,下图是4种投料比[n(HCl):n(O2),分别为1:1、2:1、4:1、6:1、]下,反应温度对HCl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
①曲线b对应的投料比是______________.
②当曲线b, c, d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HCl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
料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③投料比为2:1、温度为400℃时,平衡混合气中Cl2的物质的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4HCl+O22Cl2+2H2O △H=-115.6kJ·mol-1;32;强
(2) 4:1;投料比越小时对应的温度越低;30.8%
.(2012海南∙13)氮元素的氢化物和氧化物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都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 ;
(2) NH3与NaClO反应可得到肼(N2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2O4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
已知:①N2(g)+2O2(g) = N2O4(l) ΔH1=-19.5kJ∙mol-1
②N2H4(l) + O2 (g)=N2(g)+2H2O(g) ΔH2 =-534.2 kJ·mol-1
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肼一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电池,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式为 。
答案:(1) 5 (2)2NH3+NaClO=N2H4+NaCl+H2O
(3)2N2H4(l)+ N2O4(l)=3N2(g)+ 4H2O(g) ΔH=−1048.9kJ·mol-1
(4) N2H4 + 4OH-− 4e- = 4H2O +N2↑
.(2012天津∙10)金属钨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或耐高温的合金,以及灯泡的灯丝。高温下密闭容器中用H2还原WO3可得到金属钨,其总反应为: WO3(s)+3H2(g)W (s) +3H2O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⑵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2与水蒸气的体积比为2:3,则H2的平衡转化率为 ;随着温度的升高,H2与水蒸气的体积比减小,则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⑶上述总反应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 温度 | 25 ℃~550 ℃~600 ℃~700 ℃ |
| 主要成分 | WO3 W2O5 WO2 W |
⑷已知:温度过高时,WO2(s)转变为WO2(g):
WO2(s)+2H2(g) W(s)+2H2O (g) ∆H=+66.0 kJ/mol
WO2(g)+2H2(g) W(s)+2H2O (g) ∆H=-137.9 kJ/mol
则WO2(s) WO2(g)的∆H= 。
⑸钨丝灯管中的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I2可延长灯管的使用寿命,其工作原理为:W(s)+ 2 I2 (g) WI4 (g)。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灯管内的I2可循环使用
b.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
c.WI4在灯管壁上分解,使灯管的寿命延长
d.温度升高时,WI4的分解速率加快,W和I2的化合速率减慢
答案: ⑴k= ⑵ =60%。正反应吸热。
⑶第一阶段的方程:2WO3+H2=W2O5+H2O,第二阶段方程:W2O5+H2=2WO2+H2O
第三阶段方程:WO2+2H2=W+2H2O所以三个阶段消耗H2的物质量之比为1:1:4
⑷△H=+203.9KJ.mol-1. ⑸a、b。
.(2012新课标∙27)光气( 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1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 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0.3kJ∙mol−1、−285. 8 kJ∙mol−1和−283.0 kJ∙mol−1,则生成1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 :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1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 △H=+108kJ·mol-1 。反应体
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同所示(第10min到14min
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 ;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____ 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 mol·L-1;
④比教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 ;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 v(15−16)(填“<”、“>”或“=”),原因是 。
答案:(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⑵5.52×103kJ
⑶CHCl3+H2O2HCl+H2O+COCl2
⑷①0.234mol·L-1 ②< ③0.031 ④v(5-6)>v(2-3)=v(12-13) ⑤> 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2012浙江∙27)物质(t-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t-BuNO)2 2(t-BuNO) 。
(1)当(t-BuNO)2的起始浓度(c0)为0.50 mol·L-1时,实验测得20℃时的平衡转化率(α)是65 %。列式计算20℃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 = 。
(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其平衡转化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已知20℃时该反应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常数为1.9,若将反应溶剂正庚烷改成CCl4,并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则它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
(3)实验测得该反应的ΔH = 50.5 kJ·mol-1,活化能Ea = 90.4 kJ·mol-1。下列能量关系图合理的是 。
(4)该反应的ΔS 0(填“>”、“<”或“=”)。在 (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5)随着该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不断变化,分析溶液颜色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关系(即比色分析),可以确定该化学反应的速率。用于比色分析的仪器 是 。
A.pH计 B.元素分析仪
C.分光光度计 D.原子吸收光谱仪
(6)通过比色分析得到30℃时(t-Bu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同一图中绘出t-Bu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 (1) (2)减小 小于
(3)D (4)> 较高 (5)C (6)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
.(2011浙江∙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Ka=。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0 kJ/mol。
CO(g)+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1.0 kJ/mol
答案:B
.(2011北京∙10)25℃、101kPa 下: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
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
答案:D
.(2011重庆)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A. −1780kJ/mol B. −1220 kJ/mol
C.−450 kJ/mol D. +430 kJ/mol
答案:B
.(2011海南)已知:2Zn(s)+O2(g)=2ZnO(s) △H=−701.0kJ·mol-1
2Hg(l)+O2(g)=2HgO(s) △H=−181.6kJ·mol-1
则反应Zn(s)+ HgO(s)=ZnO(s)+ Hg(l)的△H为
A. +519.4kJ·mol-1 B. +259.7 kJ·mol-1
C. −259.7 kJ·mol-1 D. −519.4kJ·mol-1
答案:C
.(2011海南)某反应的△H= +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
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
D.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1
答案:CD
.(2011上海)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B
.(2011上海)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i) I2(g)+ H2(g) 2HI(g)+ 9.48 kJ (ii) I2(s)+ H2(g)2HI(g) - 26.48 kJ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g I2(g)中通入2gH2(g),反应放热9.48 kJ
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反应(i)的产物比反应(ii)的产物稳定
D.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答案:D
.(2011江苏∙20)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
CH4(g)+CO2(g)=2CO(g)+2H2(g) △H=-247.4 kJ·mol-1
2H2S(g)=2H2(g)+S2(g) △H=+169.8 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
。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图12(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CH4(g)+2H2O(g) =CO2(g) +4H2(g) △H=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 2H2S+SO2 =2H2O+3S (或4H2S+2SO2=4H2O+3S2)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CO(NH2)2+8OH--6e-=CO32-+N2↑+6H2O
(5)2Mg2Cu+3H2MgCu2+3MgH2
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
.(2010山东卷∙10)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英语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侧脸房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 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H不同
答案:C
.(2010重庆卷∙12)已知H2(g)+Br2(g) 2HBr(g) △H=-72kJ·mol-1 蒸发1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
| H2(g) | Br2(g) | HBr(g) | |
| 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 436 | a | 369 |
A.404 B.260 C.230 D.200
答案:D
.(2010天津卷∙6)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 O2(g) 2SO3(g);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 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 (g) + H2(g) CH3CH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答案:B
.(2010广东理综卷∙9)在298K、100kPa时,已知:2H2O(g) === O2(g)+2H2(g) △H1 Cl2(g)+H2(g) === 2HCl(g) △H2 2Cl2(g)+2H2O(g) === 4HCl(g)+O2(g) ⊿H3则⊿H3与⊿H1和⊿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H3=⊿H1+2⊿H2 B.⊿H3=⊿H1+⊿H2
C.⊿H3=⊿H1−2⊿H2 D.⊿H3=⊿H1−⊿H2
答案:A
.(2010浙江卷∙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H=−0.3kJ·mol-1
B.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 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2NH3 △H=-38.6kJ·mol-1
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 ↓
D.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3H2O=2Al(OH)3
答案:C
.(2010上海卷∙1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灼烧至固体发黑,测定值小于理论值
B.相同条件下,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C.0.1 mol·L-1的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0.1 mol·L-1的醋酸钠溶液的pH
D.1L 1 mol·L-1的碳酸钠溶液吸收SO2的量大于1L mol·L-1硫化钠溶液吸收SO2的量
答案:C
.(2010上海卷∙17)据报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CH3CH2OH(g)+3H2O(g)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B.反应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答案:B
.(2010江苏卷∙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
B.常温下,反应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C.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D.相同条件下,溶液中Fe3+、Cu2+、Zn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答案 :AC
.(2010安徽卷∙25) 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相关信
息如下表:
| 元素 | 相关信息 |
| X | X的基态原子核外3个能级上有电子,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 |
| Y | 常温常压下,Y单质是淡黄色固体,常在火山口附近沉积 |
| Z | Z和Y同周期,Z的电负性大于Y |
| W | 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63,中子数为34 |
(2)XY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XY2的分子中存在 个σ键。在H―Y、H―Z两种共价键中,键的极性较强的是 ,键长较长的是 。
(3)W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W2Y在空气中煅烧生成W2O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处理含XO、Y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Y。
已知:
XO(g)+ O2(g)=XO2(g) △H=-283.0 kJ·mol-1
Y(g)+ O2(g)=YO2(g) △H=-296.0 kJ·mol-1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3 VIA HClO4 (2)2 H−Z H−Y
(3)[Ar]3d104s1 2Cu2S+3O2=2Cu2O+2SO2
(4)2CO(g)+SO2(g)=S(s)+2CO2 (g) △H=-270kJ/mol
.(2010天津卷∙7)X、Y、Z、L、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L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⑴ L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 ;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⑵ 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l∶3和2∶4构成分子A和B,A的电子式为___,B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
⑶ 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L同一主族,Se原子比L原子多两个电子层,则Se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该族2 ~ 5周期元素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l 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表示生成1 mol硒化氢反应热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99.7 mol·L-1 b.+29.7 mol·L-1 c.-20.6 mol·L-1 d.-241.8 kJ·mol-1
⑷ 用M单质作阳极,石墨作阴极,NaHCO3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生成难溶物R,R受热分解生成化合物Q 。写出阳极生成R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由R生成Q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O 第三周第ⅢA族 Al>C>N>O>H
(2) (3) 34 H2SeO4 b
(4) Al−3e−Al3+ Al3++3HCO3-==Al(OH)3+3CO2 2Al(OH)3Al2O3+3H2O。
.(2010广东理综卷∙31)硼酸(H3BO3)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广泛。
(1)请完成B2H6气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2H6 + 6H2O=2H3BO3 +________。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H3BO3 +3CH3OHB(OCH3)3 +3H2O中,H3BO 3的转化率(α)在不同温度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12,由此图可得出:
①温度对应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是____ _
②该反应的_____0(填“<”、“=”或“>”).
(3)H3BO 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 H3BO 3(aq)+H2O(l) [B(OH)4]-( aq)+H+(aq)已知0.70 mol·L−1 H3BO 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298K达到平衡时,c平衡(H+)=2. 0 × 10-5mol·L-1,c平衡(H3BO 3)≈c起始(H3BO 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H2O的平衡浓度不列入K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B2H6 + 6H2O=2H3BO3 +6H2
(2) 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②△H>O
(3)或1.43
.(2010上海卷∙25)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反应在450℃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2SO2(g)+O2(g)2SO3(g)+190kJ
⑴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 (填写化合物名称),该反应450℃时的平衡常数
500℃时的平衡常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⑵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是 .
⑶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平衡的是:
a.v(O2)正2v(SO3)逆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⑷在一个固定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SO2和0.10molSO2,半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SO30.18mol,则v(O2)= mol.L-1.min-1:若继续通入0.20mol SO2和0.10mol O2,则平衡 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 或“不”),再次达到平衡后, mol .(2010江苏卷∙17)下表列出了3种燃煤烟气脱硫方法的原理。 2NH3+SO2+H2O (NH4)2 SO3 (NH4)2 SO3+SO2+H2O 2NH4HSO3 能提高燃煤烟气中SO2去除率的措施有 (填字母)。 A.增大氨水浓度 B.升高反应温度 C.使燃煤烟气与氨水充分接触 D.通入空气使HSO3-转化为SO42- 采用方法Ⅰ脱硫,并不需要预先除去燃煤烟气中大量的CO2,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⑴方法Ⅱ重要发生了下列反应: S(g)与O2(g)反应生成S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⑵方法Ⅲ中用惰性电极电解NaHSO3溶液的装置 如右图所示。阳极区放出气体的成分为 。 (填化学式) 答案:(1)AC HCO3-+SO2 CO2+HSO3- (2)S(g)+O2(g)= S O2(g) H=-574.0kJmol-1 (3) O2 SO2 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 .(09全国卷Ⅱ∙11) 已知:2H2(g)+ O2(g)=2H2O(l) ΔH= -571.6KJ· mol-1 CH4(g)+ 2O2(g)=CO2(g)+2H2O(l) ΔH= -0KJ· 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3 C.1∶4 D.2∶3 答案:Bw.w.w.k.s.5.u.c.o.m .(09天津卷∙6)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O2(g)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答案:C .(09四川卷∙9)25 ℃,101 k 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 B.KOH(aq)+ H2SO4(aq)= K2SO4(aq)+H2O(I); H=57.3kJ/mol C.C8H18(I)+ O2 (g)=8CO2 (g)+ 9H2O; H=5518 kJ/mol D.2C8H18(g)+25O (g)=16CO (g)+18HO(1); H=5518 kJ/mol 答案:B .(09上海卷∙19)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 H2(g)+Cl2(g)2HCl(g)+Q1 H2(g)+Br2(g)2HBr(g)+Q2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Q1>Q2 B.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C.生成1mol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 D.1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 HBr(1)具有的能量 答案:AD .(09重庆卷∙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数学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中和热) C.S(s)+O2(g)== SO2(g);△H=−269.8kJ/mol(反应热) D.2NO2==O2+2NO;△H=+116.2kJ/mol(反应热) 答案:C .(09海南卷∙12)已知: Fe2O3(s)+C(s)= CO2(g)+2Fe(s) △H=234.1kJ·mol-1 C(s)+O2(g)=CO2(g) △H=-393.5kJ·mol-1 则2Fe(s)+O2(g)=Fe2O3(s)的△H是 A.-824.4kJ·mol-1 B.-627.6kJ·mol-1 C.-744.7kJ·mol-1 D.-169.4kJ·mol-1 答案:A .(09上海理综∙10)右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www.ks5u.com A.铵 B.生石灰 C.氯化镁 D.食盐 答案:B .(09安徽卷∙25)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 H2O(g)__________(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s)+O2(g)FeO(s) △H=-272.0kJ·mol-1 2X(s)+O2(g) X2O3(s) △H=-1675.7kJ·mol-1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二 VA 弱 (2)1s22s22p63s23p4 大 (3)Cu + 2H2SO4(浓)CuSO4 + SO2↑+ 2H2O (4)3FeO(s) + 2Al(s) Al2O3(s) + 3Fe(s) H=-859.7KJ/mol .(09江苏卷∙17)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 (1)下列处理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方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是 (填字母)。 A.热裂解形成燃油 B.露天焚烧 C.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 D.直接填埋 (2)用H2O2 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Cu(s)+2H+(aq) Cu2+(aq)+H2(g) △H=.39kJ·mol-1 2H2O2(l) 2H2O(l)+O2(g) △H=-196.46kJ·mol-1 H2(g)+1/2O2(g) H2O(l) △H=-285.84kJ·mol-1 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印刷电路板的金属粉末用10%H2O2和3.0mol·L-1 H2SO4的混合溶液处理,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见下表)。 (×10−3mol·L-1·min-1) (4)在提纯后的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制备CuCl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1)BD (2) Cu(s)+H2O2 (l)+2H+(aq)=Cu2+(aq)+2H2O(l) △H=−319.68KJ.mol-1 (3)H2O2 分解速率加快 (4)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10.(09浙江卷∙27)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如下: 2NO+2CO2CO2+N2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1)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 0(填写“>”、“<”、“=”。 (2)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_。 (3)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 (4)假设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 。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5)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是实验编号。 答案:(1)< (2) 1.88×10-4mol/(L·s) (3)5000 (4)C、D (5)①II: 280、1.20×10-3、5.80×10-3Ⅲ:1.2×10-3 、5.80×10-3 ② .(09广东化学∙23)磷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广泛应用。 (1)由磷灰石[主要成分Ca5(PO4)3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5(PO4)3F(s)+2lSiO2(s)+30C(s)=3P4(g)+20CaSiO3(s)+30CO(g)+SiF4(g) H ①上述反应中,副产物矿渣可用来 。 ②已知相同条件下: 4Ca5(PO4)3F(s)+3SiO2(s)=6Ca3(PO4)2(s)+2CaSiO3(s)+SiF4(g) 2Ca3(PO4)2(s)+10C(s)=P4(g)+6CaO(s)+10CO(g) SiO2(s)+CaO(s)=CaSiO3(s) 用△H1、△H2和△H3表示△H,△H= (2)三聚磷酸可视为三个磷酸分子(磷酸结构式见右图)之间脱去两个分子产物,其结构式为 。三聚磷酸钠(俗称“五钠”)是常用的水处理剂,其化学式为 (3)次磷酸钠(NaH2PO2)可用于化学镀镍。 ①NaH2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化学镀镍的溶液中含有Ni2+和H2PO2-,在酸性等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 (a) Ni2+ + H2PO2-+ → Ni + H2PO3 -+ (b)6H2PO2- +2H+ = 2P+4H2PO3-+3H2↑ 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并配平反应式(a)。 ③利用②中反应可在塑料镀件表面沉积镍—磷合金,从而达到化学镀镍的目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镀。请从以下方面比较化学镀与电镀。 方法上的不同点: ;原理上的不同点: ;化学镀的优点: 。 答案:(1)①制水泥②△H1+3△H2+18△H3(2)Na5P3O10 (3)①+1 ② 1 Ni2+ + 1 H2PO2-+ 1 H2O → 1 Ni + 1 H2PO3- + 2H+ ③ 化学镀无需通电,而电镀需要通电 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镀对镀件的导电性无特殊要求 12.(09宁夏卷∙28)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Δ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H= KJ·mol-1;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4)如果反应速率υ(SO2)为0.05 mol·L-1·min-1,则υ(O2)= mol·L-1·min-1、υ(SO3)= mol·L-1·min-1; (5)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 KJ·mol-1,计算由S(s)生成3 molSO3(g)的△H (要求计算过程)。 答案:(1)反应物能量 生成物能量 (2)无 降低 因为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历程使活化能E降低 (3)−198 (4) SO2 +V2O5=SO3+2VO2 4VO2+ O2=2V2O5 (4)0.025 0.05 (5) S(s)+O2(g) =2SO2(g)△H1=−296 KJ·mol-1 , SO2(g)+1/2O2(g) =SO3(g) △H2=−99 KJ·mol-1 3 S(s)+9/2O2(g)=3SO3(g) △H=3(△H1+△H2)=−1185 KJ·mol-1
⑴方法Ⅰ中氨水吸收燃煤烟气中SO2的化学反应为:方法I 用氨水将SO2转化为NH4HSO3,再氧化成(NH4)2 SO4 方法Ⅱ 用生物质热解气(主要成分CO、CH4、H2)将SO2在高温下还原成单质硫 方法Ⅲ 用Na2SO3溶液吸收SO2,再经电解转化为H2SO4
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铜平均溶解速率 7.34 8.01 9.25 7.98 7.24 6.73 5.76
请回答下列问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时间/s 0 1 2 3 4 5 mol·L-1 1.00×10−3 4.50×10−4 2.50×10−4 1.50×10−4 1.00×10−4 1.00×10−4 c(CO)/ mol·L-1 3.60×10−3 3.05×10−3 2.85×10−3 2.75×10−3 2.70×10−3 2.70×10−3
①请在上表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 mol·L-1 CO初始浓度/ 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I 280 1.20×10−3 5.80×10−3 82 Ⅱ 124 Ⅲ 350 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