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09:33
文档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4°10′~106°00′,北纬30°40′~31°15′之间。本项目所经区域主要行政区划有南充市西充县、绵阳市盐亭县、三台县、遂宁市射洪县、德阳市中江县、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共计5个地级市的7个区县。推荐方案路线起点在南充市西充县李桥乡接巴中-南部高速李桥枢纽互通,向西经碾垭乡、冯家沟,在槐树镇以南设置槐树互通连接地方道路,跨宝马河,在八角镇设置八角互通,向西经牌坊河、唐家湾、定光场,在打渔咀设置
推荐度:
导读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4°10′~106°00′,北纬30°40′~31°15′之间。本项目所经区域主要行政区划有南充市西充县、绵阳市盐亭县、三台县、遂宁市射洪县、德阳市中江县、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共计5个地级市的7个区县。推荐方案路线起点在南充市西充县李桥乡接巴中-南部高速李桥枢纽互通,向西经碾垭乡、冯家沟,在槐树镇以南设置槐树互通连接地方道路,跨宝马河,在八角镇设置八角互通,向西经牌坊河、唐家湾、定光场,在打渔咀设置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4°10′~106°00′,北纬30°40′~31°15′之间。本项目所经区域主要行政区划有南充市西充县、绵阳市盐亭县、三台县、遂宁市射洪县、德阳市中江县、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共计5个地级市的7个区县。

推荐方案路线起点在南充市西充县李桥乡接巴中-南部高速李桥枢纽互通,向西经碾垭乡、冯家沟,在槐树镇以南设置槐树互通连接地方道路,跨宝马河,在八角镇设置八角互通,向西经牌坊河、唐家湾、定光场,在打渔咀设置盐亭互通与盐蓬公路相接,再经麻秧乡,跨越梓江,过两岔河,在共和设置共和互通,经金玉、安乐场,在楼子坝设置三台东互通与绵遂高速公路相接,在韩家滩跨涪江,在踏水桥设置三台互通与 S205 相接,过腰店子,在古井镇南设古井互通,再经上新乡、凯河镇、璧山、悦来镇,在长春沟镇设置中江互通与 S106 相接,再经打断山、中兴场,冷加场、辑庆,在兴隆场以北设置兴隆互通与 S101 相接,向南至赵家镇南设置赵家互通与县道三金路相接,之后路线穿龙泉山脉,并设置一座特长隧道,出露于大河沟,之后接连跨达成铁路、沱江、金乐路,至沱江南岸沿金乐路上方山坡布线,向西经郑家祠、易家老院子,在云绣乡设置金堂互通,向西在耿石桥跨越桂红路,并设置青白江互通与之相接,经张家梁子,跨达成铁路扩能工程,在福洪镇设置福洪互通与成南高速公路相接,之后与成南高速共线至成都市绕城高速螺狮坝互通。项目全长193.10 km,其中新建段总长 177.33 km,与成南高速共线段长 15.77 km。

本项目推荐方案(K+CK+FK+K+DK+K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

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推荐线占用土地共1141.47 hm2(不含临时用地)。全线共设置桥梁33776 m/97座,占路线长度的19.05%,隧道总计8570 m/17座,占路线总长4.83%;桥隧共占路线总长的23.88%;互通式立体交叉15座。

本项目全线挖方总量为3260.83万m3,填方总量为2740.09万m3,利用石方93.18万m3,利用表土114.99万m3,弃方312.53万m3(自然方)。弃渣由自然方换算为松方时,土方松方系数取1.33,石方松方系数取1.53,因此本项目弃渣松方总量为441.03万m3,项目全线共设置25处弃渣场,未设取土场。

拟建公路工程占地共计1283.95 hm2,其中永久性占用土地1141.47 hm2,包括水田478.20 hm2、旱地228.13 hm2、其他林地353.47 hm2、农村宅基地23.00 hm2、坑塘水面34.47 hm2、内陆滩涂24.20 hm2;临时性占用土地142.48 hm2,包括水田21.31 hm2、旱地104.61 hm2、其他林地16.57 hm2。

本项目推荐方案全长177.33 km,推荐方案估算总投资估算为96.52亿元,每公里造价 5442.96万元。资金筹措按照项目建设总投资的65%采用国内银行贷款计算,贷款期为三年,贷款年利率5.94%;其余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5%为资本金(自筹)。

预计于2009年底开工,2012年底建成通车,建设期3年。

2路线比选及重要环境要素分析

1、在综合考虑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社会经济、城镇规划、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空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工可”的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

2、敏感区域

本项目推荐路线(D线)方案在金堂县赵家互通与县道三金路相接,之后路线穿龙泉山脉,并设置一座特长隧道(香炉寺隧道),在隧道中部(DK155)进入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的九龙长湖景区北端,出露于大河沟,之后接沱江特大桥跨达成铁路、沱江、金乐路,至沱江南岸沿金乐路上方山坡。穿越风景名胜区里程为6公里,其中隧道总里程长约3400米,占穿越长度的56%。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本项目对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影响进行了专题论证并已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本项目工可推荐的路线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路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3、饮用水源

本项目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推荐路线方案因客观因素制约,无法调整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路段为盐亭县麻秧乡二级水源保护区,绵阳市水务局已发文同意本项目进入该乡水源保护区。

4、城市规划

在本项目踏勘调查及研究过程中,均与沿线各级取得联系,调查和听取地方有关部门及当地群众的意见,路线布设充分考虑了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与沿线的城镇发展规划均不冲突,同时本着路线过乡镇“近而不进”的原则,使路线走向尽量兼顾乡镇的长远发展,与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匹配。

5、文物保护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影响。

6、重大基础设施

拟建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3社会环境

1、随着公路建成运营,必将带动沿线诸多行业的兴起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城乡贸易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大量机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2、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兴建该公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在项目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并注重项目沿线水资源的保护。

3、公路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将使部分当地居民群众临时或永久性搬迁,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国家办事,在当地的帮助下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安置后,进行再生产,能够把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

4、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

5、拟建公路对居住区、群众人际交往以及耕作的分隔和阻碍的影响很小,通过设置桥梁、通道涵洞、人行天桥等方式可以得以缓解。

6、拟建公路的路线选择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本着路线过乡镇“近而不进”的原则,对沿线城镇规划无大的影响,但人口密集的局部场镇路段下阶段可考虑进一步优化线位,减小拆迁安置。

7、经过初步调查,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公路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及其《实施细则》,对拟建公路沿线的文物进行调查勘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后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立即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4生态环境

1、由于历史原因,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沿线植被受人为破坏严重,因此植被类型比较单一。沿线植被主要有柏木马尾松林、柏木林、栎类柏树林、桤木柏树林、桤木林、杨树枫杨林、黄荆灌丛、亚热带草丛和农耕地,林地大部分是人工种植和原生植被被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上,有一些河滩灌草丛和人工种植的杨树林。沿线自然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13个群系。

工程建设后,工程占用范围内将造成植被生物量损失约14684.539 t,约占评价范围总生物量34601832.6 t的4.3%。植被生物损失量以灌草丛6330 t为最多,针叶林404163 t次之,分别占工程总植被生物损失量14684.539t的42.%、27.13%。损失量最小的是经济林6902t,占工程总植被生物损失量14684.539t的0.46%。工程占用范围内将造成植被生产力损失量为45872.472 t/a,约占评价范围总生产力1093044.4 t/a的4.19 %。植被生产力损失量则以阔叶林160.12t/a为最多,灌草丛14591.608t/a次之,分别占工程总植被生产力损失量45872.472 t/a的36.81%、31.80%。植被生产力损失量最小的是经济林137.35 t/a ,占工程总植被生产力损失量45872.472 t/a的0.29%。

2、评价范围内的植物多样性和植被有以下特点:①世界广布成分占优势是与拟建公路沿线多为次生植被相对应的。②从区系特征上看,温带成分大于热带成分,说明该区域具有较明显的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转化的趋势。③由于历史原因,评价范围内植被受人为破坏严重,原生的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因此植被类型及各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都比较单一。沿线植被主要有柏木马尾松林、柏木林、栎类柏树林、桤木柏树林、桤木林、枫杨林、杨树林、黄荆灌丛、亚热带草丛和农耕地。④本项目在四川盆地穿越了川西平原和川中丘陵两大景观区,这均是四川省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拟建公路沿线农耕区大春作物水田以中稻为主,旱地以玉米、红苕为主,小春作物以油菜、小麦、豌豆、胡豆为主,多为一年两熟类型。经济林木以甜橙、枇杷和桃、梨为主。 

由于拟建公路沿线群落植物种类均为区域常见和广布种,且沿线绝大部分地区为农业生态区和林业生态区,而林业生态区中以人工林占优势,植被的次生性较强,因此工程施工对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3、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查区有银杏(Ginkgo biloba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3种国家Ⅰ 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Ⅱ 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按照《中国植物红皮书》,被列为渐危种的有胡桃(Juglans  regia )和香樟2种;稀有种有银杏、水杉和红豆杉3种。以上5种植物在拟建公路沿线均为栽培种,农宅、寺庙、道路附近有少量栽培,评价区内无野生种分布。因此,不存在对野生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

目前,虽然在拟建公路线路直接占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古树名木,但在评价范围及其周边存在一定数量的古树名木。有些虽未挂牌的黄桷树、银杏树、桂花树、柏树、黄楝树、黄荆和榕树等,树龄较长,树枝较高,长势较好,农民已经自发进行保护,可能会是各地林业局今后准备挂牌保护的对象。拟建公路沿线古树距离公路相对较远,不在公路征地范围内,公路建设和营运期对其影响较小,但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

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中应尽量避免对分布于本公路征地范围内以及距离公路较近的古树造成破坏。应结合今后的林地使用项目,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在与林业局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其保护措施。

4、据现地调查、访问和历史资料得知,评价区域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3目62科148种。其中,兽类5目11科25种,鸟类15目41科105种,两栖动物1目5科7种,爬行动物2目5科11种。脊椎动物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

5、拟建公路为四车道高速公路,公路路基占地指标低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中平原和微丘区占地指标的低值,符合要求。

6、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地表弃土,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改变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使区域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降。同时弃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拟建公路项目在弃土场设计选址过程中,尽量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地,力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项目区地形复杂,林草茂盛,耕地分布零散,弃渣场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耕地。项目沿线拟设置25处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将进行弃渣场表土回填复垦和绿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弃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拟建公路施工便道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新建施工便道原则上进行保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应采取恢复措施,对路面进行平整、复耕。拟建公路大桥、隧道等大型工程较多,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结束后对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可减轻和弥补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鉴于本项目施工场地占地数量有限,临时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因此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被环境所接受。由于本项目沿线人口较为密集,建议施工单位尽量采取租住地方现有空闲房屋的形式,确需新建的应设置在公路永久占地范围内,避免新增占地造成生态破坏。

8、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本项目涉及的天然林在比较线—CK路段(CK142~CK144),共涉及占用天然林面积约25.5 hm2 ,占工程占用林地总面积23669.342 hm2的0.107%,占中江县林业用地总面积49576.9 hm2的0.005% ,占中江县天然林总面积约1565.3 hm2 的1.675%。相对而言,所占比例极小,且拟建公路没有占用天然林主体部分。由于评价范围内涉及的天然林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柏木林,在评价区及周边广泛分布,工程对天然林影响较小。

9、拟建公路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占用耕地,但从征占比重来看很小,项目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地区整体民众的生产水平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从占用的比重来看,项目建设对沿线的基本农田总量影响较小。

10、施工期对野生动物影响是必然的,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这种影响由于只涉及在施工区域,范围较小,而且整个施工区的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区的野生动物较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失去栖息地而死亡,种群数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仅在施工区的野生动物密度会有所降低。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阻隔的影响,可以保证物种生存和物种交流。

11、在评价范围内的保护动物国家II级保护鸟类6种,四川省级保护鸟类3种、兽类1种、爬行类1种。在评价范围内有中国特有种7种,其中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类各2种,鸟类1种。工程施工期对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和特有种将产生一定的的影响,不会对区域内国家级保护动物增加太明显的不利影响。

5声环境

1、根据现场踏勘,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声及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共有50个,其中村庄48处,学校2处。

2、背景噪声监测中显示,本项目代表性监测点昼间、夜间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交通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结果显示,现有道路对敏感点的影响主要为夜间交通噪声影响显著,且影响范围集中在距离路线100m的区域,200m处监测结果夜间交通噪声总体能够满足2类标准;24h的连续交通噪声监测结果显示,现阶段昼夜交通噪声总体能够满足4a类标准,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影响较小。

3、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的范围内。路基施工在昼间在距施工场地40m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桥梁施工打桩时影响较远,昼间在126m处才能达标。

4、项目沿线敏感点营运近期、中期及远期交通噪声评价如下:

(1)居民点

公路营运近期:昼间1个居民点超标,超标量5dB(A);夜间36个居民点超标,超标量在0.6~13.1dB(A)之间。

公路营运中期:昼间13个居民点超标,超标量在0.1~7.9dB(A)之间;夜间40个居民点超标,超标量在1~16dB(A)之间。

公路营运远期:昼间18个居民点超标,超标量在1.1~10.5dB(A)之间;夜间45个居民点全部超标,超标量在2.7~18.6dB(A)之间。

(2)学校

昼间公路营运近期2所学校均超标,超标量在2~8.9dB(A)之间;营运中期:昼间学校超标量在4.8~12.7dB(A)之间;营运远期:昼间学校超标量在7.5~15dB(A)之间;夜间营运期学校全部超标。

5、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本评价结合实际踏勘的情况及评价中的预测结果,对噪声超标较大敏感点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措施原则为营运近期未超标的敏感点不采取措施,近期超标在3dB的敏感点采取监控措施,超标大于3dB的敏感点,根据路线一侧超标户数大于20户采取声屏障,超标户数小于20户采取通风隔声窗。

6、建议规划部门不要批准在拟建项目两侧200m内修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声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建筑物,如果一定要建,则其声环境保护措施应由建设单位自行解决。

6水环境

1、从代表性监测结果可知,拟建公路地表水体质量较好,pH值、COD、NH3-N、石油类、SS5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地区水环境质量良好。

3、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雨污水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生活污水。

4、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另外要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期长大隧道地下水不丰富,因此发生大量涌水的几率较小,对上部植被生长用水和少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影响较小,对于隧道施工废水应设置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

5、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绿化。

6、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和矿建材料)车辆在所经水域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7环境空气

1、潼川镇天保村7组黄秀金家K85+560、青白江区龙洞村小学K167+950的NO2和TSP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仅有中江县磨盘梁子CK126+150的总悬浮颗粒物有4天超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点位于S106路测,该段公路正在进行改造翻新,施工期间的扬尘导致该处大气监测值超标,属于个别现象。项目区整个范围NO2和TSP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但时间是短暂的。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掩盖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影响程度。

3、类比分析可知,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公路沿线各路段的CO、NOx浓度在路中心线20m外可满足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8水土保持

1、由于项目对原有地表的扰动,在施工准备期、建设期及自然恢复期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59.718万t,其中施工准备期2.775万t,建设期54.6万t,自然恢复期2.254万t,建设期预测流失量占总预测流失量的91.58%。本项目沿线背景流失量为10.261万t,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项目建设将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量49.457万t。

2、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涵盖了主体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弃土场等单项,涉及的水土保持分项目完整;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囊括了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范围界定全面、准确。

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公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4、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为18422.69万元,占工程总投资(96.52亿元)1.91%,其中主体设计中已有水保投资为万元,本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为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4433.80万元,植物措施费956.45万元,临时工程费2070.92万元,工程费用万元,基本预备费556.17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629.96万元。项目的实施没有重大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上看,本项目建设可行。

9固体废物

施工期应在施工集中场所设置临时垃圾收集桶,运营期在停车区和服务区考虑设置垃圾桶收集固体废物,垃圾定期运送附近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

10事故风险

从预测结果可见,拟建公路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概率很小。2013年环境敏感路段化学制品运输车辆事故发生概率为每年0.006次、0.012次、0.006次,2019年为0.011次、0.021次、0.011次,2027年为0.019次、0.037次、0.020次。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油、化肥及农药制品)风险事故,对敏感路域环境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梓江、涪江及沱江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1公众参与

通过对本项目沿线机构、企事业单位、普通群众,特别是受影响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绝大多数拥护该公路建设项目,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该公路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有被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公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同意该公路建设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住房,并有条件服从安置,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要求经济补偿,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征地拆迁不太了解;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公路建设对自己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噪声影响和土地占用,提出了加强公路绿化、减少农田占用、保护农民利益等要求。

12经济损益分析

对拟建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投资进行估算,一次性环保投资19742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2%,年度环保投资12.5万元,环保措施的实施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4225万元,按照营运期10年估算,环保效益比为2.1,说明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较显著。

13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的建设是适应四川省及项目所在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下级网络-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需要,符合国家现行产业。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连接了省会成都市,也连接了四川省的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西充县,形成城市间快速、便捷的运输大通道,对实现西部地区内引外联、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加快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建设时机日趋成熟。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

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对拟建公路沿线公众参与的调查表明,当地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

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

建议在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进行局部路段的优化方案比选,减小对当地土地占用和拆迁安置的影响;另外深化项目沿线现有居民的分布情况调查,更为准确合理地设置通道位置,更加有效地缓解高速公路封闭带来的交通阻隔影响。

综上所述,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的建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文档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4°10′~106°00′,北纬30°40′~31°15′之间。本项目所经区域主要行政区划有南充市西充县、绵阳市盐亭县、三台县、遂宁市射洪县、德阳市中江县、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共计5个地级市的7个区县。推荐方案路线起点在南充市西充县李桥乡接巴中-南部高速李桥枢纽互通,向西经碾垭乡、冯家沟,在槐树镇以南设置槐树互通连接地方道路,跨宝马河,在八角镇设置八角互通,向西经牌坊河、唐家湾、定光场,在打渔咀设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