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Line Spectra
3.1.1 discovery of line spectra
Newton: discovery of continuous spectrum of sunlight (1665)
Fraunhofer: invention of spectrometer and
discovery of dark lines in solar spectrum (1814)
發射光譜與吸收光譜
3.1.2 hydrogen spectrm
□Balmer series (1884)
,R = 1.097×107 m-1
□ Lyman series (1906)
, m > 1
□Paschen series (1908)
, m > 3
Rydberg總結:
3.1.3 more atomic spectra
□ Ritz combination principle (1908)
原子光譜的基本知識
(1)用氣體研究原子光譜。氣體放電管研究發射光譜,平常氣體研究吸收光譜。
(2)每種原子有特定的光譜(每條線有特定波長wavelength、強度intensity與寬度broadening)。發射光譜與吸收光譜的頻率相同。
(3) (Ritz combination principle)
(4)選擇規則(selection rules):有些光譜線不出現,於是歸納出一些整數(後來叫做量子數)改變的規則。
(5)有些線在精密觀察下,發現有多重線結構(multiplet structure)。
(6)光譜線的寬度有壓強頻寬(pressure broadening,與氣體密度有關)、Doppler頻寬(與溫度有關)、天然頻寬(natural broadening)。去除前兩者影響後,仍有天然頻寬。
(7)加磁場或電場後,光譜線有變化。
原子光譜線的頻率總是其它兩線頻率的和或差。暗示每一頻率是與原子基本性質有關的兩「項」的差(換言之,與兩量子數有關:)。
3.2 Discovery of Electron
3.2.1 Zeeman splitting (16)
解釋:假設原子裡有荷電者在環繞,其頻率為,荷質比為則在外加磁場下,由於法拉第感應律,可證該荷電者的頻率依其運動方向的不同會分為三值。既然發光係由振動而來,則光的頻率會劈裂為三:。劈裂為三條線的情況稱為正常則曼效應(normal Zeeman effect)。至於劈裂成其它條數,稱為異常則曼效應(anomalous Zeeman effect),不能從電磁學解釋。
從頻率的變化及磁場,Zeeman首先推得荷電者的荷質比的數量級。
3.2.2J. J. Thomson experiment (17)
陰極射線因電場偏折,且維持為一束。此顯示其中粒子的荷質比為定數。J. J. Thomson測得其荷質比(與Zeeman所測得的一致),後人視為「發現電子(discovery of electron)」,將該荷質比記為;換言之,陰極射線是從一群原子走出的電子束。
3.5.2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1916)
Millikan測得小油滴的電量總是一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因此訂出電子的電量為e = 1.601×10-19 C.
me = 9.108×10-31 kg
3.3 Nuclear Atomic Model
3.3.1 J. J. Thomson’s atomic model
原子裡既然有電子,分布如何?如何放光?
設想葡萄乾布丁模型(plum-pudding model)。氫原子只有一電子,穩定平衡點處於球心。設正電荷均勻分布於半徑1Ǻ的球,可求得其振動基頻120 nm。依據電磁學,發光頻率當為,n為正整數。顯與實驗不符(實驗發現氫原子光譜有Balmer系列等)。
3.3.2 Rutherford scattering of α particles
先於1908年的實驗中證明α粒子是氦核。
Rutherford指導下的Geiger-Marsden experiment (1909-1911)
發現α粒子有大角度散射,Thomson原子模型顯然不對。原子質量必有所集中。
3.3.3Rutherford’s nuclear atomic model (1911)
設原子有核,帶電荷+Ze,外有Z個帶電荷-e的電子。已知α粒子帶正電+2e。設α粒子動能為K。因α粒子的質量遠大於電子,不受與電子的碰撞的影響。散射乃來自其與原子核的交互作用──庫倫反平方律。
□ 依力學,散射角(scattering angle)θ與碰撞參數(impact parameter)b之間的關係為是最小接近距離(distance of closest approach),b愈小則散射角愈大。射到小面積的α粒子會散射到立體角去,所以
是為微分截面(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是為總截面(乍看本情形,總截面為無窮大;但若考慮到核外電子的屏障,則原子對α粒子的總截面當然不是無窮大)。
□ 聯繫到實驗:因為金箔薄,不必考慮散射兩次以上的情形。設N為單位時間裡α粒子的總數,為單位時間射進張角為的偵測器的數目,金箔面積A,厚度t,金原子數目密度為,則,
=常數。(.)
Geiger-Marsden的實驗數據
| θ | ()-1 | ||
| 150° | 33.1 | 1.15 | 28.8 |
| 135° | 43.0 | 1.38 | 31.2 |
| 120° | 51.9 | 1.79 | 29.0 |
| 105° | 69.5 | 2.53 | 27.5 |
| 75° | 211 | 7.25 | 29.1 |
| 60° | 477 | 16.0 | 29.8 |
| 45° | 1 435 | 46.6 | 30.8 |
| 30° | 7 800 | 223 | 35.0 |
| 15° | 132 300 | 3 445 | 38.4 |
| 10° | 502 570 | 17 330 | |
| 5° | 8 2 000 | 276 300 |
例:Rutherford用的是214Po的α粒子,其動能為7.68MeV,求D。
nm = 30 fm
既然實驗與理論相符,可見金原子核的半徑小於30 fm。這是對原子核大小上限的粗估。
□問題:若原子有核,電子在外環繞,一定有向心加速度。就會發出連續光譜的輻射,而原子就不會穩定。據電動力學計算,這樣的原子生命期只約10-11 s。必須尋求性的解決途徑!
原子的重要特性:(成功的模型必須解釋)
大小約1Ǻ
同一性 identity
穩定性 stability
重生性 regenerability
中性 neutrality
有特性光譜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有核 nuclear atom
會電離 ionization
跑出的電子束(cathode rays)有特定荷質比
用電子打擊會生X射線 X rays
有些原子會有放射性 radioacti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