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恨难忘,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限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一:形象鉴赏
考点阐释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即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案组织范式
①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①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答案组织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
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l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其六)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解析 这首诗中的“山客”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要概括“山客”的形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其起居生活有什么特点?
答案 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体现了“山客”闲适恬淡的心态,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山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内怀离思,感情怅惘凄伤。【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是通过意象分析。意象“月”承前表达离思,“不知心里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现了自叹自怜的心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摇曳树”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三、关键字词赏析题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诗歌的表现技巧分类: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包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典故的运用、修辞的运用、诗歌的结构、诗歌的总体风格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诗歌的表现技巧具体介绍:
(1) 从表达方式角度归纳:
●记叙:
叙述富有情趣 采用典型场景 运用虚实结合
(虚写:回忆过去、想象将来、联想神仙鬼怪、梦境)
●描写: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情景结合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 全部写景(情与景)
→诗中有画 粗笔勾勒 工笔细描 运用白描 (诗与画)
→有声有色 色彩彩明 色彩映衬 有声有色有味 (声与色)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 (动与静)
→采用虚写 以虚景写实情 以乐景写哀情 以表面衬内心 (虚与实)
→时间顺序 由高到低 由远到近 从上到下 由物及人 史到现实 (描写顺序)
●议论:
情理结合 富有哲理 因事成理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以他人自况 借他人抒已志;寓情于事 借古讽今; 虚景实情)
(2) 从纯表现手法角度归纳: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 以他人自况 借他人抒已志;
寓情于事 借古讽今 虚景实情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情理结合 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以小见大
→比兴 对比 衬托 烘托 渲染 映衬 反衬 照应 铺排 铺垫 婉曲
→象征 讽刺 (联想 想像)
→用典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归纳:
→比喻(以物喻人) 拟人 夸张 借代 对偶 反问 设问 反讽等。
(5)从“结构”角度归纳(即歌的结构技巧)
→总领全诗 铺垫下文 一波三折 三起一折 全部写景 点明主旨 前后照应
→由远到近 从上到下 移步换景 从古到今 由虚到实 由物及人 由事入理
→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 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 由历史转入现实
(6)从“语言”角度归纳(即诗歌的语言技巧,常常决定诗歌的总体风格)
→运用叠词 化用诗句 拟声词 妙用词语(动词、形词、活用、修饰语)诗眼
→委婉 含蓄 幽默 夸张 讽刺 犀利 辛辣
→简洁 平淡 清新 绚丽 优美 明快 流畅
→语言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
→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 热情奔放 笔力雄健 淋漓尽致 入木三分 节奏鲜明
雄浑壮阔 豪放旷达 沉郁顿挫 慷慨悲壮 平实质朴 清新雅致 储蓄隽永
形象生物 绚丽飘逸
(7)“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白的豪迈奔放 白居易通俗易懂 王维的诗画一体
→王昌龄雄健高昂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商隐朦胧隐晦
→温庭筠奇丽香艳 李清照缠绵绯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韩孟的奇崛险怪 “郊寒岛瘦” “苏豪李婉”
→悲愤、沉郁、凄婉、悲壮;婉曲、缠绵、浪漫、轻艳、;夸张、讽刺、隐晦、朦胧;朴素、自然、平易、简练;明快、清新、清雅、清逸;峻拔、隽永、犀利、顿挫;旷达洒脱、豪放飘逸;雄浑刚健、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奇崛险怪。(常常由诗歌的语言风格决定,因而两者有时一致)
二、语言鉴赏题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豪迈飘逸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朴素自然
王昌龄:雄壮豪迈 雄健高昂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三、鉴赏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抒情方式
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抒情方式包括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直抒胸臆。
例1.阅读杜甫的诗作《倦夜》,完成题目。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4分)
答:⑴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⑵全诗通过写竹凉、朗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这些具有凄凉色彩的意象,融入自己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忧,营造了一种幽寂悲凉的意境。⑶景物描写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担心政局和现实而夜不能寐,达到了物我为一、情景相融的境界。
例2.(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找出下面这首诗直接抒情的诗句,加以分析。
答: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宁愿做一个带兵的军官,也比做一介书生强,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民族心态。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请具体分析。
答:诗人描写月照江亭,烟雾笼罩,离亭冷寂,江山清寒的夜景,表达了离别后的内心感受和诗人凄凉、寂寞之情。首句写烟雾弥漫,笼罩大地,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快速南移,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因朋友的离去而幽寂,这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最后一句既是写江山夜寒,诗人感觉肤体寒冷,也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凄凉、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前两句描写云海弥漫,使绵延千里的雪山也昏暗了,边关孤城矗立,荒凉孤寂的景象,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后两句塑造了身经百战的边关将士形象,抒发了将士誓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二)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白描、虚实结合
例1.(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傍晚。(1分)
“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第二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作描述。(4分)
答: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简析。(3分)
答:以动写静,反衬
第三课时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反复、起兴、叠词、设问)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而是用与人有关的“横笛”、“红旗”来代替,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描写了一幅深远而广阔的画面,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纤长的柳条好象多情的手臂牵扯离人的衣襟,蔓延的藤蔓似乎满怀深情缠绕着离人不让离别,黄莺的啼叫似乎是不舍离人离去的伤心啼哭。诗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课堂巩固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以“浮云”比喻奸邪,以“日”比喻君王和贤人。作者以浮云蔽日为喻,写奸邪为非作歹、君王被奸邪所蒙蔽,写包括自己在内的贤者不得任用。“使人愁”,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是愁产生的原因。
四)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或衬托(反衬)、对比、欲扬(抑)先抑(扬)、想象、联想、象征、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用典等手法的识别及其解题方法的把握。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这样写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对比反衬手法。前两句诗通过碧与白、青与红的色彩对比,描画出艳丽的春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乡思之深。
例2.(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课堂巩固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回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则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便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四.小结
一)明确概念范畴二)出题角度和答题技巧1.出题角度
这类题一般有这样一些提问及其解题思路:
▲①这首诗在表现(达)技巧(手法)上有什么特点?②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③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必须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看哪方面的特点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也可全部指出)
▲④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必须先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对作者写得怎样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⑤这首诗修辞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手法)?(首先点出是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⑥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从选材、布局等方面考虑,即诗人用什么意象做什么用;诗人把这个意象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⑦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又要考虑结构上的特点)
▲⑧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一般从修辞、句式方面考虑)
2.答题技巧
同学们答题,最头疼的是:到底从哪个方面考虑、用什么知识作答,其实如果判断不清,答题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避免丢分。
提问有时较笼统,有时较具体,要看问什么才知答什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笼统问艺术手法(特色),要全方位考虑,看哪方面最突出就答哪方面;
要善于取巧,明确中有模糊。比如:
“衬托和对比”我们分不清,那么,做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写:
用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衬托了什么景物,渲染了什么气氛。这样,对比、衬托、渲染都有了,评判者就没有办法扣你的分。
一首诗既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又运用象征或拟人手法,作答时就这样写:
诗人运用象征(拟人)手法,用什么象征什么(用什么拟作什么),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要是写景抒情的诗怎么作答?比如,这首诗里有动静结合、比喻、写景抒情、白描,可以这样: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把什么比喻什么,从什么动态和什么静态两方面来描写景物,用白描手法,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解答模式
【答题思路】(给出一个名目)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具体内容)哪里运用了这种手法,(指出表达效果)如何表现了什么情态或思想感情。
小结:
总之,对待任何题目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无定法,只要学好了基础知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学习答题格式,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但千万不要形成思维模式,机械学习。任何时候都要审题,它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