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医学成像技术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技术相继被应用到医学成像系统中,这些不同的成像方式所提供的人体结构或生理参数的图像为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发展起来的CT成像技术,曾给医学影像学带来一场深刻的而医学成像设备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图像重建技术、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利用X射线管绕人体的某一个层面扫描,探测器测得该层面各个点吸收X射线的数据,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图像重建原理,获得该层面的图像,利用CT值可以测量人体组织密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更新和发展,CT成像技术现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进步,CT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本文着手于近几年国内外的公开文献,对CT成像技术行展开讨论。
一 CT的发展状况
CT成像技术的发展主要从非螺旋CT向螺旋CT发展,单层CT向多层CT发展,单源螺旋CT向双源螺旋CT发展。此外,CT的发展还包括探测器,球管、扫描方式、采样重建系统、反投影重建算法的不断改进及发展。计算机的性能提升及快速发展也给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临床诊断带来立体诊断模式,使得CT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把医学影像学的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表一 CT成像技术与普通X射线成像技术比较
| 成像技术 | 成像方式 | 测试对象 | 观察目的 | 信息量 | 成像效果 |
| 普通X线 | 各组织对X线衰减不同 | 衰减系数 | 组织形态 | 大 | 三维组织成像在二维平面上 |
| CT(适用于脑、肾、胆囊、血栓) | 各组织对X线衰减差异;计算机图像重建与处理 | 衰减系数 | 组织形态 | 中 | 二维断面影像;空间分辨力较屏-片系统差;密度分辨力高。 |
1.1 非螺旋CT的各代X-CT的扫描方式及其优缺点
X-CT自问世以来,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X-CT的扫描方式经历了几代更新,如表二所示:
表二 各代X-CT扫描仪比较
| 第一代X-CT | 第二代X-CT | 第三代X-CT | X-CT | |
| 特点 | (1)单束笔型(直线型)X射线束,单个X射线检测器(或两个沿Z方向并列)。 (2)平移+旋转 | (1)窄扇型X射线束,多个X射线检测器呈直线(弧线)排布。 (2)平移+旋转 | (1)宽扇型X射线束,多个X射线检测器呈圆弧线状排布。 (2)旋转+旋转 | (1)宽扇型X射线束,多个X射线检测器呈圆环状排布。 (2)静止+旋转 |
| 扫描过程 | (1) X线管和检测器一同围绕人体断层进行等步长的直线平移运动。 (2)在完成一次平移运动后,X线管和检测器一同旋转1度角,然后沿相反方向作等步长的平移运动。 (3)这些平移—旋转重复180次就完成一次断层扫描。 | (1) X线管和检测器一同围绕人体断层进行等步长的直线平移运动。只是平移的步长较第一代要长。 (2) 在完成一次平移运动后,X线管和检测器一同旋转ɑ度角,然后沿相反方向作等步长的平移运动。 (3)这些平移—旋转重复直到旋转完180度角就完成一次断层扫描。 | X线管和检测器一同围绕人体断层进行同步的360度圆周旋转运动就完成一次断层扫描。 | 检测器静止,X线管围绕人体断层进行360度圆周旋转运动就完成一次断层扫描。 |
| 优缺点 | (1)扫描时间长,4.5—5.5分钟,只能进行头颅扫描。 (2)传动装置复杂。 (3)X射线利用率低。 (4)对检测器的漂移不敏感。 | (1)扫描时间较第一代短,根剧采用检测器的多少为12至60秒钟,能进行全身扫描。 (2)传动装置复杂。 (3)对检测器的一致性要求高。 (4)当检测器直线排布时,扇型束的中心射线束和边缘射线束的测量值不相等,需要较正。 | (1)扫描时间较第二代缩短了很多,最快可在3秒钟内 完成一次断层扫描,能进行全身扫描。 (2)传动装置得到简化。 (3)对检测器的特性要求绝对均匀一致。0.02%的偏差就会导致图像伪影。 | (1)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最快可在1秒钟内完成一次断层扫描,能进行全身扫描。 (2)传动装置得到进一步简化。 (3)对检测器特性的一致性要求较第三代低,图像质量稳定。 (4)在单位弧长检测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要求更多的检测器。 (5)几何失真加大。 |
| 扫描示意图 |
螺旋CT扫描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螺旋CT连续扫描的能力,使得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可以在一次屏气中完成扫描,从而避免漏扫或重扫。(2)由于没有层与层面之间的停顿,使得一次扫描检查的时间明显缩短,有益于危重病人和不配合病人的检查。(3)对于肺脏、肝脏等受呼吸影响的脏器,由于在屏气情况下一次完成扫描,可以避免小病灶的遗漏。(4)病人运动形成的伪影,由于扫描速度的提高而得以减少或避免。(5)可进行任意回顾性重建,没有层面间隔大小和重建次数的。(6)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的提高,使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的利用率提高和增强效果改善。(7)由于螺旋CT扫描得到的是容积扫描数据,因此使得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1.2.1非螺旋CT与螺旋CT扫描方式的比较
螺旋CT扫描采用的滑环技术,去除了X线球管与机架之间的电缆连接的束缚,使得球管、探测器系统可以单向连续旋转,每旋转360°的扫描时间可以缩短到1秒或亚秒,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和检查效率。更主要的是在连续扫描的同时,检查床也单向匀速移动,使得整个扫描的轨迹类似螺旋管,它所采集的数据是某一检查器官或部位连续的扫描数据,即容积数据,因此也称这种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
与非螺旋CT扫描比较,
螺旋CT扫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包括:(1)由于扫描时检查床的运动产生一定的伪影,在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有所降低。(2)螺旋CT扫描图像的噪声较传统CT有所增高(内插法的一个缺陷就是使噪声增加)。(3)螺旋CT图像处理的时间较长,并需要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能力和运算能力。(4)螺旋CT仍受到最大扫描容积的。
1.3 多排螺旋CT
1.3.1多排螺旋CT与单螺旋CT的比较
多排螺旋CT和单螺旋CT的主要区别是探测器的结构不同。如前所述,单层螺旋CT的层厚由准直器决定,而多层螺旋CT的层厚由探测器的宽度及其组合而决定。在非螺旋CT扫描中,X射线束完全是一个垂直的平面,图像的重建过程可以直接采用投影的数据,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正;多层螺旋CT(尤其是4排以上者)由于探测器排数的增宽,使得X射线呈锥形束,在扫描过程中,X线球管在X、Y平面上运行,而病人是在Z轴方向上移动,两者的同时运动所采集到的数据实际上是一个螺旋状的扫描数据段,对于横断面图像重建来说,不能直接采用某一个断面的投影数据,必须先采集重建层面邻近数据的内插,然后才能按照非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的方法重建出横断面图像。多排螺旋CT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扫描速度
多层螺旋CT扫描架旋转一周可以扫描多层,旋转速度比单层螺旋CT快1倍,同时螺距为单层螺旋CT的4~8倍,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可获得范围更长或范围相同但层面更薄的容积数据,有助于重建出高质量的横断图像和三维图像。另外,扫描时获取的具有高的纵向分辨率的容积数据,有助于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2)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由于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提高,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可获得范围更长或范围相同但层面更薄的容积数据,有助于重建出高质量的横断图像和三维图像。
(3)CT透视的定位更准确
单层螺旋CT使用CT仅能获得一层的透视图像,在做CT引导下的穿剌活检时仅可以实时显示针尖的位置,而多层螺旋CT可以同时进行多层透视,应用实时重建功能可以同时显示3个层面的3幅透视图像,CT引导穿剌活检时,不仅可准确定位穿刺针尖的位置,还可以显示进针的方向。这说明应用多层螺旋CT可提高CT透视的纵向分辨率,使CT透视引导穿刺的定位更准确。
(4)提高X线的利用率
在X线带宽相同的条件下,多层螺旋CT的X线束在纵向上的厚度是单层螺旋CT的4~8倍,这表明在单层螺旋CT中纵向上扫描层面两侧被浪费的X线在多层螺旋CT被用来采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X线球管的负荷,降低了X线球管的损耗,在几乎不需要等待X线球管冷却的情况下就可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螺旋扫描。另外,与单层螺旋CT比较,获得同样质量的影像图像,多层螺旋CT的X线曝光量可以减少约40%。
二 CT成像原理
CT机的基本结构包括:扫描装置(扫描机架和扫描床)、计算机系统(扫描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图像显示及记录。如图一所示:
人体各种组织(包括正常和异常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等。CT利用这一特性,选定人体某一体层并将其分成N×N个体素。利用高度准直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部位,对选定的的体层进行断层扫描,部分X线光子被组织器官吸收,X线强度因而衰减,未被吸收的X线光子穿透人体后,由探测器接收, 为该方向所有体素X线衰减值的总和。然后X线球管转动一定角度,再沿另一方向发出X线束,则在其对面的探测器可测得沿第2次照射方向所有体素X线衰减值的总和;以同样方法反复多次在不同方向对组织的选定层面进行X线扫描,即可得到若干个X线衰减值总和。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后,经放大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在上述过程中,每扫描一次,即可得一方程。该方程中X线衰减总量为已知值,而形成该总量的各体素X线衰减值是未知值。经过若干次扫描,即可得一联立方程,经过计算机运算(傅立叶转换、反投影法等)可解出这一联立方程,从而求出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或衰减系数,将其排列成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D/A)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变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块,使各体素不同的衰减值形成相应各像素的不同灰度,各像素所形成的矩阵图像即为该层面不同密度组织的黑白图像,即像素(pixel)。
三 CT的图像重建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CT除了从非螺旋CT向螺旋CT发展,单层CT向多层CT发展,单源螺旋CT向双源螺旋CT发展外。CT的发展还包括扫描方式、采样重建系统、反投影重建算法的不断改进及发展,为临床诊断带来立体诊断模式,使得CT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3.1 CT的图像重建技术
虽然第一台CT 扫描装置用的是代数迭代重建技术(ART),但FBP(滤波反投影) 算法很快就成为CT重建的金标准。 几年以后, 统计迭代重建成功地引入到发射断层成像,这是由于根据低信噪比 (SNR)的发射数据集利用FBP 重建得到的图像质量极差。1984年提出了一种将ART的差异同时更新的算法—同时迭代重建法。 过去十年间由于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 统计迭代重建已成为CT的研究热点, 其重点是研究噪声消除、 伪影抑制以及双能与能(量)敏(感)成像。
(1)解析重建算法
关键在于选择一个适当的权函数。 不同的权重对图像的噪声分布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根据特定的临床应用, 理想的图像噪声分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在感兴趣区 (ROI) 内噪声最小, 而在区外允许噪声大一点。 换句话说,理想的精确锥束重建公式。
(2)迭代重建
在某些重要场合, 当数据不完全、 不一致或有噪声时, 迭代重建相对于解析重建有明显的优势。对图像噪声和空间分辨率同一些参数 (位置、 对比度以及测量统计法) 之间的详细定量分析表明,统计迭代重建有潜力提高重建图像的信息量。近年统计迭代重建的进展,有望使图像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预测计算方法与硬件的快速发展将使解析重建向统计重建转移或者至少说导致解析法与迭代法的融合。
(3) 局部CT重建
根据最小数据集对感兴趣区进行重建的研究,这可追溯到半扫描扇束重建。 该法的好处是数据获取时间短、 辐射剂量小, 成像的灵活性大。近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当推卡茨维奇2002年的工作。它阐明了根据沿PI (π)-线螺旋扫描轨线采集的纵向截断数据在长物体内进行精确区域重建的可能性。随后派生的反投影滤波, 以及对任意扫描情况的推广 , 极大地丰富了局部CT 理论。
(4)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是指在任意平面对螺旋CT扫描的容积资料进行多个平面分层重组,形成冠状、矢状、斜面及曲面等任意平面的图像。多平面重建方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
(5)三维重建(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是将螺旋CT扫描的容积数据在工作站3D重建软件的支持下合成三维图像,并可进行360°实时旋转,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病灶。主要应用于颅面部及骨骼系统,以观察颅底骨质、颌面部、脊柱小关节、复合关节、骨盆等部位的骨折或畸形。
3.2 CT在临床中的应用
(1)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液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过计算机软件最终重建出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2)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 virtural endoscopy,CTVE)是螺旋CT容积扫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利用计算机相应的软件功能,将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空腔器官表观立体的图像,类似纤维内窥镜所见。
(3)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是将经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故对比度很高。
(4)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是利用螺旋CT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小的像元值进行投影成像的技术。该技术方法主要应用于气道的显示,如气管支气管、喉部等,有时也用于肝脏增强后肝内扩张胆管的显示。
(5)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按照表面数学模式进行处理,将超过预设的CT阈值的相邻像素连接而重组成图像。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骨骼系统,如颅面部、骨盆和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其空间立体感较强,解剖关系清晰,有利于病灶的定位。
3.3 CT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螺旋CT诊断价值很高,其应用最早,也最普遍,如颅脑肿瘤、脑外伤、脑梗死及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和椎间盘突出等的诊断均有很高的价值。
2)对头颈部疾病的CT诊断也很有价值,如眼眶肿瘤、鼻窦疾病、中耳及乳突疾病等。
3)胸部由于具有优良的天然对比,螺旋CT诊断的价值日益显出优越性,尤其是HRCT的应用, 对于早期肺肿瘤、肺小结节病变以及肺间质病变与肺功能的评价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有成为肺脏疾病常规影像检查的趋势。
4)腹部及盆腔疾病的CT诊断也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应用于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腹腔与腹膜后腔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但螺旋CT技术在胃肠道等管腔脏器疾病的检查中,尤其是对早期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还有一定的限度。
5)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多通过X线检查即可以明确诊断,CT应用相对较少,但对于肿瘤病变的观察和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的显示可以选择应用CT检查。
6)CT检查是属于有一定X射线辐射的技术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应掌握防护的原则,如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等。
四 CT技术的展望
医学成像系统将向着从模拟图像到数字图像、从平面图像到立体图像、从局部图像到整体图像、从宏观图像到微观图像、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从形态图像到功能图像、从单一图像到综合图像等方向发展。即是要获得多时相(动态)图像、图像、多参数图像、多模式图像,以供临床多种诊断指标(包括病灶检测、定性、脏器功能评估、血流估计等)、治疗(包括三维定位、体积计算、外科手术规划等)的多种参考以及多地域显示观察。 最后, 具有很高定量精度的CT图像一般含有更多的信息量, 特别是能敏CT将极为有用。预期在未来10-20年内可研究出象便携式同步发射装置等更先进的X线源。 同时, 一类新型的源与检测器将会问世,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生成具有频率分辨能力的投影数据。 统计重建将用来设计和改善迭代算法, 使检测到的光子能被充分利用, 并在CT图像中加入频率这一维。 估计这种能敏CT将极大地提高对心肺疾病和各种癌症的定征。 顺着这一方向, 基于散射的CT、 X线诱发荧光CT以及其它混合模式CT也将变得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Koskinen Jussi. LDA technology today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C]. Presented at ASNT digital
imaging IV conference in mushantucket on 7th ,2001.
[2] F. Pfeiffer, T. Weitkamp, O. Bunk, et al. “Phase retrieval and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imaging with
low-brilliance x-ray sources,” Nat. Phys. 2006, 2(4): 258–261
[3] M. J. Paulus, “A review of high-res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for
small animal research,” Lab Anim. 2001, 30: 36–45
[4] G. Wang, “Micro-CT scanne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n overview,” Adv. Imaging 2001, 16: 18-27
[5] G. Wang et al., “Desig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linical micro-CT scanner,”
Acad. Radiol. 2005, 12(4): 511–525
[6] M. Jiang, C. L. Wyatt, and G. Wang, “X-ray phase-contrast imaging with three 2D gratings,” Int. J. Biomed.
Imaging 2007, Article ID 27152_2007
[7] 康文惠. CT新技术—螺旋CT在临床上的应用[J]. 山西电子技术 , 2002,(06) .
[8] 邱一华, 骆合德. 超高速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作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3,(07)
[9] 裴作升. CT临床应用的新技术[J]. 医疗卫生装备 , 2005,(04)
[10] 容丹辉. CT设备技术进展[J].医疗装备,2007,(07)
[11] C. Kottler, C. David, F. Pfeiffer, and O. Bunk, “A two-directional approach for grating based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 imaging using hard x rays,” Opt. Express 2007, 15(3): 1175–1181
[12] 陈瑞萍. CT扫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 甘肃科技 , 2002,(Z1)
[13] 李海云,严华刚.医学影像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6
[14] Lewitt R.M.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Transform methods[J]. ProcIEEE.1983,71(3):390~408
[15] Herman G.T. Image reconstruction from projections: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16] Censor Y. Finite series-expansion reconstruction methods[J].Proc IEEE.1983,71(3):409~419
[17] 庄天戈.CT原理与算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1-25
[18] 范慧赟.CT图像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的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7,39-39
[19] 张宏林.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典型算法及实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90
[20]吴梦秋,程正兴.反投影重建算法的改进算法[J].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4,24(1):76~81
[21] 曾更生.医学图像重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7,
[22] 牟文斌,张伟宏. 医用CT新进展[J]. 现代仪器 , 2002,(05) .
[23] 蒋瑾,谢坪,付凯. CT的发展与新趋势——多层面CT[J]当代医学 , 2001,(06) .
[24] 蒋瑾. 新发展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学新思维[J]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03,(03)
[25] 高上凯.医学成像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72-177
[26] 童双立. 多层螺旋CT的新进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 2005,(04) .
[27] 裴海琴. 医用X-CT机发展与新技术应用[J]. 大众标准化 , 2003,(12)
学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