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解析 C项,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项,“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答案 CD
8.“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解析 C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E项,小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
答案 CE
10.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
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
解析 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答案 DE
1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解析 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答案 AE
8.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答案 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 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烈,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D项,“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有误,不应该是诗人的形象。
答案 BD
10.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穿的青色章服。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解析 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
答案 DE
1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望江南·江南岸
王 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山下”二句,承接上文由景到情,细雨,渔市和酒家都是那么遥远、飘渺,无法烹鱼饮酒一解胸襟,凄清伤感。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解析 C项,“全部实写”不正确,如“兴废事,千古一沾襟”。 D 项,应为“承接上文由情到景”。
答案 CD
8.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词中上下片中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营造的意境,从而得出其情感,即原因。关键词如:半晴阴、别离心、兴废事、孤烟、疏雨酒家深。这些关键词营造了凄冷孤寂迷茫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孤寂迷茫凄凉的情感,故由此得出“行客莫登临”。
答案 上片写江上之景,天气阴晴不定令人心生沧海桑田、聚散离合之感。下片写山下之景,环境迷茫凄清令人心生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所以才劝“行客莫登临”。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词的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D.词的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解析 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E项,应为“以虚衬实,以虚证实”。
答案 DE
10.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1~12题。
临高台
萧 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
沈 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 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沈诗颈联以自问自答方式对情人之所在作了明白的交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解析 A项,“采用同一视角观望”不当,萧诗是极言高台之高;沈诗则是站在高台远眺。C项,“对情人之所在”有误,沈诗“所思”不一定指情人。E项,萧诗是直抒胸臆,而沈诗则是景中寓情。
答案 BD
1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十)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7~8题。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7.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 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 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答案 BD
8.“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满楼月③,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答案 AD
10.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注】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 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真实地抒写了诗人的失意和忧愤。
解析 B项,写作者在滕王阁上所见景致。C项,只是写诗人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一样,并未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答案 BC
12.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内容上:这三句写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最后一句“城头角”,使人觉得词人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情景交融,余韵无穷。
结构上:与上片“暮雨”照应,暮色渐沉,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渲染了萧条悲凉的气氛。以悲凉之景作结,将词人深沉的愁情融入凄怆的秋景,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含蓄而耐人咀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