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10:46
文档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教学方法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推荐度:
导读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教学方法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

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隋朝的盛与衰

1、隋文帝

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隋炀帝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前期的繁荣

(1)李世民的上台与“贞观之治”。展示材料,请同学用几个词描述唐太宗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状况;展示出材料,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2)武周政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3)“开元盛世”的表现,展示材料,让学生感受开元年间,唐朝达到了鼎盛

2、民族交融

展示武德(高祖)九年——贞观(太宗)末年——总章(高宗)二年的疆界变化图,感受版图的变化。体会版图的变化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版图的扩大、经济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小结:隋唐的繁荣,与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统治者合理的对内、开明的民族与开放的对外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隋唐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三、唐朝后期的证据与五代十国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后促使大唐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因素

2、结合教材中展示的五代十国的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与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了。

四、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开明的民族与开放的对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局面。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隋唐的繁盛,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

观察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培养家国情怀,

培养唯物史观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提高家国情怀。

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读图,分析问题,培养时空观念

课后反思

容量比较大,要讲清楚三个问题,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每个问题都讲的不够深入,设问虽多,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不多,设问缺乏层次性,这是需要改进的。

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方面相对做的稍好一些,但是史料实证方面相当欠缺,没有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史学的研究精神、治学精神,一直在就史料分析史料。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趋势: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外交的影响。

示例2 

趋势: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

(说明: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可以从国礼的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然后根据观点,结合历史史实来说明原因。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国礼演变·国礼演变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但尚法并非即算是,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支持、否定或修改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态度清晰、准确、符合题意,论述,结论(或给在卷面整洁上)。

示例一:我不赞同,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一向重视人治,与西方重法治有所不同。

论述:在二千多年的主义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服务于君主,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到明代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不断加强的表现中国传统政治中人治色彩、权力过度集中不断加强,到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不断僵化,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束缚了人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社会中有法治的传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即是成文法的开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尽管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西方社会有法治观念的存在。

示例二:我赞同,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论述: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为历代所传承,为庶族地主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为传统社会的基层流动提供了可能性。但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土,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僵化的科举取士束缚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被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宋明以后阻碍的思想进步,禁锢了人才。

综上,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否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我认为传统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角度1:可从封建社会前后期论述分别论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角度2:可从传统制度对后世、对西方的影响论述其积极性

示例四: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比如同意“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观点的可以从科举制度创立与发展以及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分析回答。对于材料“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持不同意观点的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体现出人治思想以及西方罗马法倡导的法律理念等分析回答。

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摘编自《陈旭麓学术文存》

根据材料,概括学者关于中西方思想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陈旭麓认为,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未能继续发展为西方式的文艺复兴。

理由: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向西欧传播。几乎是与此同时,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儒学思想活跃。如李贽的离经叛道,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制度等。但是到清朝,随着君主不断加强,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逐步走向僵化,儒家思想未能取得突破。

总之,由于中西方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使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走向停滞,未能发展成西方式的文艺复兴。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史论结合,史料准确。“观点”,依据材料信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概括得出: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未能发展成西方式的文艺复兴。“理由”,结合所学的文艺复兴、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知识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6.钱玄同的转变

材料一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摘自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摘自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问题:

根据材料,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答案】钱玄同的转变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解析】

【详解】

转变,根据材料一“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材料二“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文档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教学方法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