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家族没落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必然产生的一个主题,因此《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是世界文学一个恒常的主题。但这并非是我最感兴趣的,我觉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现方式——意识流文学。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意识流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意识流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为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因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
我认为意识流文学或许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方式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成就,但其在哲学层面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意识流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 , 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它有些类似于非理性论,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甚至荒诞的世界。它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直觉洞察。如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于人的表象之外的自在世界 ,就是意志。 他断言意志高于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 、最原始的因素,认识只不过是后来才附加的。
这种意志观同样是错误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得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志是决定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意志受人的目的所指引,受人的动机所推动;但目的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而人的需要本身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人的意志最终必须服从物质世界的因果制约性。所以,意识流文学的深层哲学含义是极端夸大了“意志自由”,把意志看成一种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看成一种超越物质之上并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我”的表现。我们应该认识其错误,认识到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的、归根结蒂的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