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 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 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 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 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 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 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一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 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 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 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 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 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一一联一一查一一读一一说。
二、 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 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 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 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一一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 相比,鲜明无比。
三、 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 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 ”我立即回答:“很深。” 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 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 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 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 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 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 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 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1.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 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 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 近文言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 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 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 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简短的 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 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我又推荐了一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文言文一一司马光 的另外一则小故事,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 望。
2.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 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并依托文本,抓住空白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朋友 们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司马光是怎么砸缸的?在学生们积 极踊跃地表达基础上,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慌张的样 子,感悟司马光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透彻地理解 了课文内容。另外,我还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在平时教 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 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 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 的教学效果。
3.不足之处: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 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 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4.改进措施: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 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我在课文 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怎样做?”为了证明自己的 聪明,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 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24司马光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 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 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 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 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 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 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 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