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10:36
文档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服务方向为汽车设计及制造)正式向全国招生,在机械工程系下成立汽车研究室。1991年4月,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下设工程机械专业、汽车专业、热能动力与装置专业;1996年重组成新的汽车工程系,包括汽车专业和车用发动机专业。1999年7月29日,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2002年4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9月,汽车学院全体迁入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
推荐度:
导读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服务方向为汽车设计及制造)正式向全国招生,在机械工程系下成立汽车研究室。1991年4月,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下设工程机械专业、汽车专业、热能动力与装置专业;1996年重组成新的汽车工程系,包括汽车专业和车用发动机专业。1999年7月29日,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2002年4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9月,汽车学院全体迁入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服务方向为汽车设计及制造)正式向全国招生,在机械工程系下成立汽车研究室。1991年4月,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下设工程机械专业、汽车专业、热能动力与装置专业;1996年重组成新的汽车工程系,包括汽车专业和车用发动机专业。1999年7月29日,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2002年4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9月,汽车学院全体迁入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学院车辆工程(汽车)专业现共有7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汽车设计、发动机设计方向、汽车电子、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汽车试验学、车用新能源技术。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五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学分比例
公共基础课102.547.8%
专业基础课3416%
专业课必修课189.4%
选修课62.8%
公共选修课104.7%
实践环节4119.3%
合计毕业学分211.5100%
四、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掌握车辆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一定的工程研究及创新能力,能具备从事车辆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产品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五年之后能够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骨干。

五、专业培养标准

表1  专业标准

方面内  容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A知

A1、数学知识

A2、自然科学知识

A3、人文科学知识

A4、专业知识

A1.1、掌握工程工作所需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B(上)(下)、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A2.1、具有现代物理、现代化学及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普通物理B(上)(下)、物理实验(上)(下)、大学计算机A、普通化学、普化实验;

A3.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掌握哲学历史、政治和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3.2、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车辆工程导论;

A3.3、具备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概念,了解项目管理的要素与基本方法,包括:车辆工程导论、公共选修课(经管3学分)、创新能力拓展项目;

A3.4、外语知识:熟练掌握英语,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具备英语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包括:大学英语、毕业设计;

A4.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振动学等机械基础知识,掌握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等电子及控制基础知识,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力学基础知识;

A4.2、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大学计算机A、机械制图、机械振动学;

A4.3、具有宽厚的专业特色知识,掌握汽车整体构造、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功用、工作原理、组成、构造和工作过程;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评价指标、方法及影响因素;【汽车设计方向】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要求,能够完成简单的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任务;【发动机设计方向】掌握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系统的结构特点、掌握其工作特性以及其优缺点,了解其改进的方向;【汽车电子方向】熟悉汽车电子装置/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了解汽车网络构成、初步了解汽车通讯协议、建立起汽车内部的通讯的概念;具备对电子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分析能力和匹配能力;【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方向】了解汽车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及市场规律,掌握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法;【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了解汽车车身设计的理念,掌握车身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汽车试验学方向】掌握汽车试验的基本理论,熟悉汽车试验的常用仪器和设备以及其使用方法,了解汽车试验的基本方法;【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掌握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掌握其工作特性。包括:汽车理论(汽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能 力B1、终身学习能力

B2、发现问题能力

B3、分析问题能力

B4、解决问题能力

B5、工程实践与研究能力

B6、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B7、创新能力

B8、沟通交流能力

B1.1、了解知识发展特点,对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形势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德语/法语;

B1.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德语/法语、毕业设计;

B1.3、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B2.1、能够利用多种途径获得所需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信息归纳、整理能力,包括:大学计算机A、车辆工程导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

B3.1、能够将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学表达并进行求解,包括:机械振动学、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

B3.2、能够认识和运用工程问题蕴含的自然科学原理与工程原理,包括: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自动控制原理;

B3.3、能够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内在联系,获得有效结论,包括:大学计算机A、车辆工程导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

B4.1、熟悉整车主要系统及部件设计要求,能够针对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展系统与部件的设计开发,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汽车理论(汽车)、汽车设计(汽车)

B4.2、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相关知识并考虑多方面制约因素完成设计开发全过程,包括: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B5.1、掌握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B5.2、具备良好的工程试验、测试等基本技能,包括:工程热力学、机械振动学、毕业设计;

B5.3、能够运用经济与项目管理知识在多学科环境中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包括: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B5.4、掌握专业相关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针对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工具,包括:机械制图、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5.5、能够根据相关理论基础,针对特定工程任务确定实验或模拟分析方案,能够处理实验或模拟分析数据,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5.6、能够理解模拟与工程实际的差异,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得出有效结论,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6.1、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包括:创新实践拓展项目、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

B6.2、能够清楚理解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协调团队其他成员,管理并完成自身承担的团队任务,包括:创新实践拓展项目、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

B7.1、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基本的实践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7.2、能够基于问题导向提出创新想法,包括: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B8.1、至少掌握两门外语,或精通一门外语,具有应用能力,包括:德语/法语、毕业设计;

B8.2、具备正常的个人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应对能力,并用语言流畅、正确、有条理的表达,包括:德语/法语、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

B8.3、了解专业相关的国际动态,具备国际交流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事;外语课程,包括:德语/法语、毕业设计;

C人

C1、身心健康

C2、道德修养

C3、社会责任

C4、未来意识

C1.1、身心健康,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能自觉积极锻炼身体,开展有益的活动,包括:体育、军训等;

C1.2、知荣辱,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袭,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包括:晨跑、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

C2.1、 遵守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包括:形势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生产实习;

C2.2、自立自强,竞争和谐,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公正公平,包括:形势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生产实习;

C3.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C3.2、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个人责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C3.3、具有社会责任感,包括:形势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生产实习;

C4.1、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汽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车辆产业相关的方针、、法律法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现状,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车辆工程导论;

C4.2、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对汽车技术的影响,包括:车辆工程导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C4.3、了解汽车行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能够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形势,包括:车辆工程导论、职业规划讲座课程,特色讲座论坛等.

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

方面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A知

A1、数学知识

A2、自然科学知识

A3、人文科学知识

A4、专业知识

1、数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作业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进行教与学。

2、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讨论(指导)、习题课、实验、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3、经济管理、政治、历史和法律类人文知识,以课堂教授、阅读、小组讨论、写读书报告为主要教与学方式并辅以课外相关活动、社会调查、角色模拟、聆听讲座等课程的教学形式;军事理论以理论讲授、图文资料、教学短片为主要教学手段;美学(文学与艺术)、伦理、心理学或社会学等以作品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资料收集、读书报告、参观学习为主要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自身修养;外语知识以课堂教学、大量阅读、写作训练、音像短片、情景对话、小组讨论多种手段,训练提高外语水平。

4、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专业课程的性质与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习题训练、实验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创新项目、科研项目已训练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知识课堂讲解分析与上机操作同时并进,通过计算机联网学会网上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编程训练以及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大作业,使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B能

B1、终身学习能力

B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B3、工程实践能力

B4、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B5、创新能力

B6、国际交流能力

1、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将一定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等)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课程论文(重在文献检索与综述)来提高。

2、通过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毕业论文、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利用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对现场工作的了解、所学知识点与现场的关联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使学生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兴趣;通过各种实验课、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完成整个过程的试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4、增加专业课程学习的互动内容,如小组讨论,专题辩论会,创新项目小组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相互轮换角色,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生自主创立的社团和车队,为学生锻炼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提供平台。

5、课程设置综合化,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引入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通过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让学生在自己完成项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优化设计中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完成汽车科技创新项目。

6、采用课堂提问、课余专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在课程作业中设置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来实现;开设全英文或者中英文课程,创造与留学生同堂上课的平台,提高交流能力;通过与外国大学合作项目、参加国际比赛项目、参加国外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在国际交往中各方面能力。

C人

C1、身心健康

C2、道德修养

C3、社会责任

C4、未来意识

C1.1、 通过晨跑、冬季长跑、体育课、思政课,大学生心理教育选修课程和专家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通过锻炼和学习的途径,建立适合自己的日常计划,并设立心理质询处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C2.1、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定期班会集中学习以及课余讲座、社会道德教育讲座使学生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观。

C3.1、 通过教学短片、事件分析、人物介绍等宣传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基地的各类国际国内赛事(EP、FSAE等)中,树立民族自强、创新的意识与品质。

C4.1、 通过特邀讲座、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党团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和当前社会发展最新动向,培养学生把握行业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企业实习等项目提高学生职业生活的规划能力,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发展方向提供基础和依据。

表3  成绩评价方法

方面内容评价方法
A知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1、数理知识通过课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普通物理、机械振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通过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综合评价;工程材料、电工学、电子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等通过实验报告、学习报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

3、 人文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报告、平时成绩与讲座参与率等评价。

4、 专业知识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习报告等综合评价。

B能

B1、终身学习能力

B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B3、工程实践能力

B4、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B5、创新能力

B6、国际交流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构建包含学习态度、方法和技巧的问卷框架体系来评价;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的实例分析的成绩来评价;

3、通过各种专业实验课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和成绩、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综合评价。

4、通过社会活动及创新活动参与及完成情况、SITP和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结合平时班级活动来综合评价。

5、通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学生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通过开设国际关系知识讲座,邀请国外专家讲学、鼓励学生主动通过互联网了解专业发展,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C人

C1、身心健康

C2、道德修养

C3、社会责任

C4、4、未来意识

1、通过体育课、思政课的综合成绩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来评定。

2、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通过相关讲座和活动参与度和大学期间综合评价;

3、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活动及创新活动参与及完成情况等几方面综合评价。

4、以创新和实践、实习项目中能力、意识的提高来评价未来意识。

六、主干学科

力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与管理。

七、核心课程

机械原理与设计、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和技术测量、机械振动学、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2-内燃机、汽车电子学、汽车设计4-产品管理与营销、汽车设计5-车身设计;汽车设计6-试验学、汽车设计7-车用电源技术。

八、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一。

九、实践环节安排表

见附表二。

十、课外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三。

十一、有关说明 

1、总学分中至少2学分为全外文课程学分;

2、专业课程按专业方向选课:I为汽车设计方向,II为发动机设计方向,III为汽车电子方向,IV为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方向,V车身与空气动力学,Ⅵ汽车试验学方向,VII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

3、实践环节中汽车试验学实验、汽车发动机试验学实验、汽车车身工艺实习、车用新能源技术综合实验和车辆工程综合实验由各方向按规定任选一门或两门;

4、公共选修课中至少选修一门经管类课程。

附表一

车辆工程专业五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一、公共基础课(必修102.5学分)

002016-9形势与2.0681111
07037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342
070374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3.0342
078057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513
07037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342
360011军事理论1.0171
320001-4体育4.01362222
大学英语8.01362222
110029德语(1)

16.0272

16
110030德语(2)

16.027216
110166法语(1)

16.027216
110167法语(2)

16.027216
100371大学计算机A

2.551173
100373C/C++程序设计

2.551173
190103计算机硬件技术2.5341742
122004高等数学B(上)

5.0855
122005高等数学B(下)

5.0855
123001普通化学3.0513
123002普通化学实验0.5170.5
124003普通物理B(上)

3.0513                                                                                                                                   
580006物理实验(上)0.517171
124004普通物理B(下)

3.0513
580007物理实验(下)1.034342
续前表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122010线性代数B

3.0513
1220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0513
041171机械制图(一)(上)468104
041172机械制图(一)(下)35163

二、专业基础课(必修34学分)

041060机械原理3.0513
040046机械设计3.0513
04037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342
041257机械基础实验(上)0.517171
041258机械基础实验(下)0.517171
190014机械振动学(汽车)2.03462
040092互换性和技术测量2.0342
100292电工学(电工技术)3.05163
100293电工学(电子技术)3.05163
450168理论力学B

4.06824
450170材料力学A

4.06884
190117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3.0513
190045工程热力学(汽车)2.03462
040373机械工程材料

2.0342

续前表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三、专业课
必修课(必修至少18学分,按专业方向选课)

I组:汽车设计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82自动控制原理3.05163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020汽车理论

(中英文可选)

3.0513
190180内燃机原理1

2.0342
190181汽车设计1-底盘

3.0513
190182汽车试验学3

3.0513
II组:发动机设计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13自动控制原理2.03422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183内燃机原理2

3.0513
190025汽车理论2.0342
190184汽车设计2-内燃机

3.05123
190185汽车试验学2

2.0342
190081燃烧学2.03432
续前表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III组:汽车电子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82自动控制原理3.05163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162信号与系统2.0342
190025汽车理论2.0342
190186汽车试验学1

1.0171
190163汽车电子学2.0342
190187汽车设计3-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3.0513
190057汽车网络技术概论2.03442
IV组: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13自动控制原理2.03422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188汽车设计4-产品管理与营销

3.0513
190025汽车理论2.0342
190186汽车试验学1

1.0171
190166汽车数据分析与仿真2.0342
1901汽车后市场3.0513
V组: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13自动控制原理2.03422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047空气动力学2.03422
190020汽车理论

(中英文可选)

3.0513
190185汽车试验学2

2.0342
1901汽车设计5-车身设计

3.0513
190070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基础

2.03482
VI组:汽车试验学方向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13自动控制原理2.03422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025汽车理论2.0342
190180内燃机原理1

2.0342
190182汽车试验学3

3.0513
190190汽车设计6-试验学

3.0513
190114工程信号分析处理2.0342
190115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2.0342
Ⅶ组:车用新能源技术

190015汽车构造

(中英文可选)

5.08565
190013自动控制原理2.03422
190196车辆工程导论1

0.5171
190197车辆工程导论2

0.5171
190186汽车试验学1

1.0171
190025汽车理论2.0342
190191能源化学基础2.034  2
190168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3.0513
190192汽车设计7-车用电源技术

3.0513
190193电化学原理及测量技术2.0342
选修课(选修6学分)

190026汽车节能与排放2.0342
190036现代汽车技术  

2.0342
190167车用新材料  

2.0342
190175汽车产业经济(全英语) 

2.0342
190086传热学  

2.0342
190165汽车生产过程管理  

2.0342
190112车身工艺学3.0513
190180内燃机原理 1

2.0342
190161内燃机试验技术 

2.0342
190032汽车空调2.0342
190062弹性力学基础及有限元法2.0342
190037汽车CAD/CAM

2.03462
190038现代设计方法学2.0342
190039汽车电子控制技术2.0342
190056汽车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342
190027流体机械2.0342
190030有限元法在内燃机的应用2.0342
190077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0342
190078燃料电池概论2.0342
190158汽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2.0342
190085汽车市场营销(全英语)2.0342
190052现代电动汽车技术2.0342
190098计算流体力学2.0342
190094汽车文化2.0342
190096碰撞安全性2.0342
190079专业前沿进展概论2.0342
190040增压技术2.0342
190058嵌入式系统技术2.0342
190111汽车模态试验技术2.03482
190145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2.0342
190011专业德语(全德语)2.0342
190049专业英语(全英语)2.0342
190110车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0342
190076汽车系统动力学2.0342
190173汽车电子产品的工程化设计2.0342
190174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全英语)2.0342
四、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10学分)

附表二

实践环节安排表

课程编号名     称

学分学期周 数

上机时数备  注

360002军训222短学期暑假
190194汽车试验学实验

282汽车试验学方向及汽车设计方向
190195汽车发动机试验学实验282发动机设计方向及汽车试验学方向
190099汽车车身工艺实习282短学期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
190156车用新能源技术综合实验182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
190041汽车构造实习363短学期汽车
190059生产实习282短学期汽车
241011工程实践626长短学期长短学期
190116车辆工程综合实验282汽车电子方向、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方向、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必选;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可选
040069机械设计课程设计343短学期暑假
04106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41短学期暑假
190043专业课程设计494汽车
190998毕业设计(论文)161016汽车
002085创新能力拓展项目242
必修41学分

注:课内上机时数汽车为77,课内实验时数汽车为218学时。

附表三

课外安排一览表

序 号

课程名称或内容周学时学  期

要  求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1
4军事理论1

文档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服务方向为汽车设计及制造)正式向全国招生,在机械工程系下成立汽车研究室。1991年4月,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下设工程机械专业、汽车专业、热能动力与装置专业;1996年重组成新的汽车工程系,包括汽车专业和车用发动机专业。1999年7月29日,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2002年4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正式成立。2004年9月,汽车学院全体迁入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