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
2.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
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钮清零
C.裁切窗玻璃前,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窗户的宽度
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
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 .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
4.“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估测值符合实际的是( )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min
B.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约为60次/min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0cm
D.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约为3℃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 .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 .提高声音的音调
6.超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应用中是利用超声能传递信息这一特性的是( )
A.金属探伤仪 .用超声处理农作物的种子,提高发芽率
C.用超声消毒杀菌 .超声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
7.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
D.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8.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
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9.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
10.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远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内,乙同学比甲同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处相遇
C.在内,甲同学平均速度大
D.在内,乙同学的速度
1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如图所示,分别为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2s时刻甲、乙两物体再次相遇
C.0-4s时间内甲、乙运动路程相等
D.0-4s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5m/s
12.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路程之比是1:2,它们通过时间之比是3:2,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A.2:1 .1:1 .1:3 .4:1
二、填空题
13.如图甲,小虎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虎认为碘从固态变成气态,是 ______ 现象,需要 ______ 热。他查阅资料发现,碘的熔点为13.60℃,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于是小虎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如图乙,将碘锤放在沸水中进行加热,观察碘的变化情。小虎这样设计的理由是 ______ 。
14.如图所示,是我国科考队员科考测温时温度计的局部图,温度计指示的气温是_____℃;该温度计分度值是_____℃。
15.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气,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夏天人坐在打开的电风扇下感到凉爽,若将此装置放在电风扇下,液柱将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若在瓶子上敷块湿纱布,液柱将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由此现象可知:人坐在打开的电风扇下感到凉爽,是因为______。
16.小明在演奏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为了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建筑师在设计窗户时常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样做的主要优点是:______。
17.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8.(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19.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0.016m=_____nm;
(2)5400s=_____h;
(3)200mL=_____m3。
20.小华同学暑假跟随父母一起外出旅行,乘坐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经过某一长直隧道。已知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350s,列车全长为200m,求隧道长为____m。
三、解答题
21.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 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什么?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是什么原因?
22.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27℃,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23.一辆汽车在以速度为20m/'s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 -座高山,司机第一次鸣笛 6s后听到回声,汽车继续匀速行驶--段时间,司机第二次鸣笛并在2s后听到回声。求司机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4.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从山崖的隧道口驶向一座大桥(如图所示),火车头在距离桥头240 m处鸣了一声汽笛,鸣笛8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货车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则∶
(1)火车的速度为多大?
(2)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3)火车鸣笛时,车头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25.国庆期间,小明家乘坐从“太原南”开往“秦皇岛”的G2606次和谐号列车去旅游,下表是该列车的部分运行时刻表,其中列车从“白洋淀”到“天津西”的平均速度约为130km/h,请你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 站名 | 到达时间 | 开车时间 | 里程 |
| 太原南 | 始发站 | 08:15 | 0 |
| 白洋淀 | 10:56 | 10:58 | 409km |
| 天津西 | 11:51 | 11:59 | |
| 秦皇岛 | 13:42 | 终点站 | 790km |
(2)列车从“太原南”到“天津西”行驶的路程。
26.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4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该大桥的长度是多少?
| 车次 | 到、发站时间 | 北京 | 济南 | 南京 | 苏州 |
| D315 | 到站时间 | —— | 10:54 | 14:38 | 16:22 |
| 发车时间 | 08:22 | 10:56 | 14:14 | —— |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A.结冰是由液态凝固成固态,需要放出大量热量,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故C正确;
D.雪水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B
A.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开水的温度高于体温计所能测的最高温度,用体温计直接测量开水的温度,会损坏体温计;故A错误;
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纽清零,再开始计时;故B正确;
C.窗户玻璃的宽度达几十厘米,甚至一米,且要求准确到毫米,应该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故C错误;
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以选用其它的整数刻度作为临时的“零刻线”,在读数时再减去这一刻度值,即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也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故D错误。
故选B。
3.A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4.D
解析:D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A不符合实际;
B.平静状态下,人的心率约为75次/min,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比平静状态下的心率快得多,故B不符合实际;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实际;
D.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1~8℃,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的温度在此范围内,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5.B
解析:B
剧院及音乐厅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B。
6.A
解析:A
A.超声金属探伤仪能利用声音来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超声育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能够杀菌消毒,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解析:A
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故B错误;
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故C错误;
D.物体振动产生超声或次声,人耳不能听到,故D错误。
故选A。
8.C
解析:C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
C.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次声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因为次声波频率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听不见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B
【详解】
A.估计值只估读一位,故A错误;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误差越小,故D错误。
故选B。
10.B
解析:B
【详解】
A.在内,在相同时刻甲运动的路程大,由可知乙同学比甲同动的慢,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两同学在运动时在距离出发点处相遇,故B正确;
C.在内,甲乙运动的路程相同,由可知二者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在内乙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B。
11.B
解析:B
【详解】
A.由图甲可知,甲在1-3s内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甲可知,甲在1s内的速度为4m/s,1-2s内静止,2s内甲运动的路程
s甲=v甲t1=4m/s×1s=4m
乙在2s内的速度是2m/s,2s内乙运动的路程
s乙= v乙t2=2m/s×2s=4m
s甲=s乙=4m
所以第2s时刻甲、乙两物体再次相遇,故B正确;
C.0-4s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
s甲1=v甲t1+v甲t3=4m/s×1s+6m/s×1s=10m
0-4s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
s乙1=v乙t4=2m/s×4s=8m
0-4s时间内甲、乙运动路程不相等,故C错误;
D.0-4s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2.5m/s
故D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和数学的比例运算。
【详解】
已知s甲:s乙=1:2,t甲:t乙=3:2,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v甲:v乙=:=×=×=1:3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升华吸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故碘发生升华而非熔化
解析:升华 吸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故碘发生升华而非熔化
[1][2]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3]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将碘升华管放在沸水中进行水浴加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4.﹣81
解析:﹣8 1
[1][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刻度线的下面,所以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8℃。
15.气体热胀冷缩不向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解析:气体热胀冷缩 不 向左 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1][2][3][4]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若将此装置放在电风扇下,由于周围空气的温度不变,故液柱将不移动;敷上湿纱布,湿纱布上的水会蒸发,吸收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瓶内气体就要收缩,所以液柱向左移动;夏天吹风扇会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16.音调空气减弱噪声
解析:音调 空气 减弱噪声
[1]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琴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3]真空不能传声,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减弱噪声。
17.水(或液体)510
解析:水(或液体) 510
[1]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
由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1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得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19.6×107152×10﹣4【详解】(1)根据1m=109nm0016m=0016×1m=0016×109nm=16×107nm(2)根据1h=3600s5400s=5400×1s=5400×h=15
解析:6×107 1.5 2×10﹣4
【详解】
(1)根据1m=109nm
0.016m=0.016×1m=0.016×109nm=1.6×107nm
(2)根据1h=3600s
5400s=5400×1s=5400×h=1.5h
(3)根据1cm3=10-6m3
200mL=200cm3=200×1cm3=200×10-6m3=2×10-4m3
20.7200【详解】由题意可知列车的速度v=72km/h=20m/s在隧道的时间为t=350s列车的长度s车=200m由速度公式可知则隧道的长度为
解析:7200
【详解】
由题意可知列车的速度v=72km/h=20m/s,在隧道的时间为t=350s,列车的长度s车=200m,由速度公式可知,则隧道的长度为
三、解答题
21.(1) 加快沙中水的蒸发 (2) 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对食物可起到保鲜的作用
(1) 干燥,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减小了空气的湿度,通风加快了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
(2) 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温度,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22.25℃
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答: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点睛】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温度计插入水中显示温度是,距离有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时的实际温度,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23.36s
司机第一次鸣笛时,由v=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1车=v车t1=20m/s×6s=12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1声=v声t1=340m/s×6s=204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1,则:
2s1=s1声+s1车=2040m+120m=2160m
解得:
s1=1080m;
司机第二次鸣笛时,由v=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2车=v车t2=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声=v声t2=340m/s×2s=68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则:
2s2=s2声+s2车=680m+40m=720m
解得:
s2=360m;
两次鸣笛汽车相距:
s=s1s2=1080m360m=720m;
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
t===36s。
答:司机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为36s。
24.(1)30m/s;(2)2720m;(3)1240m
解:(1)火车的速度
(2)声音传播的路程
(3)火车鸣笛时,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答:(1)火车的速度为;
(2)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2720m;
(3)火车鸣笛时,车头到山崖的距离是1240m。
25.(1)145km/h;(2)524km
【详解】
解:(1)全程的里程s=790km,全程经历时间为
t=13:42-8:15=5h27min=5.45h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白洋淀到天津西的时间为
由可得,白洋淀到天津西的路程为
太原南到天津西的路程为
答:(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45km/h;
(2)列车从“太原南”到“天津西”行驶的路程为524km。
26.(1)153km/h;(2)1800m
【详解】
(1)由表可知,列车由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
t=16:22-08:22=8h
则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速度
(2)由可得列车72s内通过的距离
则桥的长度
答:(1)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153km/h;
(2)大桥的长度是1800m。
